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朱正昌 《文史哲》2001,(4):14-18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人文精神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文史哲》创刊50周年庆祝活动,首先我代表山东大学党委和行政,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这次学术研讨会和庆祝活动所以能够成功举行,得到了在座诸位学者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山东大学北京校友会的大力协助,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学术研讨会和庆祝活动,是山东大学百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所以我想在这里简略地追忆一下山大的历史,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历史,以便在座的诸位学者能对山大的历史有一个概略了解…  相似文献   

2.
大会发言     
《文史哲》杂志主编蔡德贵教授的发言尊敬的各位贵宾,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让我代表《文史哲》编辑部全体同仁对各位前来参加“人文精神与现代化”研讨会暨《文史哲》创刊50周年庆祝活动,表示衷心感谢。现在,我把《文史哲》近年来的工作向各位来宾简要介绍一下。介绍侧重于近些年的工作,因为以前的工作,徐显明副校长在纪念创刊50周年的文章中已经写得很详实,各位来宾可以翻阅。我在这里不再浪费大家宝贵的时间。 新山东大学成立以来,校领导对学校建设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对文科各院系的建设非常关心,对《文史哲》的工作也给…  相似文献   

3.
由北京经博策划中心策划和资助,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山东大学哲学系发起和主办的纪念“戊戌变法”一百周年的“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道路”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6月6 日在山东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30多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就“戊戌变法”及其与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广泛的探讨,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徐显明 《文史哲》2001,(3):5-12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 ,《文史哲》发行量一直居全国同类期刊首位。她为山东大学形成“文史见长”的特色 ,厥功甚伟 ,为“繁荣学术 ,扶植新人” ,推进当代中国人文事业的薪火相传 ,取得了学界公认的成绩。在新世纪里 ,《文史哲》应保持往昔的“品牌”优势 ,为山东大学文科复兴而“兴新学 ,继绝学 ,保特色 ,举人才” ;同时还应加强与“少壮派”学人、海外学者的沟通联系 ,述旧学 ,铸新知 ,开拓更多的为主流学术界所共同关注的新领域。保持自身的古典性、学术性、纯粹性、高雅性 ,应是《文史哲》不懈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改版寄语     
《文史哲》2002,(1)
2001年,《文史哲》走过了她历史上的第一个五十年,在这一年里,她在北京庆祝了自己的 50岁生日,回顾了自己既年轻又漫长的历史。    《文史哲》创办于 1951年 5月,创办之初,是以同仁刊物的身份出现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山东大学文学院和历史研究所的一部分教师,热情很高,认为要发展和繁荣学术,必须有一块发表学术论文和交流心得的园地。于是决定创办《文史哲》杂志,成立了杂志社,推举山东大学校长华岗任社长,陆侃如、吴富恒任副社长,杨向奎任主编,童书业、王仲牵、赵俪生、吴大琨、殷焕先、卢振华、孙思白、…  相似文献   

6.
<正> 在东西方文化激烈撞击、我国经济改革迅猛发展、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急剧变化的今天,一种崇高而沉重的使命感,促使学术界重新思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发展前景。为纪念《文史哲》创刊三十五周年,《文史哲》杂志编辑部和山东大学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于1986年6月10日至11日在山东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学术讨论会”。山大、山师大、省社科院、齐鲁书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等单位的一百多位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现将讨论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作为“学术名刊” ,已经走过五十年的风雨历程。孔子说 :“五十而知天命”。在“天命”之年的学术讨论会上 ,对《文史哲》办刊的经验和成绩 ,人们说了许多评价中肯的话。诸如 ,以学术为中心 ,坚持学者办刊 ;注意发表名家成果 ,也不忘记培养新人 ,发表“小人物”的优秀成果 ;对时代重要学术理论问题发起讨论、争鸣等等。所有这些 ,似乎都是述说《文史哲》所知“天命”的一些方面。那么 ,如果问 ,对于一份“学术名刊” ,其知“天命” ,到底应知什么呢 ?或者说 ,“学术名刊”的“天职”当何为 ?记得梁启超在上个世纪初曾说过 ,中国当…  相似文献   

8.
<正> 山东大学历史系韩连琪教授,是研究我国先秦秦汉史的著名学者。他生于1909年,山东安邱人。1935年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先后执教于山东师范学院、华东大学、齐鲁大学。1951年9月,到山东大学任教。曾任山东大学历史系副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文史哲》编委、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山东省历史学会顾问、《山东地方志》编委会顾问、山东地方史学会副会长等职。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加强与新老作者的联系,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对《文史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文史哲》编辑部于4月2 3日在上海举办“《文史哲》南方作者座谈会”,来自上海、浙江、福建等地的5 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大家出于对《文史哲》的热爱,畅所欲言,就该刊发展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陈炎主编首先介绍了《文史哲》自1 95 1年创刊以来走过的风雨历程以及推动学术进步、扶植学术新人的办刊宗旨和追求厚重扎实的办刊风格,同时也指出面对学术期刊竞争日趋激烈和期刊评价体系的介入等因素,《文史哲》所面临的种种困惑。与会学者围绕《…  相似文献   

10.
群星璀灿 大家风范--写在《学术界》改版两周年之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祥森 《学术界》2001,(6):275-277
《学术界》给我的印象 ,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 :“群星璀灿 ,大家风范。”说她“群星璀灿” ,不只是因为她每期的封面都登出一位学术界的名家、大家的照片 ,并在封二对该名家、大家作简短的介绍 ,也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学术顾问”和“学术委员会”网罗了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老中青三代学术精英 ,更主要的是她每期都有“重量级”著名学者的文章刊出。就我所厕身于其中的历史学界来说 ,我所读到的各期中 ,就有蔡尚思、陈桥驿、来新夏、刘绪贻、资中筠、黄安年、刘祚昌、时殷弘、钱乘旦、葛剑雄、王春瑜、满运龙、任东来、莫砺锋、杨玉圣等著名的专家…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何鸣 《江淮论坛》2006,(2):134-137
"意义"主要来自媒体的生产,而有选择的"呈现"与有意识的"遗忘"就是意义生产的基本策略.万科作为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房地产大企业,王石作为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其品牌的营造、"白领"的想象或偶像化的运作,主要得益于媒体的"呈现".这种"呈现"同时"伴随"着"遗忘",如对"万科金色家园"的业主与万科集团的纠纷,深圳的媒体就表现出让人不可思议的沉默.其实,在媒体与万科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以利益为原则的同谋关系,媒体需要来自万科地产巨额的广告收益,而万科也需要来自媒体的"呈现"与"遗忘".媒体与大公司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必须引发我们对媒体的思考媒体必须以"公器"作为其基本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杨建华 《社会科学》2002,1(9):35-38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 ,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4.
殷国明 《社会科学》2006,(8):174-179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理论与批评陷入了"精神疲软"和"话语城堡"之中,失去了原创性,其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失去了对于文化之根--"元点"的追寻,在历史线索方面有所迷失,而且远离了具体的文艺创作实践,使文艺理论与批评失去了原生的动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研究所纠结的问题,其实也是现代文学研究所面临的普遍的方法论问题。出于"中国儒家重伦理"的历史认知,周作人呼吁在学术上应学习希腊"纯粹求知"的"科学精神"。如果说"回到鲁迅"已成为一种共识,那么作为一种基本的方法论,"回到周作人"也是必需的。道德不仅是认识的问题,更是实践的问题。周作人的悲剧不在于他的道德学说,而在于他未能真正履行自己的道德学说。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一种世纪性思潮(现象),同时它又始终处于边缘性状态,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认知成为解读其"边缘性"的基本思路.20世纪中国面临着贯穿百年的"现代性"危机--价值观念失范和制度性体系脱序的整体性危机,而原本就是西方现代文明危机产物的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作为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回应和救赎方式因此东渐而至并渗透到文学话语中.然而,本土化的存在主义(文学)只能对"现代性"危机起到文化重构、艺术救赎的作用,如何从存在着的意义世界推衍出对秩序性建构的现实救治不是其价值所在.而马克思主义则以既能提供道德和信仰层面又可以重建制度性秩序的话语方式回应并克服着中国的"现代性"危机,并在其"中国化"过程中被转译为主流文学的"现代性"主题内涵.在此意义上,存在主义文学的边缘性正是相对于主流文学的合理性存在.  相似文献   

17.
王玉琴 《天府新论》2010,(4):128-134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学界普遍以王国维是"中国意境论的集大成者"而把"境界"等同于"意境".通过对两概念的统计和辨析可以看出,两者不能等同,王氏对"意境"的使用仍不出传统诗学范围.而从<人间词话>中"境界"使用的频次、内涵、结构、思想资源等方面和意境比较,则王氏"境界"说有二层大的内涵,一是境界的本意,即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这一层意义是意境不具有的.二是境界在意境的范围之中,但境界是意境的高级阶段,有境界必有意境,而有意境未必有境界,境界是在意境的基础上融入格调、无功利之真、堂庑气象等元素之后一个更高的原则和标准.<人间词话>在文论史上的意义是"境界"说,而不是"意境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8.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阿Q、王秋赦、赵多多们扭曲的造反欲望及其愚昧、"沉默"中的"爆发",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体现。他们的"爆发"具有相同的物质和人格背景、行为动机,它比"从昏睡入死灭"的"沉默"具有更大的历史危害性。这类形象也成为历史运行轨道上具有特殊警示意义的路标。其经典性的艺术生命力的生成,源于作家高出于同时代人的历史反思意识和忧患意识;而作家创作取向和忧患意识的深度差异,也决定了形象的艺术价值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