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新利 《文史哲》2002,(2):132-136
8世纪末之后,德意志人自认为不同于其他日耳曼人,从而形成德意志语族。德意志语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德意志人自我意识增长的过程。15世纪以后,德意志民族没有实现民族国家的原因在于其民族自我意识仍然停留在中世纪。  相似文献   

2.
<正> 国家、社会的现代化要求人的现代化,这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是刻不容缓的现实使命.问题在于人的现代化的关键是什么?不抓住这个核心问题,人的现代化将找不到方向和动力,而国家现代化也难以实现.目前,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热衷于空泛零碎地议论新观念和新人格,却普遍忽视了统领这个问题的关键:即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根本区别何在?从后者向前者转化的内在根据是什么?笔者认为,时至今日,我们再不能盲目地泛泛而谈了,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给出答案,以确定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论人的自我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意识”,是人的群体与个体对自身的地位、自主性、影响力的一种自觉意识。自我意识是人们精神生命之核心,是人作为人的首要品质,人和社会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方哲学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区别性,证明了这一判断。在西方,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经过充分的分化,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分化,人的群体自我意识因此觉醒。然后是个体与群体的分化,人的个体意识因此觉醒。在东方,这种分化是不充分的。东西方哲学的区别根源于社会发展程度的区别。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群体自我意识的确立,使人能动地认识和改进自然;人的个体自我意识的确立,使人意识到自己的潜在,从而为发挥个体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自我意识包含着对于传统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批判性审视,使个人超越历史传统而站在时代的前沿。当一批具有高度自我意识和新思想的先进分子的奋斗得到了大众的响应,唤起了新的时代精神时,社会就前进了一步。自我意识的作用具体地表现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中,它是促进观念变革和人格发展,开发创造潜能、推进政治民主化和实现文化换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自我意识是如何建构的?或者说,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和获得的?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一、自我意识建构的现实基础所谓自我意识的建构,也就是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获得,亦即主体到底是怎样认识自我、形成自我意识的。我们在研究自我意识时,既要注意主体自身认识的建构,但又不能停留在思维机能和属性上,而应从实践中找到它的源泉和动力。马克思认为,必须从生产实践和劳动创造中揭示人的意识的本质,人是通过劳动自我诞生的,劳动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列宁认为,如果要研究逻辑中主体对客体的关系,那就应当注意具体的主体在客观环…  相似文献   

5.
论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规定之一,是人类意识的核心部分。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关于自我意识的产生我已从发生学角度另文专述(见《哲学探讨》1988年第3期),本文就自我意识的内容与结构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7.
自我意识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首先由康德确立,在费希特那里,自我的概念被当做了一种哲学原则来使用。这一原则又被谢林所发展,直至过渡到黑格尔的哲学中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放在首位,认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基础。实践的主体是人,承认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的基础,这就意味着,对于人的认识不能仅从客体方面来理解,更主要的是,应当从主体方面来理解。从认识史上看,即离不开人的自我意识,人必须把自我与他物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是意识者,人从自身那里把自然界划分开来,才有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认识不仅指向外部世界,而且指向人类自身。人是通过劳动自我诞生的,社会性是人的能动的本质属性,假如没有人的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规定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主体对客体的关系,要做到实践过程的主客体的统一是根本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一 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 自我意识作为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主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自已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使人与动物分离开来。刚刚脱离动物的人,并未意识到自己与他物的根本区别,他们这时还是一种本能的人。正如人们对原始思维研究和皮亚杰对儿童个体的认识发生研究的成果所表明:这  相似文献   

10.
桂林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于1989年11月10日至11日,举行了“社会科学现状与发展理论研讨会”,这里选登部分论文摘要。  相似文献   

11.
论主体的自我意识聂锦芳一、哲学研究的误区及马克思的解答认识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就具体形态而言,主体所反映的对象是无限多样的,但从宏观上划分不外乎三类:外部世界、主体自我以及主、客体相沟通的实践活动。由此形成三种意识: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从外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哲学界对于主体和客体的讨论,开阔了马克思主义认识沦研究的视野,促使大家深入思索主体的认识对象和内容问题。主体的认识是否只以客观外界事物为对象和内容,有没有以主体自身为对象和内容,即有没有主体的自我意识?承认主体的自我意识,会不会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主体的自我意识对人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提出的"先验自由"在实践理性中成了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实践自由"即"自由意志"了.而康德认为自由就是一个先天的自我意识,而且对于一个实践理性的自身意识与积极的自由概念是完全同一的.表明了"自我意识"在他的认识和实践中的至高地位.通过对纯粹自我意识(或先验统觉)的认识功能与实践功能的论述表明不管是它的认识功能还是实践功能都是在进行着综合统一的或建构着的我的总体意识中的,这种进行着建构与统一的意识是一种意识流.  相似文献   

14.
自我意识是人的自由的内在前提,自由是人的自我意识在内外两方面合乎其本性的展开和实现.而自我意识的两重性本性,决定了这个展开和实现的过程必须以自我限制或否定为中介,克服“冲动”和“任性”,超越“对立”和“异化”,这既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辩证法,也是人的自由的辩证法.自觉地把握和遵循这种辩证法,人的自我意识才能经由“个体”、“族群”和“人类”这三重形态的分化和统一,走向普遍的自由世界.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革命和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人类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致使客观性与自我意识的矛盾尖锐化,成为现代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客观性与自我意识的悖论的产生,表明哲学告别了近代的经典形式。解决这一悖论就必须在古老的客观性范畴中注入方向性、座标系性以及人类的利益和需要等新的因素,同时,也只有在长期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辩证思维中,才能真正地解决。这里的关键只能是,从无方向性的“纯客观性”范畴中解放出来,因为“纯客观性”只是近代经典科学的哲学认识。  相似文献   

16.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诗歌是她与外界交流、书写自我、表达自我的方式。狄金森以诗歌为媒介,探索生命本真,追求精神不朽,实现灵魂永恒。从诗人的内心体验入手,探究其诗歌中所体现的自卑情绪、反叛精神,继而挖掘诗人强烈的自我意识,揭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及其对自然、爱情及死亡的认识,研究其诗歌的独特性、表现的生命本真及强烈的自我意识,鼓舞读者探索内心世界,追求崇高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7.
自我意识来源于人的感性的、客观的实践活动,并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成熟;同样,自我意识的自觉程度也反映并推动着实践的发展水平,二者之间是双向的相互作用关系。只有把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确定在实践之上,才能科学地理解马克思的自我意识理论。  相似文献   

18.
特点是事物演变过程的反映.从历史演变看,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体现了指导思想的相通性、基本国情的阶段性、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实践基础的动态性、时代课题的嬗变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从人的价值本身来分析,人的价值的存在和发展,是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相始终的。有人的存在,就有人的价值存在。即使在原始社会,劳动不仅是人类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的价值的自我确证。从人脱离动物的时候起,人就开始了改造自然,为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斗争。但是,在原始人那里却没有人的价值观念存在。因为,有人的价值的存在,还不等于就已形成对于人的价值的观念。人的价值的观念远比人的价值本身的出现要晚,人的价值的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考察人的价值的思想形成和发展历史演变过…  相似文献   

20.
一、自我在近代哲学中的地位 自我意识是个近代课题。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认为近代哲学是由笛卡尔开创的,理由是笛卡尔宣称自我意识是哲学的原则,这就和以存在为出发点的古代哲学有了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