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日常生活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它是构成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一种基础性领域。正是在这里,意识形态获得自己的有效性。意识形态不仅以观念的形式存在,而且物化在日常生活的现实中。以话语作为表现形式,意识形态把个体询唤为主体,从而获得自己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集中表现为意识形态对微观权力的维持。而且,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是无孔不入的,这使得对意识形态有效性的分析和批判也难逃语言悖论。它提醒我们,在意识形态的批判之中,要有理论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文学叙事的话语实践长期凸显人的社会意识和群体生活,个人的日常生活被视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补充、说明,是意识形态化的日常生活.八十年代以后,当代文学叙事转向为对个人日常生活碎片式、表象式表述,对理想化、精神化生活空间的建构转变为对个人自然性日常生活空间的呈现,在自然性的日常生活内容中显现个人存在的当下意义.当代文学日常生活写作的流变意味着当代文化生态中文学叙事的转向,隐喻了写作者文化身份的重新认定.  相似文献   

3.
胡克俭 《齐鲁学刊》2008,(1):149-152
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的爱情叙事通过革命的想象性话语完成了新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个体情感叙事的规训与重构,其在完成新的意识形态塑造之后,也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政治寓言。重新解读十七年小说的爱情叙事,我们会发现无产阶级政治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绝对理论对十七年文学影响的历史深度。  相似文献   

4.
程光炜 《河北学刊》2004,24(5):123-127
文学史是一种知识,它的撰写与生产是权力运作的一个结果.知识-权力的关系是多重的,而且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不仅是文学叙事权力对经验事实的原始关注,作为知识的文学史,还必须借助于意识形态的力量重建文学秩序,确立文学史知识范畴和价值标准.因而,几乎很少有一个作家或批评家完全按照"中性"材料来叙述文学的事实,他们在强调所认同的某一文学价值时,潜意识中总希望自己的判断能被他人所接受.文学叙事,即构成了对一种权力普遍性的寻求.  相似文献   

5.
高旸 《天府新论》2021,(6):66-73
伴随人类社会走向技术勃兴,技治主义已开始由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向文化领域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技治主义深嵌于个体思维逻辑,对社会成员的认知实践产生技术性影响。通过以符号世界为具体分析对象,发现其中存在技术理性思维主导和个体认知虚无问题。个体在技术凝视中进入一种“我思”而非“反思”的形式性思考状态,陷入理性认知的技治主义困境。对此,需要从社会关系层面理解个体认知实践本质,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技术叙事的真实参照。从意识形态角度审视技治主义,警惕其对民众日常生活的过度渗透。  相似文献   

6.
李宗刚 《河北学刊》2005,25(6):80-83
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  相似文献   

7.
陈然兴 《理论界》2010,(4):102-104
通过对"阿尔都塞式效应"的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沃伦、萨莫斯等人指出,意识形态话语有其本质上的叙事性,意识形态把个体插入叙事结构中,将其质询为表面上的无矛盾的主体,掩盖主体在认知上的条件性,制造出自由主体的幻觉,从而使个体自愿地成为意识形态再生产的代理主体。对意识形态叙事维度的揭示,为叙事的意识形态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历史叙事的第一原则是真实,但历史真实性的认定标准从根本上是由社会的意识形态提供的.历史学家看到的历史真实,往往是被意识形态的滤色镜过滤了的历史真实,历史叙事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书写.历史学家通过叙事修辞和话语方式,将孤立事件联系起来,从混乱而不连贯的往事中找出某种意义和道理,从而传达历史学家的历史哲学和意识形态立场.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对"80年代"的记忆常常复活在日常生活叙事之中,这种关于"80年代"的叙事既呈现了日常生活与现代性世俗化和同一化两个思想层面的矛盾关系.又展示出80年代个体日常生活与社会规范伦理之间的冲突.90年代以来关于"80年代"的日常生活叙事所展现的这些意义维度,在80年代小说关于当时时代的日常生活叙事中尚属缺失状态.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反思1990年代以来"80年代日常生活叙事"的时代错位及其将日常生活欲望化的叙事局限.  相似文献   

10.
关于社会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辉 《人文杂志》2001,(6):34-40
社会评价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发生于人类物质生产、物质交往和精神生产、精神交往活动中.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社会评价,是有共同生活方式和共同文化背景的个体评价的积淀,具体表现为风俗习惯、传统观念及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社会舆论;来源于非日常生活的社会评价,是集团或国家意志的观念表达形式,具体表现为直接支配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以及间接影响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社会评价是同人们怎样生活、打算如何生活以及对什么是好生活的理解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社会评价也是人们反映生活、表达生活和支配生活的一种权力.在社会关系复杂化、价值观念多元化、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当代,是否拥有和使用社会评价的权力,更显重要.研究社会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国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思想史,我们不难发现,意识形态权力的出场是理论逻辑之必然。意识形态权力作为一种软国家权力,是一定社会的阶级或者集团谋求和掌握意识形态生产、运行、教育和传播以实现阶级统治的权力,其主要有三种样态:作为核心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作为保障的意识形态管理权以及作为外在表现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权力既可以是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也可以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正确运用意识形态权力,不仅可以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全,同时可以对社会发展发挥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萨特后期的创作中,叙事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象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处境小说"和"处境剧"的出现,是这种叙事模式的文体显现;其次,在萨特的小说<自由之路>中,意识形态叙事采用了复调叙事的多重视角;再次,意识形态叙事在塑造人物、结构模式和情感立场上,都有不同的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小说叙事的公共性与政治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政治芙学属性,深刻体现于其公共性.小说叙事作为理解生活的形式,首先表现为建立意识形态的"想象的共同体".小说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安排,与公共生活中的政治冲突具有深层关系.小说叙事的秩序,特别是人物的角色安排与行动逻辑,体现了政治秩序与情感秩序的统一.小说叙事的视点,体现了公共生活之中"看"的权力,显示了政治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4.
张兵娟 《中州学刊》2005,(2):190-195
电视剧作为"一种社会象征行为"以其特有的形象的、生动的影像语言,"真实""自然"的情节叙事,为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世俗神话".然而,这种"现代神话"不过是一个"表象的叙述"和"浪漫的谎言",它不但扭曲了女性的真相,也遮蔽了某种社会、历史的真实,因此,站在现代人文主义价值立场,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揭示其虚幻性、欺骗性及叙事背后权力操纵和意识形态话语的本相,是当代大众文化批评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5.
手机为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场空间和言说方式,并形成了手机文学这一新的文学类型.在现代技术与后现代语境的双重作用下,手机文学具有后现代的"文学零食"性,采用戏谑方式解构宏大叙事,呈现一种碎片化的创作风格.手机文学用拼贴的方式造成泛意识形态的混搭性,表现出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异质化特征,这一方面张扬了草根的话语权力,另一方面丧失了艺术与精神的追求.手机文学用最密集的节奏、最简短的语句书写故事,用强修辞凸显出与众不同的内容,这种运用高强度的修辞进行压缩性叙事,需要用"症候式阅读"来解读其蕴含的内容.手机文学为文学的进一步大众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王琼 《兰州学刊》2007,(2):145-149
"伤痕文学"话语作为一种权力意识形态,其在隐含着特殊的边界和排他性的同时,还有着强大的意识形态调节治愈功能.而其神奇的心灵疗法是通过本文所提出的"诉苦"愈合机制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1990年代的日常叙事在重新审视社会文化及个性心理层面呈示了更高的真实性,文学也得以打开了新的言说空间.但其话语意识形态方面表现出与日常生活“同步”“共谋”甚至低于生活的弊病,亦使得不少日常叙事之作在美学方面又陷入了新的危机.文学作为审美救赎和精神超越的功能性被悬置起来,这一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健全的日常叙事,离不开对日常生活完整的审美观照和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同样也不能摒弃与国家民族、社会人伦等文学传统相通的精神联系.当下的日常叙事,不仅需要在话语主题方面实现个人化与公共性的遇合,其美学构建也要在生活复杂性与艺术创造性的融汇方面用力,同时叙事伦理亦需保有对现实的理性介入与批判超越的自觉态度.  相似文献   

18.
文学从呈示至境意象以及叙述中心意识形态话语的“集体文本”中挣脱出来 ,面向人类包罗万象的日常生活世界 ,日常叙事展现人间万象蕴藏着的意义。也只有在现代社会里 ,日常叙事才能以前所未有、丰富独特的美学经验聚合为文学的日常性。对此的思索和建构正成为文学理论的一种新关怀  相似文献   

19.
波斯特根据福柯的话语/权力概念和全景监狱理论,结合电脑数据库,认为媒介时代或后现代的统治模式是超级全景监狱.波斯特认为超级全景监狱不是对全景监狱的扩展,而是一种断裂,一种新型的统治模式,有着与全景监狱不同的特征.超级全景监狱或数据库对人的监视和规训是通过将个体的身份进行重构,瓦解公共与私人领域的区分,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的,其结果是强化了社会对人民的统治性.  相似文献   

20.
个人化叙事是一种新的公共性表意模式。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公共意义模式,它主要指涉个人与公共历史的互动关系。在性质归属上,它是一种以审美形式呈现的个体性的意识形态。在比较语境中,它表征着女性主义话语的伦理立场。在主题选择上,它言说着日常生活的公共历史意义。它本质上是一种文学公共性的无意识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