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蔡熙 《社科纵横》2014,(6):137-140
当代西方著名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爱德华·萨义德的两部重要著作《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在后殖民语境下考察了东西方关系,他将狄更斯看作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作家,认为狄更斯参与了殖民书写,是帝国主义文化的代言人。萨义德的后殖民批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为文学和文化研究开辟了崭新的视角,但是他主张的精英主义文化依然没有挣脱欧洲中心主义的束缚。  相似文献   

2.
蔡仲 《学习与探索》2012,(9):10-13,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科学和技术进行经验考察与哲学反思,已经成为国际S&TS学界的焦点问题。这种考察与反思采取了以下三种进路:单向扩散模型,主张科学技术是一种脱离语境的、可以跨文化传播的知识;多元文化论,主张各种地方性科学最终都落脚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西方科学并不具有认识论的特权;后殖民主义的技科学研究,认为在西方科学与各种非西方科学的地方性互动中,一种真正全球性的科学技术才得以涌现。技科学的研究代表了后殖民主义科学观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赛义德的《东方学》将福柯的权力理论,具体运用于分析西方殖民主义传统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东方学"话语体系,考察了东方学的知识传统所隐蕴的西方中心主义的霸权实质,从而在当代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实践中深化了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4.
印度的中国学研究:正在改变的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早期的印度中国学 中国学的发展,最初的动力来自于一种探索印度与其邻国的文化联系的渴望,这种联系看起来是非殖民主义的.这种情形既提供了一种在殖民框架之外形成新的关系并批评西方殖民主义的机会,又为印度提供了一个后殖民秩序下的选择.对中国学的学术研究则是在一个更广泛的、基于对中国的认识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历史联系中去,如僧侣对佛教的传播、贸易以及殖民主义网络.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文化批判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孟伟 《求是学刊》2003,30(6):23-28
后殖民文化批判是20世纪70年代末继后现代哲学之后兴起的主要学术思潮之一。在后冷战时代,经济全球化成为国际社会的主导趋势。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利益上的种种矛盾更多地是通过以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为根基的文化冲突表现出来。后殖民文化批判考察研究了源自殖民主义时代东西方文化的建构过程,揭露了其中所深含的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话语权力和支配关系。其主要理论见解对于我们全面地把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全球性互动的过程、性质、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斌椿的<乘槎笔记>与两部纪游诗是晚清关于西方最早的亲历记述.斌椿本意欲客观地记述西方,但他将对西方文化的叙述不自觉变成了中国文化的自我欣赏,无形中消解了西方文化的客观性及其意义.斌椿诗文中的"中国化"审美记述和自我英雄主义的展示,构成了斌椿记述西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是斌椿的个人文化身份和民族文化身份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姜华 《求是学刊》2012,39(2):32-36
文章探讨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问题与现代性、西方世界文化普遍性的内在逻辑,反思韦伯关于德国文化问题的研究对中国当代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所具有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应主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中和”文化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昌逵 《社科纵横》2009,(7):134-136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又是美学的范畴。就像西部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一样,中国的钢琴文化也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互映射的结果,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始终与西方钢琴音乐文化和睦相处,"中和"融合,"和而不同";在中西音乐文化融合选择的同时,中国钢琴音乐家始终清醒地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从文化的视野审视中国钢琴音乐,"中和"文化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传承尤其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9.
从伏尔泰到亨廷顿——西方“文化形态史学”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德军 《唐都学刊》2007,23(6):93-96
"文化形态史学"是西方近代以来兴起的史学流派,习惯上人们认为"文化形态史学"兴起于斯宾格勒,汤因比是其集大成者。笔者认为首开世界文化形态研究之先河者当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尽管在他的著作里既没有出现"文化形态史观"的概念,也看不到对此进行的诠释,他只是不自觉地、"无意识"地运用"文化形态史观"进行历史学的撰述,他对于"文化形态史学"开创之功为其后的斯宾格勒、汤因比、亨廷顿诸家所继承。由于他们之间存在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以宏观的视角分析问题,都关注西方文明的前途,均注重对文化、文明的研究,并将之作为历史研究的基点。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是一个并不轻松和容易的话题. 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在世纪末中国文化"场"的文化过滤和思想互动,必然发生一系列的文化折射和问题变形.事实上,当代中国知识界、学术界和艺术界确实出现了一种"后现象",即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甚至有人提出后当代、后革命、后东方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潮的涌动,而影响最大的当是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语境后问题不是变简单了,而是变得更为复杂.这倒不是因为中国属于前现代或在时间断裂中走向现代,而是传统、现代、后现代、东方和西方、后殖民话语一下子搁上工作平台,使得问题的当代处理变得相当棘手.这一状况促使我们必得弄清后现代的范畴及其基本精神,因为其与当代中国形象的塑形和基本问题的解答,有着非此不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姓氏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不同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播迁交融、兴衰更替的总汇.姓氏的语义取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充分地体现民族文化的心理特质.通过对比中西姓氏在概念内涵、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的异质,训析二者的文化特性,揭示中西社会在民族心理、政治理念、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差异,力求为解读中西姓氏的文化起源,了解不同社会的历史演变,弘扬传统的文化精髓,透视迥然的民族文化心理,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张勇 《阅江学刊》2012,4(2):125-128
林语堂深受中西文化浸润,其民族观念体现在他试图通过个人文化趣味与文化感悟,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人文价值及其对应于社会文化选择的个人文化特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刚柔并济"为特征的道家哲学和儒家"中庸之道"合而为一,归结为"中国的人文主义"。他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寻求灵感,帮助自己确立了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观念,并创建了文学"性灵论",进一步张扬个性。民族观念和自由意识的确立帮助林语堂对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有了更深切地体会,并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在中国发展社会工作一定要考虑中国的文化特点。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不应排斥外来文化和西方社会工作,而要在文化对话中,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国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既要立足本土文化,也要吸收、借鉴西方的社会工作的优点和经验,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4.
李明锋 《学术交流》2002,2(2):136-140
大的文化转型过程中总是渗透着阶段性文化转型。通过对近代以来的两次阶段性文化转型的比较可以看出,极度封闭的社会之后必将是文化的开放,文化发展的自身过程是由硬文化到软文化,其结果是从根本上拯救民族事业。今天的文化转型所承担的任务、自身的性质、引起的原因与五四运动时期有着根本不同。文化建设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精华,在实践中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丁志刚  赵春生 《创新》2007,1(5):11-15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全球化带来资本、货物、服务、人员在国际范围内的频繁流动,也带来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相互冲突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发展呈现出了融合和冲突两种截然相反的发展取向,西方文化借助其在全球化中的优势借以广泛传播,处于全球化劣势中的后发展国家在吸收借鉴西方文化中有益成分的同时,又面临着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独立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对大众文化全球化发展态势中的文化霸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华 《学术交流》2004,(10):128-131
大众文化全球化已成为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但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也带来了西方大众文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强势输入。在这种形势下,对发展中国家的弱势地位和被动处境我们要有客观的判断,在文化交流中既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又不能因此走向极端,完全否定一切西方思想文化。应呼唤理性与宽容,倡导对话与相互尊重,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文化矛盾与冲突,这样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中国大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三资”企业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0年以来,进入中国的外国投资越来越多,1995 年全国吸引外资总额375亿美元,2002 年为 527 亿美元。1外资投资于中国的动因主要是大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庞大的国内市场。早期的投资以前一种动因为主,由于供销市场都在海外,早期的“三资”2企业像“孤岛”一样与本地社会联系不大。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的实施,国内市场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动力。以立足中国为发展目标、国内采购和销售比例越来越大的外资企业必定与本地社会发展建立起更为密切的关系。随着“三资”企业本地化,发生在这些企业当中的中国员工与…  相似文献   

18.
李雍  徐放鸣 《阅江学刊》2014,(2):137-141
《穆斯林的葬礼》展现了回族在伊斯兰文化、华夏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民族文化人格的演变。以梁亦清为代表的穆斯林传统文化人格,梁君璧、韩子奇为代表的文化混血人格,梁冰玉、韩新月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人格等三种不同文化人格共同展现了回族的心灵史。《穆斯林的葬礼》以书写民族心灵史的方式构建了中国形象,展现了一个古老民族行走在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道路上的艰辛及民族精神,是一部致力于挖掘回族文化心理的史诗性著作,为我们思考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9.
迁建南宁孔庙,是建设文化广西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打造南宁特色文化,形成南宁文化品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展示城市文化魅力,培育文化精品,加强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李大方 《学术交流》2001,(1):133-136
文化商品是指文化产品消费者在交换过程中所得到的文化精神产品的文化娱乐服务的总和.文化商品具有双重属性,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文化商品的双重属性表现在它具有商品属性和社会意识形态性,文化商品的三个特殊性是指文化商品消费的永恒性、文化商品的复杂性和创新性.文化商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入文化市场必然要同时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必然要表现经济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