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梅波  胡建梅 《国际论坛》2011,(1):52-56,81
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目前已日臻成熟。理论层面,国际经济相互依存理论以及收益分析构成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博弈论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福利问题。实践层面,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经历了从七国/八国集团(G 7/G 8)到二十国集团(G 20)的演变过程。2010年是G 20的建章立制年,G 20机制化是当前国内外讨论的热点。本文在梳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回顾G 7/G 8及G 20的产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G 20机制化方案五个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参与G 20的战略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实施,区域内投资和贸易一体化继续发展的结果必将需要各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统一。因此,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如何深化区域内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金融政策的协调与合作的问题就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无论是CAFTA经济体的开放性、成员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外部冲击的对称性,还是金融一体化程度,都表明在CAFTA框架下构建区域内宏观金融政策协调机制具有可行性。CAFTA成员国的货币政策协调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实现宏观金融政策协调的策略,应从加大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实际操作、实行CAFTA内部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以及金融政策协调一致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3.
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经济主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国际经济体系中,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协调配合,但它又必然引起国家经济主权让渡问题,二者既矛盾又统一。在我国加入WTO后,这一问题将变得更为复杂。所以,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有选择地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保证政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按照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区域内国家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息息相关,所以有必要根据各国经济目标的差异程度、经济预测、预算周期等因素,构建成功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中的政策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5.
当前持续通货紧缩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经济迟迟未能走出通货紧缩的根源在于 ,宏观经济政策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宏观经济政策自身松紧不协调。为此 ,启动经济政策取向应为 ,一方面寻求更为积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协调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调控工具 ,另一方面要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并大力开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冷战结束以后亚太地区经济与安全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分析地区合作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的影响.指出,亚太地区合作不仅极大地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且有力推动了国际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成员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相似文献   

7.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导和调控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极为重要的手段,是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主要体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以政府为主体。为了避免政策失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应当规范化和程序化。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情况下,应当选择恰当的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起到非常突出的作用,当前通货膨胀严重,价格政策对国计民生也至关重要。其他宏观政策,如产业政策与收入分配政策等等的顺利执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有赖于这三大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施。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必须配套协调,不仅要在主从方面、时间上和功能上相互配合,而且要在力度上和效应上协调一致,才能最佳地发挥宏观经济政策的整体功能和威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动态的视角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探讨了我国投资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并提出协调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和强化财政职能等对策性建议,以解决宏观经济政策时间不一致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摘要]近年来,国际资本持续流入新兴市场,推高了资产价格,也抬高了增长预期。对流入国而言,尽管资本流入会为其带来益处,但也对其宏观经济金融稳定形成威胁。本文对新兴市场资本流入特点、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亚洲金融危机引发了大量关于资本流动性的探讨。新兴市场经济并不需要完全资本流动性,资本项目自由化也将会导致威胁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大量金融危机。从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出发,对资本流动性进行理性分析,可以肯定真正意义的MAI为重建国际制度、加强全球经济的稳定性提供了契机,因而更需对投资自由化和资本自由流动的规则进行补充,协调谨慎性规则和宏观经济政策与银行政策的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