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标志着柏格森哲学的时间观和绵延概念,与生命进化过程中的创造性结合在一起,使得近代哲学研究有了新的指向,焕发出新的生机.柏格森哲学中所揭示的表层自我与深层自我的对立关系,在生命面前更加公开化,自由成为了精神对物质的一种突破.我们的智力在面对生命的自由本质时,也显得无能为力.柏格森的这种生命进化观点是纯主观的,虽然带有明显非理性因素,但是给我们理解生命、考察自我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生命自我超越是中西哲学的一大主题。西方近代哲学对主体性和超越性的建构使人类自我超越的归宿漂离宗教,尼采超人哲学力图使人类价值理想从天国的彼岸回到人间,克服了近代哲学生命终极关怀的超绝性和神秘性,从而与中国儒家哲学通过伦理方式沟通人的理想境界与现实世界层面来实现道德的真我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尼采和儒家哲学的先验唯心主义立场和专制等级主义情结,使其生命超越论陷入空洞并不失反动之嫌。马克思所阐明的在“自由联合体”中的“自由而全面的人”真正地实现了生命的超越,达到了真正的善、生命的终极价值,从而形成了对“超人”价值论和“圣人”境界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哲学是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观念与思想作哲学的考察与反思。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是以"大学是什么"等基本命题展开的哲学体系。个体精神生命的存在是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的理论前提与哲学基础,批判是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的灵魂与最根本特征。哲学的批判集中体现了大学的智识与良知,批判与创造同在。超越是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最本质的存在。大学通过培养学生的超越意识与能力来实现自我生命的超越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在先秦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生命哲学传统。现代西方生命哲学推动了现代中国哲学史上生命哲学精神的自觉。对中西生命哲学特质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哲学的独特成就在于突出了对生命之中和状态的追求,强调德性修养的努力,注重运用类比和象征手法进行即时点拨。但中国哲学在思辨性、系统性以及个性创造力等方面的相对不足使其发展受到了限制。通过反省和自我更新,相信中国生命哲学的传统一定会在未来中国哲学建设特别是价值体系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哲学包含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论证政治价值和政治原则的正当合法性或道德重要性的学问,而这种正当合法性或道德重要性一直建基于自我观之上。自我的本质是什么,自我过什么样的生活,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要言说方式。本文对目的论自我观和道义论自我观进行了梳理,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语境中,揭示了不同的自我观与政治观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当代自我在西方政治理论和现实政治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对责任意识的存在意义少有领会,导致了责任教育的主体性缺失;而主体性缺失,又反衬着难以理解责任意识之深层内涵的必然。本文试图从生命存在的基础、结构以及过程的层面出发思考责任意识的哲学意蕴,以期在天地责任、社会责任与自我责任的互动中成就完整、丰富、个性鲜明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2021,(1)
多年来围绕生命哲学这一课题,学术界始终缺少真正得到公认的、系统的、对解决现代社会发展问题具有说服力和指导性的理论。其思维方式与理论视野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中国生命哲学的发展潜力毋庸置疑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中国哲学的主题就是关于生命的学问。从理论视角看,它蕴含了存在论、主体性、价值论三重视角;从理论维度、核心内容、研究方法看,它更注重在社会历史语境中、在伦理道德实践中发掘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未来发展看,生命哲学的使命是破西方哲学之困境,立中国哲学之主题,回应社会发展之呼声。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5,(12)
先秦儒家哲学主张一种"乐生安死"的生命观,与此不同,道家哲学则追求一种"超越生死"的生命观。这两种生命观都建立在对生命意义的理性反思之上,凸显了中国古人对生命生死现象的客观承认,体现了生命由自我主宰的主体精神。这种生命观在现代社会中依旧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增强人们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也有助于塑造独立洒脱的道德人格,帮助人们以理性、坦然的心态面对死亡,最终树立一种追求生命不朽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9.
生命观念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道家生命观随着道家哲学形态由老庄道家到黄老道家再到玄学新道家的演变而呈现出相应的主题嬗变老庄道家生命观的主题是生命与自然,即揭示生命的自然性以及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黄老道家以老庄生命观的薄弱环节为焦点,将生命观的主题逻辑转移为生命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着重探讨了生命的社会性以及生命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玄学新道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生命的两重属性即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问题,他们将这一问题归结为生命与自由的关系问题。经由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由的主题嬗变,道家生命观终于完成了它的逻辑演变过程而归于终结。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基于马克思哲学的本性。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是以哲学的方式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马克思实现的哲学观变革是:对社会现实进行无情批判的"批判哲学";关注生活世界的"生活哲学";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的"人的哲学";改变现存世界的"实践哲学";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理论的与时俱进的哲学;善于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开放哲学。  相似文献   

11.
杜威的伦理学是他的哲学的最有创见、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他对道德自我、道德情境和道德判断的分析不仅体现了他的“彻底经验主义”的基本主张,而且在道德哲学领域开辟了新的前景。本文主要考察杜威如何看待道德自我与行为选择,道德自我与道德情境,道德判断与道德知识的关系,看看他如何将道德作为一种生活经验,揭示他对道德哲学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2.
龚自珍自我观与主体性哲学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自珍对自我的理解有三个层面:一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的自我,具有实体化的意味;二是在社会学意义上的自我,具有个体感性欲求的特征,体现实体化主体建构的现实向度;三是在伦理学意义上的自我,具有豪杰人格的形式,构成实体化主体建构的理想指向。他的自我观在近现代哲学史上具有反对理学和张扬主体性哲学的历史功效。  相似文献   

13.
在金钱财富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经济社会,哲学被功利主义者视为无用之学,哲学教育与哲学普及受到挑战。其实,哲学作为知识之母,对各门知识具有本源性。哲学根本上是一种人的精神追求,哲学思维能力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素质,哲学修养体现出人生的境界。哲学对个体人生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哲学教育,提高人的哲学修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但当下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向度的不周全诠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尚未拓展到生活世界的总体层面,即日常生活领域和工作世界的综合视野,进而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效应。为此,从总体意蕴、本质规定、媒介系统、主体结构四个向度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科学蕴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实践理性的自然基础——中国哲学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即意识能动性 ,中西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意识能动性反思规定的不同方向和结果。西方哲学把人的意识能动性理解为超越感觉经验的理论理性的能动性 ,形成了西方哲学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传统。中国哲学把人的能动性理解为超越禽兽的道德理性的能动性 ,形成了中国哲学的道德形而上学传统。中国道德形而上学的合理性及其世界意义在于 ,人的满足自身生存的自然需求就内在地包含着实现自身的界限和规则 ,即“良知”、“良能” ,从而实现了性与理、天与人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6.
李兵 《学术探索》2014,(1):13-17
没有哲学的人生是贫乏的人生,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疏的哲学。然而,现实中哲学与人生的疏离几乎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它导致了人生和哲学的双重伤害。如果说人是哲学的奥秘,那么哲学就是人的隐喻。哲学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它不仅最关切人的存在,而且始终致力于人生意义的探究。深刻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有利于克服人的自我分裂和哲学的自我放逐。  相似文献   

17.
“情本体”的外推与内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哲学打破了启蒙理性的牢笼,但终究是否定性、破坏性的;提出以中国传统为依据的"情本体",就是要在它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情本体"外推即政治哲学,提出了"社会性公德"与"宗教性私德"的区分。社会性公德类似于罗尔斯的"重叠共识",但强调它的现代经济基础,以解构传统礼教的政治、伦理、宗教"三合一"。宗教性私德有范导和适当构建社会性道德的作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两德关系都是今日中国关键问题之一。"情本体"内推即"以审美代宗教"的宗教哲学,它要解决海德格尔的"非本真本己"的异化,也要解决现代人"闲愁最苦"的无聊,即如何活、为什么活、活着怎样(指心境)。人生唯一的真实就是积淀下来的"情",只有对日常生活的珍惜之"情"才可能消化海德格尔的"畏"和"烦"。  相似文献   

18.
大学理念的构建必然涉及高等教育哲学观,目前国内外流行着认识论、政治论、生命论和智慧论等四种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学观。文章比较了这四种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相通性和逻辑契合性。然后从哲学视角建构了大学“四定理念”体系。  相似文献   

19.
哲学家何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缝合当前哲学与生活之间的裂隙,哲学家们必须改变自我:他们必须重拾自己的"尊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他们应当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重大历史事变,做公共知识分子;他们应该走出"小我"和"学术"的圈子,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是近代历史哲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明确把自己的历史观称之为哲学的历史,本文则立足于理性与自由两个重要维度,对黑格尔的历史观进行深入阐述,意在揭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深层内涵:即阐明历史是合乎理性的历史,而且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思维把握到历史的内在本质,但在黑格尔这里理性是思辨的理性,历史是在各种本质的规定的联系中的有机统一体,他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区别于知性的把握历史的方式;另一方面,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目的论思想,赋予了历史的理性以内在的目的,即自由。历史在黑格尔这里是历史理性的自我实现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的自由的实现史。自由是历史理性的内在目的,而理性是作为自由实现的必然性过程展示。理性与自由在黑格尔的历史观中实现了内在统一,二者构成理解黑格尔历史观的两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