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是在作者的“三维贫困测度观”指导下完成的,是《贫困测度准则再思考》的续篇。根据影响贫困水平变动的基本因素所对应的三个测度准则,本文对国外发展经济学家设计的贫困测度指标进行了分析,作出了新的评价,并对如何使用这些指标提出了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2.
亲贫困增长测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生云 《统计研究》2012,29(7):101-106
阐述亲贫困增长的概念及其测度方法,目的在于总结亲贫困增长测度方法的主要理论成果。有关亲贫困增长测度的方法主要有七种,都是从收入增长率变动或贫困指数变动角度进行构建。现有文献研究从收入维来测度亲贫困增长,有关多维度的亲贫困增长测度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相应地也可以从多维角度分解经济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目前亲贫困增长测度方法都是基于匿名性假定,如何考虑非匿名性情况下的亲贫困增长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丹 《统计教育》2008,(6):13-18,36
本文基于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分组资料,采用GQ Model和Beta Model拟合收入分布函数并计算了北京市城镇居民贫困规模;采用最新的Shapely分解方法将贫困变动分解为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线变动三部分效应之和;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三因素亲贫困增长判定方法。得到的结论是:1986~2006年间,北京市城镇居民的贫困率呈现出了下降趋势,其中经济增长是减贫的绝对因素,收入差距和贫困线变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贫困率的上升,但总体上增长还是亲贫困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的5期数据,构建了带有收入门槛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进行测度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进行静态和动态分解,并使用Dagum基尼系数对相对贫困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10—2018年,农村居民的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并逐渐趋缓。多维相对贫困的总体差异存在,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导致的。具体来看,公共服务维度的减贫效果大于个体维度,收入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率逐渐上升,收入维度依然是多维相对贫困最重要的衡量指标。降低农村居民的多维相对贫困,要从提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向缩小家庭收入差距转变,在系统性地降低相对贫困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脱贫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中国家庭多维贫困的统计测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全面反映居民贫困现状,需要对多个维度的贫困信息进行综合,计算多维贫困指数。对Alkire等(2008)的等权剥夺矩阵采用了非等权设计,改进了多维贫困指数测度方法,并将基于贫困发生率、贫困强度与贫困深度的多维贫困指数统一到一个计算过程中,提高了计算效率。文章利用1997—2006三年的CHNS数据,在饮用水、收入、教育、健康保险、电器等五个维度,时中国家庭多维贫困进行了测量。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家庭整体的贫困状况有所改善,没有家庭存在5个维度的贫困;维度分解表明饮用水、收入、教育对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衡量通货膨胀对贫困影响的传统方法提出商榷,提出能够准确测度通货膨胀对贫困人口在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三个维度影响程度的新方法,并具备推广到更多贫困维度的特性.该方法以具有加法可分性的R贫困指数为基础,利用Sharply方法对贫困改善的通货膨胀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进行分解,根据2004~2010年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数据计算通货膨胀因素对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的贡献度,较为精确地测度了通货膨胀对贫困群体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璆  刘巍  陈佳 《统计与决策》2022,(20):16-22
文章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新时期贫困表现的新特征,制定了考虑家庭规模影响的“小康贫困线”及“三保障”评估的临界值,以识别新时期的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基于江西省624户农村样本,构建了包含收入标准、三保障标准、食物营养结构、社会关系、精神状态等7个维度的识别体系,对样本农户进行多维贫困测度。结果表明:大多数家庭都是一维贫困,其中,劳动力、收入、精神状况维度贫困发生率较高;建档立卡农户贫困贡献率高于非建档立卡农户;维度分解结果表明,收入、劳动力、健康和教育四个维度的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8.
多维贫困理论与方法更有助于对贫困的精准识别和量化.本文构建了新型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引人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测度并分解了农村家庭多维贫困的广度、深度和强度水平.研究结论表明:随着贫困维度的增加,多维贫困的广度、深度和强度指数下降,表明农村家庭不易发生多维极端贫困;农村家庭多维贫困指数(MPI)呈西高东低态势,表明农村家庭多维贫困具有典型的区域分布特征.此外,多维贫困指数分解结果显示,收入、金融和教育等因素是我国农村家庭致贫的主因.其中,东部地区金融因素影响最大,而中西部地区则为收入因素.研究结论为贫困的识别和精准扶贫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9):111-120
在预期贫困脆弱性测度框架下,将家庭按非时变特征划分队列,利用队列分解方法识别家庭资产的累积风险冲击,据此构造一种测度资产贫困脆弱性的新方法。随后,采用2000—2015年CHNS数据,通过构建资产指数对中国家庭资产贫困脆弱性进行实证测度,并在队列层面予以分解汇总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收入贫困脆弱性,家庭资产贫困脆弱性更为接近实际的贫困发生率,印证了基于资产测度贫困脆弱性的可靠性;年轻组和年老组家庭更脆弱,西部地区农村家庭最脆弱,受教育程度越低越脆弱;脆弱性产生的原因存在差异,但水平效应依然占主导。意味着,在贫困识别过程中应该将家庭资产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并且刺激居民家庭资产积累的减贫政策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李丽  崔新新 《统计与决策》2017,(13):100-103
文章根据AF“双界线”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利用在山东省费县进行的农村居民家庭生计与发展调查得到的小型微观数据,对农村居民家庭的多维贫困进行测度并分解.得到以下结论:家庭多维贫困分解结果与单维贫困测度结果相互印证,这与家庭自身特征及家庭成员特征有直接关系;经济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居民家庭的资产状况,而生活水准仍有待于提高;教育、收入仍是贫困的重要成因,卫生设施、饮用水以及慢性疾病的贫困问题仍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选取2000—2019年城镇住户收入分组数据,测度与分析中国城镇住户相对贫困的程度,估计相对于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相对贫困弹性,构建相对贫困动态面板模型,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财富分配与相对贫困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城镇住户的相对贫困率和相对贫困指数总体呈现上升态势;相对贫困将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旨在减少财富分配不平等的政策比提高平均收入的政策能更有效地治理相对贫困;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富分配极不平等时,增加收入或改善财富分配都对城镇住户减贫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亲贫困增长测度及其分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阮敬 《统计研究》2007,24(11):54-58
摘  要:亲贫困增长主要是指能够使贫困群体参与经济活动并从中得到更多好处的经济增长。在讨论经济增长、不平等与贫困规模变动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收入分布的亲贫困增长测度方法并用Shapley值法对之进行因素分解,并采用CHNS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能够自动缓解贫困,需要进一步采取瞄准式扶贫措施来解决的结论 。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乡多维贫困的测度及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艳云 《统计研究》2012,29(11):61-66
传统的仅用收入或消费来衡量贫困的方法只能提供单一的信息,从多维角度则能够较全面地认识贫困。本文利用CHNS数据库中2000年和2009年数据,借鉴了多维贫困指数的构造及分解方法,对近十年来中国城乡多维贫困进行了测度、分解及分析,认为总体上城乡贫困程度均有所减轻,农村贫困严重于城市,应重视医疗健康保险、卫生设施、城市住房、做饭燃料等维度上的贫困,同时降低中西部省份的贫困。  相似文献   

14.
Sen氏贫困测度准则推出后,得到了各国学者的认可。然而它是否已尽善尽美了呢?《统计与信息论坛》1996年第1期发表东北财经大学邱东的文章,重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次将Rasch模型引入中国多维贫困测度的研究中,并利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对中国家庭的多维贫困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各省份的家庭贫困状况差异明显,且大体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就全国家庭而言,收入维度的贫困发生率最高,基础设施类维度贫困发生率较低;2在多维贫困测度方法中,Rasch模型具有方便、独立、客观、可预测等优点,其既可用于计算贫困的发生状况,也可用来快速评估个体的贫困程度。  相似文献   

16.
美国经济学家马J.雷因指出:“广义的贫困概念有三个定义:基本生活费用、收入分配不均、外在影响。”基本生活费用是指维持生命、体力所需要的最低生活费用,它是判定贫困与否的客观标准,收入达不到这一标准的人被定义为“穷人”。这是绝对贫困的概念。依据这个定义来测定贫困的方法有营养法和基本需求法两种。收入分配不均是指按收入十等分法考察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选取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指标体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初步构建了行业收入差距测度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8.
王涛 《统计研究》2015,32(2):31-36
国内外关于行业收入差距测度方法的研究,均通过构建一个相对指数来综合测度一国或一地区的收入差距问题,比如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缺乏对行业内部的深入考察。行业收入差距四分图模型的建立,不仅可以综合比各地去行业收入差距问题,而且可以比较各行业地区间收入差距问题,同时,可以将各地区各行业造成整体收入差距的影响大小(贡献率)进行量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将这种影响大小描绘到四分图模型中,进行可视化分析,直观而准确。  相似文献   

19.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贫困化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的,本文根据贫困经济学中对贫困类型的划分及造成贫困原因的阐释,探寻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农户个人三个方面给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贫困与福利问题的定量研究要求尽可能准确地描摹贫困的状态及其程度。传统的单纯考察货币性指标的方法已不适应社会对贫困测度质量的要求,因此包含更多非货币性指标的多维模型应运而生。此类模型多建立在Sen的可行能力理论基础之上,总体思路是构造综合性的贫困指数,但是研究者所采用的维度与指标设计体系方案以及数学处理方法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文章通过梳理贫困多维测度的有关文献,辨析各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他们的优劣进行了评判,为探索更理想的测度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