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时势弄人更弄文。人生际遇的相似,使柳宗元与屈原,虽处异代,却息息相通。在柳宗元的辞赋创作中,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创作都受到了屈赋的影响,而且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2.
荒寒意境是历代文人所钟爱的意境之一 ,这是由荒寒意境的特质和文人们对人生的深刻体验所决定的。柳宗元被贬永州 ,永州山水的荒寒之境与他困厄的身世遭遇及兀然不屈的个性特质互相阐发 ,于是 ,他借荒寒之境表现其身世之感和哀怨之情。这种荒寒之境既是诗人自觉追求屈原楚骚精神的结果 ,又带有中唐山水审美的时代特征 ,更具有作者独到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的辞赋作品,大多作于贬谪地湖南永州。永州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及富含悲怨意蕴的文化传统,带给柳宗元崭新的视觉上和精神上的体验,从而生发了柳宗元的辞赋创作。永州的山水风物生动地展现在柳宗元的笔下;以屈原及其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浸润着柳宗元的创作;永州的民风民俗为其创作提供直接的素材。在异域文化的熏陶下,柳宗元的辞赋创作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释“游”开始,从旅游审美这一特殊视角进入我国先秦时代,整理、分析孔子、庄子和屈原三 位先哲的游观经历和思想,揭示出对整个封建时代知识分子颇具影响的三种旅游审美典型。  相似文献   

5.
屈原是自然之子。屈原赋保留着人与自然最纯真的审美关系,在屈原与自然的交感会通中,自然的“大美”为其带来的是生命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蕴含丰厚的生态审美意蕴,主要表现为审美理想下的自然至美和生存理想中的本真生存,前者体现的是屈原对自然美的推崇以及渴望与自然合一的人格追求,后者体现的是屈原在生命存在根基和存在建构上的本真式追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极为苦闷,在原来信佛的基础上,更笃信天台宗与禅宗。佛教的出世思想寸柳宗元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审美趣味、山水游记与景物诗的创作都有巨大影响。由于佛教思想的影响,柳宗元张扬了创作主体意识,摆脱了儒家功利主义的美学观,对永州山水进行超功利的审美观照,在作品中创造了空寂、幽旷、宁静的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是中唐山水美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山水审美思想主要表现在旷远幽深的审美取向、弃恶取美的审美态度、苦乐并存的审美体验以及因人而彰的审美认识上。这四方面所建构的山水审美思想既受儒、道、释传统美学的影响,又带有柳宗元贬谪生涯的独特感受和思想印记,且对后世山水创作和审美思想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一生信奉儒家思想,同时他又参禅好佛。佛教思想对柳宗元的山水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清冷幽寒的画面、宁静淡远的意境、"物我同根"的审美移情。  相似文献   

9.
青年苏轼在《屈原塔》、《竹枝歌》、《屈原庙赋》等诗赋作品中集中书写屈原之死的主题,中晚年以后更有对屈宋辞赋的推崇和评论。可以说,屈原的影响贯穿了苏轼的人生旅程。但在苏轼丰富繁多的诗文词赋及其文史论著之中,有关屈原的文字并不是很多,提及屈宋及其辞赋的频率不仅无法与他"独好"的陶渊明相比,而且也远不及庄周、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以及刘禹锡、白居易诸人。这种现象的形成,当与苏轼对于屈原所持"虽不适中,要以为贤"的接受态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自然审美,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距今三千年前的《诗经》。此后,在理论上有众多的观点:寄志:以孔子为代表;比德:以孔子、屈原为代表;寄情:以屈原为代表;悟道:以陶渊明、宗炳为代表;畅神:以宗炳、王微为代表。在历史上,有两人的建树最重要:一是唐代的柳宗元,他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二是宋代的苏轼,他提出要与自然山水在精神上共同着生命。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与刘禹锡是中唐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由于有着与屈原类似的资质才能、时代境况、理想追求及政治遭遇,故他们对屈赋皆有着不同程度的接受。考察柳、刘赋作,他们在承继屈赋关心时政之忧世情怀、嫉恶刺邪之批判理念、九死未悔之斗争精神及志端行直之高尚人格等方面有着相同的一面。然在赋体形式、创作方法、内涵特质、赋作精神和赋体发展等诸多层面,他们的认识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从中唐元稹、白居易写实派,到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柳宗元风雅“美刺”比兴的积极倡导,再到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等人“颂美讽刺”的文学主张,均是《诗经》精神的最好体现。至于屈骚精神,则得到了中、晚唐诗人普遍而自觉的接受。韩愈、柳宗元继承并发扬了屈原“发愤以抒情”的言说方式,揭露黑暗,反映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杜牧、李贺、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等优秀诗人,或追慕屈骚精神,或力仿屈骚作品,或承传“香草美人”,或同情屈原遭遇,屈骚精神得到了人们普遍的称颂与赞美,并取得“风骚共一源”的认同,尤其是屈原为唐哀帝诏封为昭灵侯之后,屈原形象则更是空前高大。  相似文献   

13.
明遗民刘命清《庄屈》一文指出,庄子与屈原皆因不得志而生怨情。虽然,刘氏所论不乏肤阔牵强,却揭示出庄、屈在思想感情上的相似之处。同时,从更深的层面看,庄屈并称的论题在明遗民中并不罕见,虽立论各有不同,但都寄托了他们试图弥合生存与节操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龙舟竞渡源流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沅陵龙舟竞渡是为了祭祀苗族先祖盘瓠而形成的,它远远早于祭祀屈原的龙舟竞渡.屈原在<湘君>、<东君>等诗中曾对沅陵龙舟进行过激情的描写,说明沅陵龙舟竞渡起初跟屈原毫无关系.让沅陵龙舟竞渡与屈原人事相关联的人是欧回和刘禹锡,他们使得沅陵龙舟竞渡原始巫祭色彩注入了爱国的新思想.沅陵龙舟竞渡拥有四个世界之最.因此,将中国传统龙舟竞渡的故乡定于沅陵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是金代散文创作的集大成者。他的杂记类散文,从风格上看极具特色,既顺应赵秉文、王若虚等人宗法欧、苏的倾向,也借鉴李纯甫、雷渊等人宗法韩、柳的趣味,同时还能从史家角度汲取北朝郦道元、杨炫之的实录品格,最终形成了集考证与抒情、质朴与灵动、典雅与明达、知性与审美于一身的成熟文风。  相似文献   

16.
人生挫折失意难免。屈原作为中国贬谪失意人生坐标。耸立在世代官场无数人的心头。看过屈原这么壮烈投水自沉的呐喊后r面对失意时,调适心情,选择乐活,这是汉代拟骚体龙蛇人生哲学的体现。与中唐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相比,自居易应该是运用龙蛇哲学最成功的一位。勤读儒家经典的中国读书人。应举入仕。期待经世济民。施展经国韬略的初衷应该是一致的;但遭受挫折后的转向则有所区分。韩愈贬潮州刺史嘱咐十二郎在瘴江边等着收骸骨。刘禹锡、柳宗元对屈原的接受是同声哀叹。经过早年《秦中吟》、讽谕诗。贬江州作的《江州司马厅记》,应该是自居易龙蛇人生哲学最明确的宣告。自此以后。自居易都以龙蛇哲学。追求知足保和。放达适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关于林纾的《韩柳文研究法》,学界至今未给予足够重视,学者也多只在论及林纾的古文理论或赏析韩柳文艺术时加以引用论证。事实上,《韩柳文研究法》虽残留有传统古文评点的痕迹,却深受近代学术思想的影响。该书以韩柳文并重,是对自宋迄清争论不休的韩柳优劣论的反驳,同时也标志着林纾对桐城派古文理论的修正,更是其毕生"力延古文之一线"主张的具体实践之一。更重要的是,它是第一部独以韩柳文为整体加以研究的理论著作,其研究视角与命名方式的独创,在韩柳文研究史上具有道夫先路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裴度对李翱"文字为意"的评价,是对中唐古文运动有意追求文字的高、下、详、略创作倾向的批评。韩门子弟的古文创作,在柳宗元、裴度、刘禹锡、杜牧等人的理论纠正和补充中,在宋初散文中逐渐消歇。但"文字立意"却成为宋人以才学为诗、文字为诗的榜样,宋元的去意论,正是对"文字为意"的反拨。  相似文献   

19.
元结和柳宗元都是唐代山水游记的杰出代表,其山水游记不仅情景交融,成为后世游记的典范,并且还渗透了作家的心志和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呈现了丰富的文化精神,其中主要表现为:其一、儒家思想在游记中反映极为浓郁;其二、道、佛文化在二者游记中的表现各有侧重;其三、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成为总的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