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自上甲至汤灭夏前的商部族,究竟处于文明进程的哪一阶段,学者间存有很大分歧。殷先公先王自上甲以后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化,商汤灭夏前已初步形成了部族奴隶方国,建立了国家机器。  相似文献   

2.
以往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学者都把尧舜禹时代的社会组织称作部落联盟。近年来,早期国家问题逐步成为热门话题,一些学者又称之为部族国家,还有的学者借鉴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称之为部落联合体或酋邦。其实,部落联合体(酋邦)与部落联盟这两个概念并没有根本的区别,而部族国家这一概念又混淆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国的尧舜禹时代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的发展早已超越了部落联盟。我认为这个时期的社会组织既不是部落联盟,也不是部族国家,而是部族联合体。氏族社会后期的部族是由若干部落联盟聚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3.
王耘 《北方论丛》2015,(6):85-88
女真人从部族迅速崛起为大金国的历程,是伴随着其自身文化认同的变迁完成的。从对完颜各部的统一逐渐确立了宗室为核心的完颜文化认同,到对女真各部的统一确立的女真为核心的部族文化认同。金建立之后,国家意识渐渐兴起,部族文化认同不能适应需要,以金源内地为核心的区域文化认同便逐渐形成。这一从部族到区域的文化认同之变迁正是金初女真人的崛起史。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部族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人们共同体,但并不是原始社会以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唯一的一种人们共同体。在原始社会崩溃的历史过程中,从部落可以发展成民族,也可能联合成部族。部族是在氏族、部落还没有彻底分化、瓦解和崩溃的背景下,在国家还没有最后产生、血缘关系还没有完成向地缘关系的转化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战争等因素的需要,各部落联合起来而结成的较永久的联盟。部族的特点是:(1)在部族内部,“氏族、胞族及部落,还完全保存着他们的独立性。”(2)部族是一个不稳定的人们共同体。(3)部族可能因种种原因而消逝,也可能发展成为民族。这些特点说明,部族既与氏族、部落有联系又有区別,也与民族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5.
高鹏 《社会科学》2022,(2):50-59
印尼历史就是现代国家建构史。首先,中央对地方从压制到分权,导致权力的此消彼长,但却在相当程度上消弭了地方分离倾向,保证了国家统一;其次,由区分"我者"和"他者"族群到承认族群平等的多元统一,虽然一些原始部族和华人仍受隐性歧视,但却保证了国家认同;再次,前期对伊斯兰教国运动和政治伊斯兰的压制,逐步演变为宗教激进势力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合法化,但印尼整体上保持了世俗化方向与温和穆斯林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保证了现代国家形态。对央地关系、族群与宗教三位一体关系的调适,也展现出印尼建构现代国家的政策弹性与韧性。  相似文献   

6.
西方民主与其文化、制度紧密相连,这决定了非洲国家民主化进程需要考虑其自身的条件.在国家整合、民族认同尚未完成之前,非洲国家适合采取一党制的政体;从其历史来看,四百年奴隶贸易和百年殖民导致非洲部族仇恨甚深,以部族为基础的多党制容易成为多数人的暴政;从其文化来看,非洲国家信奉权威,缺乏民主所需要的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念;从其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非洲国家欠发达的商品经济阻碍西方民主在非洲的传播.所以说,非洲国家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推行"一党制民主化"而非"多党制民主化"进程?该问题无法在西方多党制民主理论体系中得到解答,而容错性民主理论的提出为非洲国家实践一党制民主化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青海地域中西王母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神话大多记录在历史文献中,远古时期今青海境内羌戎部族首领西王母本体的真实存在由此得以实证,古代羌戎人生活的昆仑山即为今青海境内祁连山,西王母在青海地域的演化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由氏族社会到国家形成递进中的历史形貌。西王母在道教出现后将其升格为掌握生命生死祸福大权的神,至此已经完满地实现了由人到神、从尘世间部族首领到天界神仙真人的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对民族概念的讨论日趋热烈。其中关于“部族”一词,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意见。有些同志认为,把斯大林著作中的HapoⅡHocTL译为“部族”是不科学的;有些同志则认为,把HapoⅡHocyb译为“部族”是正确。这便提出了关于“部族”的涵义问题。为了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我们曾对“部族”一词在古今汉文书籍中使用的情况作了一点调查,搜集到一些材料,现在把它整理出来,提供同志们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麻山苗族巫者在葬礼上唱诵的英雄史诗《亚鲁王》及其所展演的相关仪式,与苗族历史尤其是一些刻骨铭心的重大历史事件存在映射关系。这一文化事象所承载的民俗,可能并非仅仅是民俗。它反映出来的乃是苗族古代部族国家的礼制,即是说,以唱诵《亚鲁王》为主要内容的麻山苗族葬礼,是在演绎古代王者拜将和遣将出征的礼数;被寓于唱诵和仪式的东方故国、东归之路和东归方式,给出群体记忆的大致图景,是盛产稻米与鱼虾的平原,是水乡泽国,其社会形态是耕战结合、军民一体、民神无界的部族国家或古代方国。  相似文献   

10.
再论朱襄氏     
朱襄氏是上古时期重要的部族与部族首领,是瑟与六书的发明者。朱襄氏文化,是礼乐文化的源头,精神文明的最早贡献者。朱襄氏部族存续的时间历经伏羲时代与炎帝时代,与伏羲氏、神农氏关系密切,朱襄氏与神农氏为有血亲关系的部族,朱襄氏是炎帝系统中有影响的先帝之一,在这两个时代都曾袭以"伏羲"与"炎帝"之号,其活动中心与终葬地在今河南柘城,柘城作为朱襄氏都邑与陵寢之所在,值得珍惜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1.
商代前期:部落联盟共主向方国联盟共主的过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商代社会发展,可分为前后两期。在商代前期,商民族在整个部落联盟中的共主地位实际上不很稳定,其王权继承制仍保留较多的氏族社会特征,其活动中心又不断迁移。由此判断,商代前期的后半段,中原各部落也开始逐步向方国发展,商族也就由部落联盟共主转化为方国联盟共主。总起来看,商代前期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2.
古代部落的封闭性导致其固有文化的独特性,商周部族文化就是相对独立而平行发展的。在至上神的信仰方面,商周部族各异,一者为“帝”,一者为“天”。在商统治期,间由于“小邦周”与“大邑商”的隶属关系,从政治角度看,“帝”和“天”有一种微妙的上下等级关系。在周族形成国家的过程中自然就产生“天”与“帝”之对抗,这种对抗主要导源于周族向商族之挑战。在周克商之后,周采用信仰怀柔政策,令“帝”与“天”相和谐,进行了一次商族与周族之间的信仰调停。  相似文献   

13.
我们支持商代晚期出现分封制度的观点。本文所考的 36个国家分别被封为侯、伯、亚、子等爵称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与商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或进贡或来朝 ,有的还与商族保持着婚姻关系 ,成为商王十分倚重的力量 ;这些封国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中南部和商王畿的东南部 ;封国外侧多方国分布 ,其藩屏王室的目的显而易见 ;全文充分依据卜辞中丰富的历史地理材料 ,对 36个封国的地望及其分布逐一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4.
沚(戈)在武丁时期最突出的活动表现在军事方面.他随武丁征伐了(工口)方、土方、巴方等方国.在战场上,他率领商王朝军队的左翼,承担开路先锋的重任.他对商代后期的西土边境的安全作出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我国素有的“德治”传统,以汉朝“无为而治”(德治)的经验和秦朝严刑峻法的教训说明了“以德治国”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列举了我国传统中没落的腐朽道德成分在现实中的主要表现,论证了新的历史时期实施“以德治国”的必要性,探索了新时期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方法措施,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关键是以德治官,以抓“官德”建设带动“民德”,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箕子论--兼论中国古代第一代文化人诸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箕子是殷商文化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第一代文化人,他处于商末周初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与殷纣发生激烈的道与势的冲突,在国家破灭时,走之朝鲜,建立箕子朝鲜地方政权,臣属于周王朝.在朝周时,向周武王讲授<洪范>--治国之大道--其中熔铸了箕子的世界和社会构成与结构体系观念与系统的国家哲学学说.这个学说为周礼所吸收,并据此把箕子朝鲜建成东方君子国.  相似文献   

17.
“殷”名号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中用作地名或国名的"衣"字,本为东夷族称的转化字,商代末年周人称商为"衣",实际是指商人为夷人.入周以后,周人仍多称商为"衣",又或称为"殷","衣"、"殷"名异而实同."殷"名号的通行大约始于周康王时.旧说商又称殷起于"盘庚迁殷"是没有根据的,以商都为"殷"亦出于周人的习称.  相似文献   

18.
乡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董欢 《兰州学刊》2007,(3):75-78
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文章分析了乡风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从把握当前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积极探索了新时期乡风文明建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谢肃 《殷都学刊》2005,(3):23-29
商代祭祀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商代祭祀遗存研究中还存在着8个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黑龙江城乡主要结构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黑龙江城乡结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乡村经济系统发展滞后;二是城乡非农产业发展差距扩大;三是乡村劳动力亟待转移;四是城市化“虚高”。必须优化城乡结构。建议:(1)坚持城乡互动;(2)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3)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