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科学家视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科学家视野中科学与宗教是和谐一致的关系。西方科学家都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趋向 ,这种趋向决定了他们视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但是 ,这些科学家信仰的上帝与一般人所信仰的上帝是有区别的 :一般人信仰的上帝是拟人化的上帝 ,而西方科学家信仰的上帝是安排自然秩序的上帝 ;西方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中从不怀疑自己的追求与宗教信仰的一致性 ;科学与宗教相互依存并不存在冲突 ,科学属理性知识而宗教属人类信仰 ,二者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科学解决的是实然问题而宗教解决的是应然问题。  相似文献   

2.
西方科学家视野中科学与宗教是和谐一致的关系.西方科学家都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趋向,这种趋向决定了他们视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但是,这些科学家信仰的上帝与一般人所信仰的上帝是有区别的一般人信仰的上帝是拟人化的上帝,而西方科学家信仰的上帝是安排自然秩序的上帝;西方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中从不怀疑自己的追求与宗教信仰的一致性;科学与宗教相互依存并不存在冲突,科学属理性知识而宗教属人类信仰,二者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科学解决的是实然问题而宗教解决的是应然问题.  相似文献   

3.
柯尔律治是现代神学护教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倡导为宗教生活和宗教信仰确立新的基础,即人在实践中可以直接经验上帝,这集中体现了柯尔律治宗教观的现代性。首先,人与上帝之间亲密无间的“我—你”关系,使得两者的相遇无需任何中介;其次,柯尔律治在信仰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的影响下重新诠释了“理性”,“理性”根源于上帝,固有的超凡创生力和领悟力能够洞见天国的精神真理;最后,人的意志是上帝意志的形象,上帝意志与人的意志之间的创生与被创生的关系,也是人经验上帝的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4.
道德通向宗教的逻辑过程分别体现于康德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康德式是道德"导致"宗教,实践理性的最高客体至善之实现需要以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为公设;黑格尔式是道德"走向"宗教,在精神的辩证运动中,道德环节良心之内在缺陷的克服不可避免地需要走向宗教,从自身确定性的精神走向精神的自我意识。他们都以理性哲学的方式重新阐释了传统的信仰。据此提出"道德之后"这一普遍性的问题,并反观中国道德哲学体系,儒道两家都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相应的回应:天人合一与回归"道"的原初世界。  相似文献   

5.
<正>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文的"序言"中,康德提出了两个看似悖谬的论断:一方面,自由存在者通过纯然实践理性确立道德法则,这一过程乃是独立自足的,并不需要宗教的涉入;另一方面,必须假定一个全能的存在者使至善的实现得以可能,从而保证德行与幸福的契合一致,因此道德必然导致宗教。与此相关,在之前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的"辨证论"部分,康德还提出了一个难解的陈述,亦即,上帝存在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悬设,惟有在实践上可能却在理论上无法证明。为此,我们不得不追问,自足的道德法则证成为何依然需要宗教的指引?在理论上无法证明的上帝存在假设何以在实践上可能?山东大学哲学系傅永军教授的新著《绝对视域中的康德宗教哲学:从伦理神学到道德宗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以下简称《康德宗教哲学》),通过扎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两个哲学命题的相似性为切入点,对解构主义与尼采在哲学思想上的渊源进行了探讨,证明解构主义理论中对于作者权威的解构以及文本终极意义的不确定性等基本观点皆可自尼采对理性以及宗教的解构中找到根据。因此,可以说,尼采是现代以及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想的理论奠基人。  相似文献   

7.
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奠基者,近代唯理论学说的创始人,他使人们从中世纪宗教势力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虽然"上帝"这个被人们视为理性最大敌人的观念在他的哲学中大量存在,但他极力证明上帝存在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证明理性的伟大;作为真理的化身的上帝,不过是理性的代言人罢了。  相似文献   

8.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反映的是康德的宗教态度,在书中,他为宗教找到了合适的位置:道德必然产生宗教.上帝在康德看来对人类是有存在必要性的,它来源于道德的需求.人性的至善禀赋,以及人类对幸福的渴求.上帝对我们来说是种信仰,这就是我们对待上帝的态度:一种道德的信仰.  相似文献   

9.
詹姆斯否定了理性神学关于上帝存在的种种证明,通过意识分析把宗教内的神圣对象归结为我们自身心灵的一部分。这种潜意识的自我通过某种方式与我们的生命相连,拓展并改善我们的生活。上帝的实在性依赖于个人的神秘宗教经验而不是先验的教义。这种关于上帝存在的实用主义证明在为个人信仰辩护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于上帝的解构。  相似文献   

10.
康德认为,道德哲学本身并不需要宗教,但道德必然导向宗教。道德法则必然指向达到德福一致的至善,但这个目的却为我们人力所不能及,我们虽然能自主地追求道德,但幸福的获得却服从自然规律,处于我们的能力之外。为了在尘世中实现至善(而这也是具有道德的人的合理期望),必然需要假定上帝的存在。上帝不可能在理论上得到证明,它是由于实践理性的需要而被假设为必然要存在的,所以,这种宗教就是"道德的宗教",它被严格限制在纯粹理性的界限里。  相似文献   

11.
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乃是人类理性的本质,人天生是形而上学的动物。康德让哲学走上了过分形而上学的道路,把形而上学变成了一种真正的科学。同时,理性取代传统宗教中的上帝,成为新的造物主,这个过程始于笛卡尔。康德在哲学上把理性推上了思想的巅峰,理性在黑格尔那里乃是世界的灵魂,但这可能是理性的监守自盗和自吹自擂。理性的失位来自于无度和失控,导致后来理性信仰的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12.
詹姆斯否定了理性神学关于上帝存在的种种证明,通过意识分析把宗教内的神圣对象归结为我们自身心灵的一部分。这种潜意识的自我通过某种方式与我们的生命相连,拓展并改善我们的生活。上帝的实在性依赖于个人的神秘宗教经验而不是先验的教义。这种关于上帝存在的实用主义证明在为个人信仰辩护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于上帝的解构。  相似文献   

13.
休谟以其经验论的立场和怀疑论的主张,批判了“宇宙论论证”和“设计论论证”,否定了“上帝是可以用理性来证明的”这一命题。而其所提倡的“仁爱”道德,以“社会公用性”为原则,将道德变成单纯的激情活动,区别于宗教神学和僧侣道德。休谟对自然神论的批判标志着自然宗教的衰落,他的宗教思想对后来的启蒙思想家对理性和信仰的思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是一位有着较强宗教意识的犹太作家,我们不从宗教角度出发将难以读懂他的作品。《圣经》中的伊甸神话对卡夫卡有着深刻影响,其小说即是对亚当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命运的思考。这可以从小说人物所犯错误、对罪的感受以及受到的驱逐、死亡等惩罚中得到印证。上帝与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卡夫卡思考的重心。在上帝与人之间存有鸿沟的情况下,卡夫卡推崇信仰方式的个性化,这也是走向上帝的救赎之路。写作是卡夫卡的"生命之树"。  相似文献   

15.
麦克斯·缪勒认为,宗教起源于无限观念,这种观念是原始人类在对有限自然现象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早期人类对这些观念的把握和命名,导致了不同信仰对象和崇拜形式的产生,推动了宗教的发展。缪勒力图从宗教的最原始形态出发寻找其客观自然基础的尝试,为宗教学研究提供了相当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然而,这种"自然起源说"因其过分注重感性认识论而未能得到普遍的认可。作为宗教始点的无限观念,在知识论上的不确定性使得有关上帝存在的理性把握与证明变得异常的困难。信仰(确定性)和理性(不确定性)的矛盾并不因无限观念的感性基础而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批判了宗教哲学,但是他的实践理性最终又变成了另一个被复活的上帝.然而,康德对于理性的限制,实际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非理性主义的一种默认,理性所不能到达的地方,也就只有非理性来加以解决了.叔本华建立起经验主义伦理学就在于,继承康德的宗教批判思想,进一步对理性宗教进行更为彻底的批判,最终树立起关注个体的人的存在和境遇的非理性主义伦理哲学.  相似文献   

17.
论弗洛伊德思想的启蒙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从性本能冲动来分析人类的社会行为,指出社会伦理的基础不是宗教教义,而是人类的心理意识。他将宗教起源归结为人类意识的投射,其核心观念的上帝被解释成俄狄浦斯情结中的父亲幻想。他的启蒙思想继承了哥白尼、达尔文的实验理性传统,为人类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机制和精神生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8.
希腊文学与希伯来文学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前者是一种乐感文化,它所彰显的是一种原欲型的世俗"人本主义"的特点,这主要与希腊的地理位置、希腊人的个体本位意识以及希腊民族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有紧密联系;而后者则蕴含的是一种理性型的宗教"神本主义"特征,是一种罪感文化,这主要因为希伯来民族是由一个流浪者群体构成的,这些无立锥之地的流浪者们在重重外部压力下确立了一个精神领袖——上帝,并以上帝的绝对权威作为本民族的牢固纽带。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问题一直被广泛地思考和讨论,在经院神学和近代宗教哲学的发展中,上帝存在的问题不仅成为宗教哲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而且也是宗教哲学中讨论得最多的问题.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将在他以前的种种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都归入到三种证明--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和自然神学证明中,通过三个方面一步步地演绎他对传统上帝存在观念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宗教观与他的道德哲学直接相关,同时与他的理性批判哲学体系一脉相承.上帝在理论理性中作为超验的理念具有消极的意义,而在实践理性中却是必要的悬设.因为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必然寻求自然的幸福与自由的道德相结合的至善,同时又会因为不合理的自然欲望而产生恶,因此需要超越于人之上的完满的上帝来作为至善的化身和公正的裁判者.康德正是出于实践理性的需要而导向对上帝的信仰,并从实践理性出发来论证宗教何以能够存在以及应该怎样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