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流动性风险与股票定价:来自我国股市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本文构建的流动性风险调整的资产定价模型,实证显示,我国股票定价中包含显著的流动性风险溢价,而且这种风险补偿更为显著地出现在流动性较差或者说价格冲击弹性较高的股票上。而经典CAPM的价格风险敏感度beta却对我国股票回报率没有解释力。这说明流动性风险比单纯的市场价格风险在我国股票定价中起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在评估股票投资风险和风险溢价时仅考虑价格风险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我国股市和国外一样存在对非流动性水平的收益补偿和"flight to liquidity"现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股市的流动性指标定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常见的换手率、Amihud测度和Pastor-Stambaugh测度等流动性指标,从流动性测度和未预期的流动性测度两个方面对中国股市的资产收益与流动性的关系进行检验.结合常数收益、CAPM模型和三因子模型3种收益生成过程均发现一致的结论,中国股市的流动性.风险被市场明显地定价,即存在非流动性溢价,未预期的(非)流动性与同期股票收益呈现正(负)向关系.整体而言,换手率和Pastor-Stambaugh测度在捕捉流动性方面要差于Amihud测度.因此,建议在研究中国股市流动性问题时更多地采用Amihud指标,以取得更合适的代理变量.  相似文献   

3.
经典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假设资产收益服从正态分布或者投资者效用函数是二次型,然而实际中资产收益的分布呈现尖峰厚尾特征,因而无法在均值-方差框架下分析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与资产收益正常变化相比,极端变化带来的尾风险会对市场风险和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因此研究尾风险的度量方法和定价能力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依据极值理论,基于Fama-French的3因子模型无法解释的收益残差构建尾风险度量模型。选取中国股票市场沪深A股作为研究对象,以历史滑动窗估计尾风险,投资组合分析和横截面回归分析的结果都表明尾风险可以稳定地负向预测股票收益,在控制规模、交易量、非流动性、短期反转、中期动量、特质波动率、特质偏度等股票特征后,尾风险的负向预测能力依然显著。引入融资融券交易,发现融资融券标的股票的尾风险显著低于非融资融券标的股票的尾风险,而且可以消除尾风险的负向溢价,因而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可能是产生尾风险负向溢价的主要原因。 通过买多-卖空组合构建尾风险定价因子,发现尾风险因子比投资因子和盈利因子有更高的风险价格,而且并不是相对于Fama-French的5因子的冗余因子。与Fama-French的3因子模型和5因子模型相比,Fama-French的3因子或5因子基础上包含尾风险因子的定价模型对股票横截面收益有更好的解释能力,因而有更高的定价效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尾风险定价能力的忽略使已有资产定价模型受到广泛批评。因此,探究尾风险的度量方法以及分析尾风险的定价能力,不仅有助于完善和拓展资产定价理论,而且有助于降低投资者对股票价格的认知偏差,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和维护市场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王燕鸣  王宜峰 《管理科学》2012,25(4):100-110
应用跨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研究股市投资机会变动时的风险收益关系和跨期风险对冲策略。以25个规模-账面市值比组合以及扩展组合作为检验资产,以经济、情绪和市场指标作为状态变量反映投资机会,以DCC-MVGARCH方法估计的资产超额收益与市场超额收益的条件协方差衡量市场风险,以DCC-MVGARCH方法估计的资产超额收益与状态变量新息的条件协方差衡量跨期风险,应用面板回归方法检验资产超额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单状态变量中,货币供应增长率、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规模溢价等新息降低,投资机会出现不利变动,与这些新息负相关的资产能对冲投资机会的不利变动;存贷差增长率、利率、股市波动等新息增加时,投资机会出现不利变动,与这些新息正相关的资产能对冲投资机会的不利变动;各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释能力,其中规模溢价、股市波动和货币供应的解释能力较高。还对多状态变量进行检验、比较,并提供了相应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5.
流动性资产定价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交易成本、市场摩擦等因素的影响,资产价格偏离标准资产定价理论的预期,产生了流动性溢价。非流动性产生的来源、机理、性质引起学术界持续的兴趣,尤其是非流动性对最优消费和投资策略,资产价格和收益,以及风险溢价的影响成为资产定价领域里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探讨流动性与资产价格之间关系的文献进行了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6.
本文构建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因子,从基金持有资产的角度度量基金的流动性及其风险,分别考察二者对业绩的影响,并在控制某些基金特征之后,从流动性效应、持续性等方面研究了二者对于业绩的综合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流动性beta是一个有效的流动性风险测度,基金业绩中存在流动性溢价和流动性风险溢价,表明基金的流动性和流动性风险不仅可以预测业绩,还可用于识别基金经理是否具有主动管理能力,从而为投资者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上海股票市场系统流动性风险溢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洋  刘善存 《管理学报》2008,5(2):263-268
以收益率与系统流动性因子的β值作为系统流动性风险的代理变量,按照FF三因素模型的方法,将账面市值比替换成β值,构建新的包含市场超额收益、公司规模和β值的三因素模型,研究系统流动性风险与我国股市超额收益的关系。上证50指数成分股的实证结果表明,系统流动性风险对我国股市超额收益有显著影响,β值为正的股票获得正的系统流动性风险溢价,而β值为负的股票获得"负"溢价。  相似文献   

8.
使用下偏距(lower partial moment,LPM)来度量投资组合尾部风险,将组合的尾部风险分解成三部分:特异性尾部风险、个股的系统性尾部风险和混合尾部风险.论文分别研究了三种尾部风险对资产预期收益的定价功能,基于我国A股市场股票数据进行Fama-MacBeth截面回归发现:1)特异性尾部风险与资产期望收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2)混合尾部风险与资产预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有稳健的显著正向定价作用,对资产预期收益的影响强于市场贝塔和市场下方贝塔(downside beta)的影响; 3)系统性尾部风险对资产收益预期的影响最弱; 4)利用Fama-French-Carhart四因子模型对特异性尾部风险和混合尾部风险进行回归后发现,特异性尾部风险与混合尾部风险均具有显著四因子alpha系数,表明四因子模型不能很好的解释两种尾部风险与资产预期收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流动性风险、投资者流动性需求与资产定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依据证券市场的交易特点把投资者面临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分解为外生和内生流动性风险,并引入流动性需求状态变量随机化了的投资者对证券的持有期限,得出基于流动性风险调整的资产定价模型.模型能够解释实证研究发现的投资者对流动性风险中不可分散的系统性部分要求相应的风险补偿现象.而且模型揭示出,流动性水平和市场流动性风险的补偿要求是投资者的流动性需求紧张程度的增函数,解释了流动性风险溢价的时变性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中,招标定价是关键问题,而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或法人股出售这种并购行为可能会带来较显著的剩余收益,其并购定价中存在着溢价效应;尤其是流动性资产数量较大的公司,其招标定价将远远高于每股净资产,此种现象被称为"流动性溢价效应".本文以佛山照明1997-2002年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研究了这种流动性溢价现象的存在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较完整的线性并购定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或法人股整体出让的合理定价不能仅仅以市价、净资产、市盈率等财务指标为评价标准,还应考虑正常收益、资产流动性、公司规模及流通股比例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现有的资产定价理论基础上,研究了考虑流动性风险因素的风险资产定价问题。首先在无套利下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定价,得到流动性风险的市场价格,进而给出了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的有效前沿。再从风险构成的角度给出了流动性风险的测度和市场价格,推导出两种形式的基于流动性风险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相对量表示风险的LBCAPM和以绝对量表示风险的LBCAPM)并揭示了资产期望回报的形成过程。最后,介绍了定价模型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资产收益的风险溢价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深入考察现有的两种收益与波动关系模型(GARCH-M和SV-M)差异的基础上,以新兴股票市场中的上证综指和成熟股票市场中的标准普尔500指数为例,运用更具理论优势的SV-M模型,实证考察了两种类型市场中风险溢价与波动率之间关系的不同状况。研究结果显示,上证综指的波动率对其风险溢价有负向影响,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波动率对其风险溢价有正向影响;但无论影响方向正负,波动率对风险溢价的影响都是非常微弱的。论文结合两种市场中的不同波动状况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企业部门债务风险不断暴露,其是否会引发系统性信用危机正成为焦点。本文着眼于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累积与暴露背后的宏观经济现实,在简约模型中引入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将经济冲击区分为总供给冲击、总需求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以此研究各宏观经济因子对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溢价期限结构的影响特征,从而揭示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定价的宏观经济机理。本文发现,正向的总供给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有助于降低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溢价,但正向的总需求冲击则会推高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溢价,自2011年以来持续处于高位水平的信用风险溢价的主要根源正是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所带来的扩张性总需求,因此欲从根本上降低中国企业部门信用风险水平,应紧缩社会总需求,并通过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改善社会总供给。  相似文献   

14.
基于EVT-POT-SV-MT模型的极值风险度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金融资产收益的异常变化,采用SV-MT模型对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做风险补偿并捕捉收益序列的厚尾性、波动的异方差性等特征,将收益序列转化为标准残差序列,通过SV-MT模型与极值理论相结合拟合标准残差的尾部分布,建立了一种新的金融风险度量模型——基于EVT-POT-SV-MT的动态VaR模型.通过该模型对上证综指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合理有效地度量上证综指收益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I study asset prices in a two‐agent macroeconomic model with two key features: limited stock market participation and heterogeneity in the elasticity of intertemporal substitution in consumption (EIS). The model is consistent with some prominent features of asset prices, such as a high equity premium, relatively smooth interest rates, procyclical stock prices, and countercyclical variation in the equity premium, its volatility, and in the Sharpe ratio. In this model, the risk‐free asset market plays a central role by allowing non‐stockholders (with low EIS) to smooth the fluctuations in their labor income. This process concentrates non‐stockholders' labor income risk among a small group of stockholders, who then demand a high premium for bearing the aggregate equity risk. Furthermore, this mechanism is consistent with the very small share of aggregate wealth held by non‐stockholders in the U.S. data, which has proved problematic for previous models with limited participation. I show that this large wealth inequality is also important for the model's ability to generate a countercyclical equity premium. When it comes to business cycle performance, the model's progress has been more limited: consumption is still too volatile compared to the data, whereas investment is still too smooth. These are important areas for potential improvement in this framework.  相似文献   

16.
市场流动性刻画市场的交易能力,融资流动性反映投资者的融资能力,两种流动性及其相关程度是衡量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为了控制与防范危机时期金融市场的风险,有必要准确分析和量化融资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的关系。以融资流动性和股票市场流动性为研究对象,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作为研究背景,选择2000年1月3日~2008年4月30日作为样本区间,运用DCC-MVGARCH模型估计融资流动性与股票市场流动性之间的动态相关系数,并通过t检验对比金融危机前后两者之间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的时间走势,以证实两种流动性在危机时期是否存在相互增强的促进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危机爆发前,融资流动性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动态相关性较低,且相对稳定,但危机爆发后,两种流动性的相关性显著增强,且波动程度变大,呈现出流动性螺旋的现象。这一结论为危机中市场流动性突然消失提供了理论解释,并以此提出提升市场流动性的相关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