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文化是人类学最中心的概念。最初源于拉丁文中的culture,即耕耘、种植之意,此外还有照料土地、饲养家禽之意,并含有照料家庭和培养道德、心智之意。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文化的集合含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culture成为了人类学最核心的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在人类学的各种学术流派中,对于其基本含义的界定和研究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对笔者来说,曾是一个陌生的字眼,通过研究生期间的学习,对其有了初步的感知与了解。本文是在阅读《漂泊中的永恒》一书的基础上,加之相关书籍的涉猎,产生的一些自己不太成熟的思考,若能对人类学研究有点滴益处,便算不白学,不白思。  相似文献   

4.
作为对各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记述的民族志,从业余民族志、科学民族志到反思民族志的演进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体系,成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基础。民族志是在不断的反思与批判中发展,不断的改进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但在研究过程中也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属于研究报告性质 ,主要涉及“魁阁”时期的三项人类学研究及其“再研究”。作者借一项科研课题的记述 ,表明了对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类学探索的联系与差异的看法。费孝通的禄村研究、许光的“西镇”(喜洲 )研究、田汝康的“摆夷”(傣族 )村寨研究 ,均于上个世纪 3 0年代末、40年代初完成 ,分别从民族志的田野经验中提炼出有关土地制度、祖先祭祀及人神关系的分析框架。尽管研究方式各自不同 ,但总体而言 ,三项研究已共同关注到了乡土社会与现代性之间的文化差异。自 2 0 0 0年起 ,北京大学与云南民族大学进行“省校合作”。在这期间 ,几位青年学人组成研究小组 ,对禄村、“西镇”(喜洲 )和那目寨进行了重访。他们参考了近 3 0年来国际人类学界对“再研究”提出的看法 ,依据各自在田野工作中获得的素材 ,思考了社会变迁和学术观念的转变对于“接续性研究”的双重影响 ,通过民族志的书写 ,提出了若干具有继承和反思双重性格的观点。本文依据三项“再研究”的学术所得 ,强调指出公共仪式研究对于乡土社会研究的重要性。文章还试图重新思考曾经对中国人类学和社会学有过深刻影响的“人文区位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网购的兴起与生活方式、理念的变革以及英特网的普及密切相关.它产生后又反过来对社会文化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人类学角度出发.以广州市商品网购为视点,对网购者和网络购物的社会文化功能、网络购物的背后推动力等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力求从作出网购行为的人群中寻得认知.以及网购对于这一人群的物化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及相关文化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学人类学作为以人类学态度探究文学生命力的跨专业学科,与从人类学角度看待影像资料的影视人类学在跨学科和去学科方面越走越近。作为二者结合代表的潘年英及其作品具有典型的讨论价值。研究文学人类学与影视人类学的关系,首先需要了解文学人类学与影视人类学的出现及发展,然后才能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8.
9.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自人类学创立以来,文化一直是这门学科的核心概念,国内外学者都曾尝试定义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从概念出发,通过对人类学学者关于文化定义的回顾、文化特征的论述、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作比较,发现人类学中的文化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不同,进而提出人类学视野中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文化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发展研究:人类学的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小柳 《社会学研究》2007,22(4):188-206
本文评述了自上世纪70、80年代,人类学发展研究兴起以来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类学发展研究以本土知识为基点和主题,并致力于处理发展中涉及的权力关系,其中大体可以分出三大潮流:一是采用福柯式的话语分析手段解构发展;二是立足于本土知识研究,倡导自下而上的参与发展模式;三是继续和延伸发展的话语分析,证明并展现发展实践中存在着的多种发展话语。第一类研究带来的强大批评力量令人类学在发展面前束手无策,而后两类研究的兴起则旨在缓解前一类研究带来的发展话语的解构。西方人类学发展研究的成果为中国相关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中国人类学者留下了诸多有待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长篇小说《狼图腾》是从草原生态乃至草原生命的角度,对狼进行还原性解读的。本文通过对该小说内在意蕴的分析,力图挖掘出在狼意象表征背后所蕴涵的以狼图腾为文化内核的草原游牧文化精神,从而揭示出在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小说《狼图腾》所彰显出的意义:警示人类生存危机、启示人类狼性意义、引导人类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12.
针对西方人类学的困境,原居民人类学一直被视为极具优势的另类田野研究实践,而且是一种日益盛行的人类学研究门径。然而,透过仔细检视原居民人类学的知识论理据,兼以华人原居民人类学文献为参照,本文尝试对原居民人类学的学说进行反省,指出该学说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陷阱,即有把田野考察者的主体位置本质化及把身份凌驾于之上并当反省于作田野研究基础的危险。笔者二人在文中将引用个人的田野研究经历,说明原居民人类学如何在实践上往往并不一定独具优势和完美无缺。尽管田野就是自己的家乡,笔者二人还是与一般田野考察者没有多大分别,也要不断保持警觉,步步为营,从而维持研究对象与自己之间的友好关系,跨越研究对象与自己之间的差距。就此,笔者二人提出了“次原居民人类学”的学说,来阐明其重要性,兼而申明反省性在田野研究中的必要性,在家乡进行的田野研究亦不例外。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片是人类学家观察和思考人类社会的有效方法。随着影像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类学家创作的影像作品的数量日益增多,表现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功能价值不断拓展。本文将对人类学片的类型及其在新时代的功能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本学期的文化人类学课程的学习,笔者试用文化人类学中涉及的一些原理性的概念和方法,并结合自身所学习的古筝演奏专业,重新醒视古筝这门艺术。结合社会状况、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地域性特征等方面对古筝艺术的发展进行梳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也相应的受到了极大冲击,彝族漆器也不例外,因此,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迫在眉睫。本文以彝族漆器为研究对象,从人类学的视角、以田野调查为主要方法来揭示彝族漆器所蕴藏的艺术文化特性,有助于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便于人们更好的去了解彝族漆器。  相似文献   

16.
李海明  杨玢 《现代妇女》2014,(8):375-376
本文试图通过对青海同仁土族“於菟”祭祀舞蹈仪式的起源、过程进行探究,分析其对当地土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进而用人类学传播学派的观点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解读,从中找出其与巴楚文化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应用人类学是一门运用人类学理论指导实践,对公共事务进行干预使其向好发展的学科,与人类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步而生。通过对应用人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及实践案例、主要范围的回顾,谈学习应用人类学的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18.
饮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在某一地域或人群中可衍生出与之相应的行为实践和文化意义。关中地区在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以面食为主、种类多样的饮食传统,并衍生出与面食相关的文化现象。面食是关中地区人们的传统饮食,在关中乡土社会中扮演着礼俗性的角色,衍生出关中乡土村落中的礼物交换、亲疏分类、性别象征和文化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传统性别观念的转变,导致关中面食传统在制作方式和文化意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但传统的礼俗性功能仍在延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目的、影像语言和内容要素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人类学纪录片的影像特征和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