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1.管鲍之交 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但是两人各事其主。后鲍叔牙侍奉的公子小白被立为齐桓公,鲍叔牙却向齐桓公荐管仲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日益强大,最终成为“九分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成功后的管仲十分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相似文献   

2.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分国记事的国划体历史著作,它有重点地记述了从周穆王起至鲁悼公止五百余年内有关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重要史实。《国语·齐语》主要记述管仲相齐桓公的政绩。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mx年在位。他任用管仲为相,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管仲(?——公元前cd前)字夷吾,颖上(今安徽额上)人,少时家贫,曾以经商为生。从公元前685年开始,他辅佐齐桓公,在齐国进行了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使齐国的国力大振,成为春秋时期第——个称霸中原的大国…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管仲以其卓越的胆识,辅佐齐桓公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正是由于这种全方位的改革,使齐国的内政和外交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同时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  相似文献   

4.
春秋初年的管仲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之功为历代美谈.但对其治国思想中的法治部分作出系统评价的却是几百年后战国末期的韩非.集法家大成的韩非肯定了管仲在齐国实行的变法改革,并认为变法改革是齐国成功的关键.他对管仲思想中的"刑罚"、"因能而受禄,录功而与官"的法术思想表示赞同,并对其思想中不成熟的方面作出批评.  相似文献   

5.
春秋初年的管仲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之功为历代美谈,但对其治国思-想中的法治部分作出系统评价的却是几百年后战国末期的韩非.集法家大成的韩非肯定了管仲在齐国实行的变法改革,并认为变法改革是齐国成功的关键.他对管仲思想中的"刑罚""因能而受禄,录功而与官"的法术思想表示赞同,并对其思想中不成熟的方面作出批评.  相似文献   

6.
管仲(?——前685年)是春秋前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据史书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四十年,使一个混乱不堪的齐国,一跃而为春秋时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第一个霸主。他的思想卓越于前人,不论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均有深远的影响。后人看到管仲治国有方,借其名而宣传本阶级的政治、经济主张,从而形成《管子》一书,于是,管仲的名声更大。  相似文献   

7.
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字敬仲,齐国人,是春秋时期法家的先驱者。他早年贫困,曾作过小商人,也当过小官。他在辅佐齐国公子纠,同齐桓公争夺王位时,曾用箭射中过桓公的带钩。但桓公听了管仲好友鲍叔牙的推荐,仍然重用管仲。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富强起来。管仲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刑罚严厉,老百姓就不干坏事;赏赐公平,老百姓就不怕困难),要求法令必须贯彻执行。管仲很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军事力量。他认为种植五谷、桑麻和饲养六畜,就可以民富食足。同时,管仲改革了赋税制度,按照土地好坏定赋税轻重。这种办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管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子贡问哪些人可以称得上历史名臣时,孔子十分肯定的回答说:"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其实,在孔子所处那个年代以前,还有春秋时期的齐国国相管仲,他辅佐了齐桓公"九合诸侯,  相似文献   

9.
齐国原是西周初年在今山东东部建立的一个诸侯封国.起初,齐国只不过是一个不足方百里的小小的宗族殖民据点,后来由于姜太公、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等历代国君施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使齐国逐渐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泱泱大国.总结齐国强盛与"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卓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理性反映,是通过感觉、思维等形式进行的。冯梦龙辑的《智囊》一书,记载管仲的远见时,通过齐桓公的实际体验,证明了管仲的思维卓见。事情过程是这样的,当时管仲在病中,齐桓公去看他。齐桓公说:“您生病了,那么用什么来指教我呢?”管仲回答:“希望大王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和卫公子启方”。恒公说:  相似文献   

11.
“恶金”辨     
《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建议齐桓公实行以甲兵赎罪以补齐国甲兵不足时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组夷斤(属斤),试诸壤土”。今人多将“恶金”释为铁,认为春秋早期齐国已较普遍地用铁来制造农具了。因此,“恶金”确系何种金属,这是关系我国古代冶金史、特别是古代史分期问题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史料,有必要予以辨明。  相似文献   

12.
胡少春 《老友》2014,(7):24-25
春秋时齐国厚葬之风颇盛。齐桓公担心,此风任其发展,"布帛尽于衣裘,林木尽于棺椁",百姓将"无以为蔽",国家将"无以为守备"。为此,他与丞相管仲商讨对策。管仲说,世人做什么事,不是为名便是图利。如果令厚葬者既无名又无利可图,厚葬之风定可刹住。于是,王告天下:"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此令一下,厚葬之风很快便被刹住。因为,对棺椁过度者进行侮辱,名声不好;对大办丧事者治后人罪.无利可图。自然,也就很少有人敢大操大办了。  相似文献   

13.
管桓时期,宰相管仲的人才思想系统而完整,在重视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考核人才等诸多方面见解独到.其选择人才标准方面的"大人才观"、创立新的人才政治制度宰相制度、用人原则如"用人不疑"等,给当时齐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也存在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值得后人思考.  相似文献   

14.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他辅佐齐桓公称霸40余年,因而备受后人仰慕。诸葛孔明就曾以自己的才干“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然而,管仲所以能施展才能,实现抱负,从而名垂青史,却是由于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力荐的结果。管仲与鲍叔牙是互为知己的朋友,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与公子小白。襄公遇刺身亡后,两位公子展开争夺王位之战,管仲与鲍叔牙各为其主出谋划策。结果,公子小白最终胜出,登上王位,他就是赫赫有名的齐桓公。成者王侯败者寇。鲍叔牙因辅佐小白有功,为桓公赏识;而管仲却沦…  相似文献   

15.
王京龙同志的《齐国人本思想研究》一书,最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作为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的结项成果,此书可圈可点之处颇多。齐国是周代著名的强大诸侯国,延续时间长达八百多年。在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重民、顺民、爱民意识一直表现得非常突出。在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以民心向背为行政指南,厉行改革,尊贤宠士,以致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战国时期,齐威王、齐宣王发展稷下学宫,对民本问题展开了空前的讨论。从春秋末期开始,孔子、孟子、荀子等先后来到齐国,把儒学的“仁政”思想与齐国的礼法并重思想…  相似文献   

16.
管仲之所以能忍别人不能忍的耻辱、建立别人不敢想的功业,与其爱国主义思想密切相关。文章认为管仲的爱国主义思想包括君主和国家相对分离的先进爱国理念,为齐国昌盛而奉献终身的实际行动,对朋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深厚感情等三方面。其爱国主义思想中的建功立业须确立远大的志向,推荐使用人才时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及为齐国确立的用人原则都对当代社会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管仲之所以能忍别人不能忍的耻辱、建立别人不敢想的功业,与其爱国主义思想密切相关.文章认为管仲的爱国主义思想包括君主和国家相对分离的先进爱国理念,为齐1515盛而奉献终身的实际行动,对朋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深厚感情等三方面.其爱国主义思想中的建功立业须确立远大的志向,推荐使用人才时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及为齐国确立的用人原则都对当代社会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其治国思想多有创新,尤其在盐业管理方面,首倡食盐专卖制度,于国于民皆有利,并为后世沿袭。因在盐业发展史上的贡献重大,管仲被奉为盐宗神而受到祭祀。另外,国人“尊古”的传统心理,清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同治年间战乱后的社会重建需求等,也是管仲得以被尊为盐业行业神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予之为取"是管仲的为政原则,对实现齐国霸业起了重要作用.这一原则不仅推动了民本思想的发展,并且成为宝贵的历史经验被后人所借鉴,直到现在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对管仲改革的研究中,有一种倾向,就是对这一改革评价甚高。有论认为,管仲改革是齐国社会形态转折的重要标志。其理由之一是管仲改革已使齐国从血缘政治过渡到了地缘政治,使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不复存在。事实上,管仲改革的思想轴心,仍然是宗法等级制度,其改革不但没有触动宗法制度,反而在齐地强化宗法意识,这不能不说是管仲改革在思想领域中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