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第一次自称自己是经济学家,并用自己刚刚形成的哲学思想去批判蒲鲁东的经济学和哲学方法论的重要著作。1880年,他在《关于<哲学的贫困>》一文中写道:“我们所以要重新发表《哲学的贫困》……是因为:在该书中远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之后,变成了理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发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248页,以下凡引自此书的,只注卷页)。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心血的结晶,是马克思全部研究成果的总汇。马克思一生的各个时期所取得的理论成就是互相联系的,都直接地或间接地促成《资本论》这座宏伟大厦的最终落成。但是,作为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理论形成的起点,则应是1847年发表的《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晚年在谈到他早期的这部经济学著作时曾说:“在该书中还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经过二十年的研究后,变成了理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发挥。”(《马克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国内学界对《资本论》哲学意蕴的探讨都是从唯物史观例证和方法论制定两个角度入手。这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资本论》中的存在论、认识论、逻辑学和价值论哲学意蕴。从哲学求解终极关怀问题的初衷出发,反驳割断《资本论》与一般哲学关联的研究倾向,探索《资本论》对哲学四大问题域的破解,展开《资本论》与其他哲学、学科的对话,揭示出《资本论》内蕴的人类终极关怀的"一般哲学"旨向。  相似文献   

4.
大体说来,我国学术界60年来对《资本论》的哲学研究不断深入,呈现出曲折发展、螺旋上升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资本论》哲学研究的重心在于辩证法;第二阶段即改革开放30年间,《资本论》哲学研究的重心转向历史观;第三阶段是近些年来《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呈现出新趋势,即关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蕴涵的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为回应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写作了《哲学的贫困》。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批评了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立场,更重要的在于,它为《资本论》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奠定了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外在的抽象经济范畴的研究,而是以经济范畴为中介的"物与物的关系"下掩盖着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关于共产主义的人类范畴文明的大逻辑。  相似文献   

6.
陈文科 《江汉论坛》2004,(2):140-141
廖丹清教授的《〈资本论〉讲义》正式出版了。可喜可贺。重视《资本论》的教学和研究,重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和研究,是湖北省社会科学院40余年来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或者说“看家本领”。这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院前身武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时期,时任副所长的我国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朱剑农教授就擅长《资本论》研究。他不仅走向社会,为武汉地区党政干部开办《资本论》讲座,而且还在《经济研究》、《新建设》和《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文章。改革开放后,我院随之招收硕士研究生,朱剑农教授先后任经济所…  相似文献   

7.
《反杜林论》是马克思宅义的“百科全书”,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做了系统科学地论述。一、《反杜林论》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说:“我们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经过二十余年的潜伏时间,到《资本论》出版以后,就以日益增长的速度,扩大  相似文献   

8.
纪念《哲学的贫困》发表150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丰晓海(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经济系南京210003)6月11日,江苏省哲学学会、南京大学哲学系等单位在省社科院召开了纪念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发表150周年学术讨论会。南京地区的知名学者孙伯、陆剑杰、王...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构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马克思的新哲学是在对现实物质生产过程的研究中,找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新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新哲学的经典表述,其一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其二是在1859年写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后者与前者的差异在于,通过《资本论》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构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从纵向"内在贯通论"和横向"内在贯通论"两个维度来看,马克思的"新哲学"既是唯物的,又是历史的,当代物质生产实践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影响《资本论》的理论效力,《资本论》依然是我们批判和改造当今世界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0.
国内哲学界关于《资本论》哲学性的确证方式大体上有两种:"应用论"的确证方式和"视域论"的确证方式。将《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等同于"哲学知识"研究至今仍然是难以拨去的思想迷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全部理论活动(包括哲学活动和科学活动)从结构上看存在活动方式与活动结果(各种具体的思想观念)之分。《资本论》中的科学(实证)活动不是自足的,其得以展开的前提——基本范畴和原则是由哲学(思辨)活动提供的;同样,哲学(思辨)活动也不是自足的,反思思想最终是为了构成更合理的(关于世界的)思想。也就是说,在马克思那里,并不存在哲学活动与科学活动谁取代谁的问题,但却存在哲学活动的结果能否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条件的问题。当下相关研究应在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的基础上,以哲学的提问方式、表征方式和思想方式进一步推进《资本论》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科学地论证了劳动有所有权及其归属的规定,论述了劳动者与劳动所有权在不同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关系:从统一到离异、再到重新统一。这一理论对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哲学的发展、对现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解,分别有"活动""视角"和"革命化"意义的马克思实践哲学这三种方式。其中,"革命化"意义的马克思实践哲学是一种以现存世界的革命化为性质、以改变世界为根本使命的哲学,它是理解《资本论》哲学性质的重要视域。以此观之,《资本论》哲学正是在一个现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层面上将实践哲学的"革命化"规定性展示出来的典型。《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思想、关于经济范畴的本质性思想以及关于资本运动的辩证法思想,都在本质意义上指向了同一个方向:现存世界的革命化或改变世界,由此《资本论》哲学才实现为"革命化"意义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3.
有的同志认为“异化”不仅是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广泛使用的基本概念,而且在其成熟的科学著作《资本论》中亦未放弃这个思想,并且马克思按照劳动异化这一条思路,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了《资本论》。因此,异化在《资本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个基本经济范畴。为了辨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将《资本论》中使用“异化”概念的地方一一列出,加以分析,然后再得出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与邓小平的改革理论———纪念《哲学的贫困》发表150年周年孙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3)编者的话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  相似文献   

15.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福利国家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所具有的革命性也随之减弱和消退。为了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阿尔都塞展开了对《资本论》的激进政治解读。阿尔都塞通过回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理论"提示",寻找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通过续写《资本论》的"结尾",建构了新阶级斗争理论;通过发掘《资本论》的"政治实践",发现了"偶然相遇事件"诱导革命的可能性。阿尔都塞认为,被剥削阶级应该以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保障其再生产的国家机器——为革命对象,展开"新阶级斗争"和"偶然相遇事件"的双重革命策略。实际上,阿尔都塞并没有在马克思原有的自身逻辑延展上续写《资本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结尾处指出要追溯阶级形成的根源,而阿尔都塞的续写则是对阶级斗争和革命策略的描述。只有在深入挖掘阶级形成根源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实际,才能真正激活《资本论》的洞察力和批判力。  相似文献   

16.
1 1847年7月,马克思发表了一部题为《哲学的贫困》的论战性著作,直接针对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蒲鲁东所著的《贫困的哲学》一书。两部著作中关于经济、哲学理论方面的重大分歧以及两部著作在当时所引起的重大反响,已逐渐为今人所淡忘。然而,今人却没有忘记接过“贫困”一词来描绘、修饰乃至定性哲学。这些年,先是有人对我国哲学现状颇有微词,接着对哲学不满的情靖日见高涨。各种评说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词汇便是“贫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一生有三大手稿之谜:早期的《巴黎手稿》、中期的《伦敦手稿》和晚期的《人类学手稿》。而《伦敦手稿》作为《资本论》的第一个草稿,正是将青年马克思的哲学人本学和他成熟期的政治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关键.目前,对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的研究,总的来说,存在两个缺陷:一是仅仅在狭义的历史范围内探讨社会存在概念;二是没有站在一般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和西方哲学史的长河中,去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本文的宗旨在于克服上述两种缺陷,以《巴黎手稿》、《伦敦手稿》和《资本论》为依据,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对社会存在概念的定义、地位及其对传统哲学的扬弃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以来,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大肆喧嚣,企图利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来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的后期著作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立起来。 其实,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其他有关著作中,劳动异化这个概念虽然没有广泛地被使用,但它的内涵却构成了这些著作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曾  相似文献   

19.
熊映梧同志在《社会科学》1983年第7期发表了一篇题为《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的论文。读后使人感到,文章虽在有的地方是“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但文章的第二部分却在许多地方误解了《资本论》。熊文共三大部分,以下按次谈谈我的观感。  相似文献   

20.
对《资本论》进行政治哲学的解读源自西方学者,国内很多学者也在解读。什么是政治哲学,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相应地,他们对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表达也是不同的。《资本论》明显是一部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但是一些从事政治哲学研究的人认为《资本论》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就只剩下两个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虽然《资本论》中存在一些人提出的政治哲学问题,但政治哲学是不会被马克思承认的。今天一些学者所讨论的政治哲学尤其是西方政治哲学,只能算作政治学的内容。他们所谈论的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如果按照一般学科体系来归类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归类则属于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算得上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只是阶级分析法,而它也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