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青年 《东南学术》2012,(1):139-148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多样化与密集化,惠农政策研究趋向多元。惠农政策研究有众多视角,如微观、宏观及类型等视角。本文认为国家政策与农民之间有一定空间距离,也有许多层级,管道过长、环节过多,政策信息传递就会存在损失、政策执行就会偏向、政策接受就会不完全。本文从政策信息传递视角来观察国家惠农政策,特别是农民接受政策的环节。农民对政策的认知、评价、预期存在的问题与特征,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皖北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出路——基于B市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城乡分化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加上城市内部分化日益严重,皖北农民市民化的困境集中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城市户口对农民工没有吸引力;二是本地企业留不住本地农民工;三是土地收入不足以保障生活;四是进城农民的"低收入"、"低保障"遭遇了城市的"高房价"。要走出上述困境,从市场层面来看,要赋予农民平等的市场准入权,让进城农民能够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从社会层面来看,要开放城市公共生活,让进城农民在城市居有其所、享有与市民平等的各项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湖南农民收入得到了普遍提高。但是由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递减,湖南农民收入将面临着增速趋缓的局面。本文从总结湖南农民收入现状、分析收入增加缓慢原因着手,力求找到新形势下增加湖南农民收入的路径和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运用人学原理,站在农民立场,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化为以农民为本的"三农"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把握中央惠农政策的利、乐、和、安结构,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积极性,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切实服务"三农"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关系到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为促进农民增收应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结构,开辟增收途径.同时要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农业科技普及和创新.要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城镇化步伐.落实惠农政策,提高政府效率.  相似文献   

6.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构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体系,是当前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关键。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当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三大挑战,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政策体系,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当前,主要可以从三个方向来把握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一是进一步完善反贫困战略的"补弱"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的"做强"机制,在产业振兴、金融支持、生态振兴等关键环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积极构建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的"拉平"机制,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有效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7.
资源利益分配是建构生态文明矿区的一个核心问题。从发生学视角透视,资源利益分配的政策偏离与结果异化为矿区贫困问题"再生"提供了解释逻辑。通过对乌蒙山矿区H村E组农民生计问题进行考量后发现,国家以"顾全大局"的名义将矿区作为"局部利益",弱势的农民一直处于被牺牲的"局部"陷入"生存困境"。建立健全矿区自然资源的产权制度建设,完善资源利益的共享机制,调整并形成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实则矿区深度脱贫开发的关键之举;从顶层设计上搞好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可弥补矿区农民的利益损失规避贫困"再生"。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188-192
农民在现代契约型社会中纯粹是一个职业概念,而非较市民更低的身份概念。在新型城镇化下,结合农民权利状况的阶段性特征,应树立科学的法律理念来重构公平合理的农民权利体系。从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平等的职业地位出发,确立优先和重点保护农民权利的理念;由"政策思维"转向"法治思维",以法治思维的视角设置农民权利体系;要重视其权利的实体内容,更要关注权利的程序性价值;要追求形式平等,更要注重实质平等。  相似文献   

9.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现代化进程中各项工作的重点,而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又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形势下的重中之重。从当前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看,“少取多予”只在短期内利于农民增收,长期看不会有十分明显效果。着眼于长期,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0.
农民分层是在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迈入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消除城乡差别的普遍规律和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后,在一系列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传统同质化的农民开始分化为不同的阶层,呈现“分层化”的特征。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问题,凸显对提升农民收入、层次和地位的关注。然而,作为国家惠农支持的主要手段——财政支农政策,在农民分层上存在投入总量不足、结构失调、效率不高等问题。通过建立职业农民与农转非者、农业主产区与非农主产区政府之间的博弈模型,结合现实考察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民分层行为的影响,提出优化财政支农目标、科学调整支农政策、实现农业资源配置和农民分层的帕累托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民组织化难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当代中国的历史政治生态和集体行动的困境,而在于农业生产的"兼业性"造成的农民对任何一种农产品的依赖性都不高,进而降低了农民借助组织的力量保护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价格的动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道路只有在农产品高度依赖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农业分工体系,实现从"兼农"向"专农"的转变,在分工的基础上走向自发的组织与合作.如果跳过这个中间环节而采用国家力量介入的方法简单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将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从日常生活中的相关行动选择来看,农民并不排斥分工这种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农民不仅能够适应、创造分工,而且在农民的日常生产中埋伏着走向农业分工的自然逻辑.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增收的机遇、条件和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宇 《河北学刊》2007,27(6):172-176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收入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经济是基础,而农民增收是关键。对历史和现实进行考察,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从本质上看,主要是受资源、结构、市场和体制的制约;反映在制度层面上,则面临着一系列对政策、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当前,一定要按照"两个趋向"的判断,重新审视"三农"工作,跳出农业抓农业,城乡统筹抓农村,抢抓机遇促增收。要树立农村农民主体发展意识,整合利用政策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区域资源等各类资源,奠定和壮大促进农民增收的社会物质技术基础。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带领农民闯市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广辟农民增收的多种途径。要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农村改革,强化科技支撑,推行民主管理,为农民增收创立可靠保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昭示着农民主体性不断凸显,农民社会保障权中蕴含的三种"人像"促使农民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然而,从现实的角度考察,第三种"人像"下的农民社会保障权与农民的主体性共同缺失.为了找寻"丢失"的农民社会保障权,应当促进社会保障法上的农民社会保障权的立法实现,从而使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美好蓝图在渐进的路径下铺展.  相似文献   

14.
论政治社会化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人的利益关系衍生出有关权利与义务的规范必须通过政治社会化才能被人接受.无论从人本身的内在需求还是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来看,以权利和义务为基因的现代政治文化是作为利益主体的当代中国"新型农民"的必然诉求.政治社会化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农民市民化这一概念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学内涵,目前,无论是从时代背景、政策诉求还是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来看,全面开展农民市民化的研究已极为必要。这种研究的基本进路多种多样,而其中又有一些基本问题和难点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6.
"信息贫困"问题是制约农民享受现代化"红利"的重要障碍。从需求的视角来看,农民的信息需求有着层次性(包含多维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当前农民的信息需求可以从生产、生计和生活三个维度进行呈现,但呈现出的"信息贫困"是农民传统的信息进路与现代信息接受能力之间的张力作用的结果。在农民来说,信息是工具,关键在于有效,在于能够满足生产、生计和生活需要。由此,化解农民的信息贫困问题、提升农民的信息能力主要在于信息有效性的改善,而这需要来自政府、社会和农民自身三个层面的分别着力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民话语权缺失的制度因素审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厉有国 《天府新论》2009,(2):98-10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与农民话语权的实现为基础的.当前,农民非制度参与的激增是其"话语权"在制度内失效的某种回应.制度短缺、制度虚化、制度偏好、制度曲行是农民话语权缺失制度因素.增强农民"话语"表达的政治效能,必须以制度和政策体系'的再造与重构为前提.  相似文献   

18.
从农民到农民工:经济发展战略下的制度变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农民市民化进程呈现出"农民→农民工→市民"独特路径,进城务工的农民先成为"农民工",不能享有市民的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转为市民则面临重重困境,农民工、农民工市民化等问题由此产生。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农民工是出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需要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与二元户籍制度密切相关。文章对农民工的制度变迁进行研究,阐述农民工制度的形成背景、博弈过程、路径依赖特征以及制度构成,并对农民工制度的效应与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 ,我们清楚地看到 ,什么时候党对农民实行正确的政策 ,什么时候就能调动农民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 ;什么时候党对农民实行了错误的政策 ,什么时候就会挫伤农民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因此 ,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 ,必须对农民实行正确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党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决议体现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从目前农村实际来看,农民自身的素质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二是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失衡;三是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四是封闭的小农文化意识浓厚。提高农民素质,要以加大教育投入为突破口,以荣辱观教育为契机,以加大物质投入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