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田 《河北学刊》2012,32(5):42-47
什么是社会史的整体性?言人人殊.但一个明显的趋向是,社会史总是围绕着完善“历史的结构”书写而展开.与传统史学对历史要素的制度性理解不同,社会史更重视个体意义上的日常生活要素,并以此为中心确定社会结构的边界及其核心要素.在社会边界内尽可能多地充实相关日常要素,使历史趋于全面化,成为整体性的第一重要义;在地方世界中(典型的如共同体)更方便地体现诸多日常要素之间的深层结构性联系,使历史趋于具象化,成为整体性的第二重要义;在人物、事件和时空等历史维度内部和之间更明显地建立起呼应关系,使历史趋于谱系化,成为整体性的第三重要义.以整体性为追求的社会史通过这些方面明显区别于传统史学,亦给未来社会史以“理性的指示”.  相似文献   

2.
作为研究范式的社会史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注重整体性研究,强调社会史是整个社会的历史;二是观照“底层社会的历史”,即把目光下移,关注普通群体、普通人的社会生活;三是跨学科对话。一个区域报刊业的兴盛必有其区位优势、社会文化环境和内外动力机制,区域报刊业的消长与区域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晚清、民初时期,报刊传媒在区域社会早期现代化、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以社会史研究范式来进行区域新闻史、报刊史的整体性研究对于促进新闻史研究将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社会史研究的整体性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 ,学术界对社会史研究的整体性及其实现过程还没有达成共识。文章分析了新史学“总体史”范畴的发展及其内在联系 ,说明社会史的整体研究的方法应和“社会”的整体联系性相统一 ,只有看到隐藏在社会、社会生活的表象下面的多重结构和相互联系 ,社会史才能实现对社会历史的深层次把握 ,从传统的“事件—叙事”史学模式发展到“问题史学”的新史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匈奴政权“最大国”、“二十四长”、“四角”、“六角”是研究匈奴历史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研究成果中,关于“最大国”、“二十四长”的某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南匈奴时期,匈奴政权以“王”为特征的体制基本确立。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弄清匈奴职官制度的整体性内涵及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史自2 0世纪80年代“复兴”以来,经过2 0多年的蓬勃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深化社会史的研究,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多元学科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学术讨论会”于2 0 0 3年11月2 3日至2 7日在津召开。来自北京、山西、山东、河北、上海、福建  相似文献   

6.
2001年第 1期的《天津社会科学》上发表了一组关于社会史研究的笔谈。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尔康在笔谈中提出了“关于社会史研究基本建设”的话题。冯尔康指出: 80年代以来,社会史的著作虽然已出版不少,但却缺乏社会史教材,以致“一些本科生、硕士生想攻读社会史方向的硕士、博士,却不敢报考,因为没有教材,教师开不出像样的参考书单,应考无从准备”。他因此呼吁,要有一部报考者与研究者必备的关于社会史研究的基本书,以此作为中国社会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建设。   其实,就在冯尔康先生笔谈发表前夕,湖…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史的研究对象: 1、认为社会史突出研究,以人为主体。 2、认为社会史是研究历史上,小概念的“社会生活”,即生产活动的社会生活。 3、认为用社会学的办法研究历史,就是社会史。 4、认为社会生活史和社会形态史共同构成了社会史,后者是骨骼,前者是血肉。 5、认为社会史的中心就是研究社会文明的进化,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意识的进化。  相似文献   

8.
九十年代,孔范今把20世纪中国文学放在“历史的悖论性结构”中来把握,探求“文学的补偿性调整与发展”。在此基础上,近年他进一步提出了以“现代转型”为观照视角的文学史观。他的文学史观秉持学理性的学术立场,力求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体现出动态性、超越性、包容性的理论姿态,真正使“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复式结构”中得以多方位的整体性还原。  相似文献   

9.
"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针对目前中国社会史等于“区域社会史”研究 ,区域史研究又多趋向于探讨“宗族”和“庙宇”功能的现状 ,本文提出应改变“村落研究取向”的建议 ,即从“跨区域研究”的角度使社会史研究趋于多元化 ;应有意识地区别“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感”。“地方性知识”是知识人从思想的意义上进行划分的结果 ,“地方感”则更接近于精英或底层民众自身的感受 ,两者不能混淆而应区别对待。如何在尊重既有地方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重新理解政治变迁的跨地方性逻辑的问题 ,以及“政治”在近代的意义 ,不但要从“地方”的角度加以理解 ,更应该结合一些跨地区的政治现象如“社会动员”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系统。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研究体现了系统论的思想。作者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初步的解读,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动态性特征。系统要素之间的冲突集中表现为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1.
"在地化"研究的得失与中国社会史发展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方史”研究的兴起尽管有外来刺激作为自身的动力,但研究者“生活身份”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契合无疑是一重要特征,同时也与中国广大区域文化与社会演变的不平衡状态有关。区域演变的不平衡状态使得不同地区可提供给社会史研究者的探索场景和资料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容易使人们认为,具备某种“人类学”意义或价值的“区域”以及自幼生长于斯的学者,自然应具备某种先天性的研究优势,从而导致了社会史“在地化”研究取向的兴起。“在地化”经验通过历史感觉的积累与培育有可能提升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品质,关键在于,须防止研究者的“在地”身份被本质化,从而限制研究者进行“跨区域”探索的视野。同时,本文亦提出在超越城乡二分对立框架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入观察中国人“感觉世界”的问题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王军福 《晋阳学刊》2003,2(4):56-59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重要内容,关于它的论争由来已久。侯外庐先生继承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争的统绪,并以之为理论基础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从而得出了“亚细亚的古代”和“古典的古代”是同一个历史阶段的两种不同路径的结论。侯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史学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中国社会史学的历史命运王先明当1986年聚集天津南开大学的中国史学家们正式揭橥“社会史”研究的旗帜时,人们还未曾真正从一个学科的理论高度去评判它的历史走向及其命运。史学家们最真切的感受是,在普遍的“史学危机”的感叹中,“开展社会史研究则是开创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学术界,有关社会历史的研究对象问题,似乎英国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Hobsbawn,1917—)的表述较为妥帖。他在《从社会史到社会的历史》一文中说:“社会史不象经济史或其他用连字号连接的历史,它从来就不可能是一个专门化学科,因为它的主题不能孤立起来。”“文化史家可以不注重经济学,经济学家可以不注重莎士比亚。然而,社会史家如果忽视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就不会取得进展。”①这一表述符合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15.
“整体性”是卢卡奇文艺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卢卡奇正是运用“整体性”原则去审视和阐释文学艺术的。人的“整体性”即“完整的人”和“整体的人” ,它与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片面化”相对立。现实主义艺术家在反映生活时 ,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指向“人的整体”而起中介作用的“同质媒介” ,是一个审美主客体统一的概念 ,它是指对象世界的本质性关系经过主体化、再外化于一种艺术的物质载体 ,有着无比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6.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只是一种“个人叙事”,也就是说 ,它只是从个人学习经验的狭窄角度出发 ,表达自己面临困惑与紧张时的一种“自言自语”。之所以有必要把它拿到公共学术场合进行讨论 ,目的仅仅是期望得到师长和专家的指教。把“思想史与社会史的关系”当做一个“问题”提出 ,可能本身就是 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学科不断发展的标志之一。但这个假设需要论证。我们必须追问 :把这两种不同研究视角和阐述理路结合起来的潜在动机和实际意义是什么 ?其目的在于为一项有意义的学术建设提供较清晰的分析前提。在一个消极的角度上 ,“思想史与社…  相似文献   

17.
"说故事"的历史学和历史知识大众文化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尔康 《河北学刊》2004,24(1):164-169
历史学是说故事的陈述之学,它讲道理,但表达方法是寓论于史,并非以讲求哲理、规律为特色.因此,历史学不宜放弃陈述之学的特征,而失去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历史学在19~20世纪之交告别传统的历史编纂学,实证史学与阶级论史学迭居主流地位;20世纪末文化史和社会史的兴起,呈方兴未艾之势,可能会由此走向整体史的新史学,因而社会史成为实证史学、阶级论史学向整体史过渡的中间形态.史学特征及其发展历程表明,史学功能应当而且正在转换由政治教化转向社会文化,研究成果由大众分享实现历史知识大众文化化--历史研究走近古人生活世界,文学作品贴近今人生活.为此,文学著作应有大众文化的表达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就此而言,社会史研究赋予史学新的生命力.史学知识大众文化化,对史学工作者的专业要求会更高,并且需要继续克服居高临下的对待读者大众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论德沃金的"整体性法律"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体性法律是德沃金的理论范式,法律如何保证它的整体性?最为重要的是把法律理解为“解释性的法律”,对法律进行“阐述性的建设”;同时,德沃金论证整体性法律和阐释性法律的过程中,包含着一个不同于法律实证主义的唯规则(范)论的法律渊源的新说;而权利则是整体性法律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史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常建华先生结合自己20多年的社会史研究实践,回首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程,出版了新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对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进行了总结与思考。首先,该著对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进行了学术史梳理。书中收录的《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特征》、《中国社会史研究概况》、《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等重要文章,不仅厘清了中国社会史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而且对当前社会史研究的最前沿的领域进行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说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仅仅在社会历史观中简单地“推广” ,利益是马克思最早发现走出唯心史观魔谷的阿莉阿德尼之线。 184 3— 184 4年 ,马克思恩格斯就认为 ,唯有从市民社会利益关系出发 ,才有新哲学的社会史 ,否则 ,历史就仍然是旧哲学的政治史、哲学史和意识史。恩格斯从市民社会利益关系出发描绘的社会史 ,已接近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于“历史的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