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古代的督查制度,简言之,可以理解为就是“台谏”制度。所谓“台”,即“御史台”,而“谏”,则是“谏官”。前者是监督百官的,后者则是对皇帝进言,也可以说就是监督皇帝,甚至是专挑皇帝的毛病的。当然,古代的督查(“台谏”)制度同时还带有明显的监察痕迹。  相似文献   

2.
杨伟康 《决策探索》2010,(22):82-83
巡视监察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前代的基础上,汉代巡视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帝王亲自巡视、帝王遣使巡视和中央监察机构对地方及地方监察机构(包括地方行政长官等)对所属州县巡视等四种类型,从中央到地方组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巡视系统。巡视制度起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作用,有力地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皇帝、中央监察机关对地方进行巡察,或者上级对下级巡视监督的监察方式。它发轫于夏商周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基本确立了巡视监察制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督查制度在古代可以理解为"台谏"制度。所谓"台",就是御史台,而"谏",则是谏官。前者是监督百官的,后者则是对皇帝进言,也可以说就是监督皇帝的。秦朝御史:既能督查百官,又能监督皇帝。  相似文献   

4.
明宣宗在明代许多性格阴毒或乖戾的皇帝中,算是一位好皇帝。他性格仁和,而又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他在位十年,是明代政治最为清明、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正>有一则妇孺皆知的笑话:从前,有个善于拍马屁的人,皇帝、百官都被他拍得团团转。阎王听说后,派小鬼把他捉拿到阎王殿,准备判他"下油锅"。这人两眼骨碌碌一转,  相似文献   

6.
王重旭 《领导文萃》2009,(11):77-78
包拯与海瑞,都是有名的清官,为什么一个被罢官,另一个青云直上,这里的关键是什么? 也许有人说,两人所生的时代不同,一个是宋代,一个是明代。也许商人说.两人所遇的皇帝不同,皇帝的性格决定了两人的命运。二者都没有说到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7.
王一 《决策探索》2015,(3):80-81
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我国首创,古代中国是没有的。但是如果从议事形式来讲,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形式。那么,古代的议事的会怎么开?官员们又是如何表达民意、上交"提案"的呢?在古代"两会"上,议案很难"一致通过"古代中国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但"一个人拍脑袋"难免有局限性,才有了"朝参"和"集议"这两个会。"朝参"由皇帝亲自主持,是小范围的。原本是百官进入皇帝的办公大厅(朝廷)参  相似文献   

8.
<正>历朝都有风纪监察部门,明代也不例外。明代不仅有,而且还是人数最多、权力最大的。明代纪检干部可以约束皇帝,甚至把皇帝搞得都没脾气。但奇怪的是,明代却成了贪腐最严重的朝代之一。尤其是明代的中后期,腐败形势更为严峻,朱元璋的"剥皮实草"治贪酷刑早已被人遗忘,强大的纪检干部也被拉下水,  相似文献   

9.
眉监萱 《决策探索》2011,(14):84-84
为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日前,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对全省地方煤矿进行院台水和瓦斯治理专项监察。由于登封市地方煤矿主体企业数量较多,河南煤监局专项监察组首先对郑州磴槽企业集团金岭煤业有限公司、郑州广贤工贸有限公司新丰煤矿进行了监察,郑州监察分局监察一室的同志配合参加。  相似文献   

10.
治国需先治吏,治吏务必从严。在我国历史上,对贪官污吏处罚最严厉的当属明代。据史载,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对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的官吏施以重刑,如经查出贪赃白银60两以上的官吏,一律处以极刑(剥皮酷刑),并在官府两旁各悬一个展示受刑者的“实草袋”,以提醒官吏切勿贪赃。令人不寒而栗,百官闻之色变,寝食不忘,每日勤勉政事.不敢妄有所图.正气日盛。  相似文献   

11.
佚名 《领导文萃》2009,(22):104-106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集神权、皇权、族权于一身,忠君是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绳。在公众场合敢于对皇帝大不敬,那是死罪,那是要杀头的,所以旧时有一句民谚,叫“关起门来骂皇帝”,但也有不怕死的,当面骂皇帝,或者写打油诗、编排戏剧等方式来骂皇帝的。骂皇帝骂得最热火朝天的要数唐代和明代两个朝代。  相似文献   

12.
明朝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比较完备的形态。它体系严密、纵横交错、既包括对人的监督,也包括对事的监督。分析和研究这一时期的监察制度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明代的监察制度的特点,增强我们对绝对专制时代监察制度的认识,更重要的希望它能启迪今人的思维,为当代中国的监察制度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叶洪 《决策探索》2014,(2):82-83
乡土中国历来有“县为国之基,民为邦之本”之说。基于此而生发开来的县治权力监督机制在历朝历代的变迁中,呈现出多元主体交叉,内部体系严明的特点。具体而言,权力监督机制分为上、中、下三个层面的监督体系,上层是御史监察系统,以监察朝廷官员为主,地方官员为辅;中层是地方监察系统,以监察地方官员为主,中央派出机构为辅;下层是郡(州)太守及其属吏实施的层级监管。三层监察系统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呈单线垂直状,多管齐下,权力传递迅速,边界严明,既互相掣肘又互为补充。其灵活性表现为“以卑察尊,以小制大”,因监督效能而生;其规范性表现为将教育、预防、惩治等廉政机制制度化,力图让各级监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汉阳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在区委、区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从无到有,从有到基本完善,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开展向用人单位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查处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行为等工作,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三朝元老毕锵告老还乡时,毕夫人让家人夜间从院中捡来砖石瓦块,用草纸包好,放入箱内.然后打着尚书旗,鸣锣开道,前呼后拥地坐着轿子回乡.有人禀奏皇帝,说毕锵从国库里搬走了不少金银财宝,分成18箱抬走了.皇帝马上传旨,把箱子全部押回殿内检查.箱子打开后,万岁爷和文武百官都目瞪口呆.  相似文献   

16.
蔡茂 《秘书之友》2022,(2):41-43
"诏策"在《交心雕龙》中被刘勰归为同一类文体,是皇帝发布政令,弘扬教化的重要载体,属命令性文书,统称诏令.在汉代,命令性公文被分为四种——策书、制书、诏书、戒敕."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敕戒州部,诏诰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①由此可知,诏书是帝王用来告诫、劝勉百官的公文.  相似文献   

17.
正秘书是领导的助手,是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职业。我国古代就有秘书一职,掌管着典籍或起草秘要文书之要职,其重要性不亚于现在。自秦汉至清末,历代封建王朝均设有尚书、秘书监、秘书令、秘书丞、秘书郎等秘书官职,掌握大小官员转呈向皇帝递交的奏折,宣布皇帝的诏书等。尚书的设置在秦朝时就已经有了,《宋书·百官志》上说:"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  相似文献   

18.
大玩家     
熊召政 《领导文萃》2008,(24):109-113
明朝的皇帝,虽然鲜有可称“大帝”之人,多数皇帝私下也有一些怪癖,但在大庭广众面前,尚不致有太出格的行为。但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明代的第十个皇帝朱厚照。登基后,被称为武宗。但自武宗即位以后,明朝的纲纪与吏治迅速变坏,所以说,他是一个让明代历史迅速变脸的人。究其生平,客观地讲,武宗为人率真,不矫情做作,这是可爱之处。但若以皇帝的要求来衡量他,则太过胡闹。  相似文献   

19.
纵观中国历史,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莫不与吏治的清浊息息相关。吏治不明,则政通人和,国家兴旺;吏治昏浊,则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因此,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无不把整饬吏治作为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来抓。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一、深刻汲取历史教训,反复灌输民本思想和廉政思想 作为一名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而登上明朝皇位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元朝灭亡的原因,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深切地感受到王治腐败的危害性,因而也就深刻地汲取历史教训,惟恐重蹈元朝灭亡的覆辙。他即位后,多次利用各种议政…  相似文献   

20.
正宋朝著名文学家王禹偁写了一篇有名的文章《待漏院记》,这是一篇探讨官德的文章。"待漏院"指的是百官在宫门外等候早朝的地方。古代用铜壶滴漏以计时,宰相及百官须待漏尽、宫门开启才可入朝,因此,百官在宫外休息的地方就被称为"待漏院"。文章说,贤相忠臣在待漏院等待早朝时想到的是:如何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如何使四方少数民族归顺朝廷,如何使战乱尽快平息,如何使荒芜的土地得以开辟,如何使在野的贤人得以重用,如何将奸佞小人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