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选择藏滇交界处天主教会为研究个案,以横断山脉"藏彝走廊"地理特征为切入点,认识近代天主教在藏、怒等族民众中的传播历史及特点.在介绍天主教西藏教区设立与遣使会入藏企图之后,文章着重分析了巴黎外方传教会接管藏区传教事务,以及崩卡传教点的兴衰,进而揭示天主教会利用"藏彝走廊"的特殊地理走向,在坚守巴塘传教点的同时,南下延伸至澜沧江、怒江中流部分地点,东北发展到道孚、炉霍等地,并且据此分析天主教会选点的考量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凉山彝区文物保护与文物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客观、科学、翔实地分析了当前凉山彝区民族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办法,对于指导彝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抢救和保护彝族文物,促进文物资源向文物资本转变,推动彝区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瓦山》是近年西南彝区乡土题材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小说借四川西南腹地“瓦山坪”村落华丽转身的真实经历,呈现了四川大小凉山解放与民主改革以来,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史;以及由社会主义建设直至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七十余年光辉历程变迁史.小说情节波澜壮阔,语言具有鲜明的巴蜀特色,作家秉持人文主义情怀呈现当地丰富鲜活的人生形态;生动书写了彝区“异调”文化和大瓦山独有的自然景观,并阐释其中承载的深层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1个凉山彝区极度贫困村基层党组织的调查,指出了彝区极度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 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剖析,旨在解决极度贫困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旨在解决彝区极度贫困村党的建设弱化淡 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提出了把极度贫困村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彝区极度贫困村“筑底强 基、凝聚民心”的党建工程,提升组织力,提升基层党建质量,选好配强极度贫困村基层领导班子,以党建促扶贫,以扶贫强党 建,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作用,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面对藏彝走廊地区复杂多样的民族与文化,如何从整体上认识与把握其内部的民族与文化格局?这是藏彝走廊研究中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宏观上对藏彝走廊的民族与文化格局进行了探讨,指出藏彝走廊除"北藏"、"南彝"这一基本格局外,尚需要从文化区的角度来加以区分和认识.本文在综合考虑民族、文化、地理空间三要素的基础上,着重以自称、语言、历史记忆和宗教信仰为标志,将藏彝走廊从整体上划分为七个文化区,即羌(尔玛)文化区、嘉绒文化区、康巴文化区、彝文化区、纳系文化区、雅砻江流域及以东保留"地脚话"的藏族支系文化区和滇西怒江-高黎贡山怒、傈僳、独龙族文化区.本文还分别对各文化区的主要面貌与特点进行了初步归纳与描述.  相似文献   

6.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交易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商品交易“习惯法”,这些规则的产生经历了从偶然的以物易物 到集市、集会贸易的发展过程。彝区的商品交易可以分为援助式交换、访问式交换、传讯式交换三类,其适用的情形和对应的 规则各有特点。彝汉之间开展族际交易,则以“惹求”制、“投保”制最具特色。近代以来的鸦片贸易,是彝族奴隶社会规模最 大、最典型的商品贸易,它虽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规模,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彝区社会畸变。  相似文献   

7.
清代 ,彝族地区多种社会经济形态并存 ,口头约定或者立写契约作为土地买卖、典当和租佃的依据 ,体现出政治上的不平等以及经济上的剥削关系。汉族地主、商人到彝区买卖土地使一部分彝族“无田有赋” ,情况更加复杂。文章分凉山彝区和云贵彝区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1916年5月15日,李大钊负责编辑的留日学生总会机关刊物《民彝》创刊,李在创刊号上发表《民彝与政治》一文,全面、深刻地阐明了他的“民彝”思想。“民彝”思想是李大钊早期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辛亥革命的反思与总结,也是他最终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基础。“民彝”思想涉及的范围既广且深,本文仅就“民彝”的含义和“民彝”思想的渊源作一粗浅的探讨。一、“民彝”的含义要研究李大钊的“民彝”思想,首先必须弄清“民彝”的含义。对此,学术界的认识是不一致  相似文献   

9.
大小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最为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在大小凉山开展的以改造和改善彝民居住条件为基础的“彝家新寨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彝族人民的居住条件,提高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本文对“彝家新寨建设”的情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彝家新寨建设”是开展彝区扶贫工作的一项科学举措,成绩巨大,真正抓住了彝区发展的根本点,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以“彝家新寨建设”为内容的扶贫开发,是党和国家开展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一个典范,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0.
摘要: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战略计划的稳步实施,农村基层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改革机遇,如何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解决 好贫困农村基层组织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较为突出的“思想贫困” “作风贫困”及“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贫困”,成为当前一项主要 的目标任务。以“驻村第一书记”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推进凉山彝区贫困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效果进行调查与研究, 对于构建彝区农村基层治理新格局,促进民治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精准脱贫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藏彝走廊各民族在高山峡谷的基本地貌条件下形成其独特的空间观念。怒江流域阿怒人的家屋适应其自然地理空间和社会文化结构而构建,其空间观以"上下"秩序为主轴。阿怒人这一空间观的形成与藏彝走廊其他各民族既有广泛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呷西”全称“呷西呷洛”,汉称“锅庄娃子”,基本上是一无所有,任凭奴隶主买卖,甚至杀害的单身奴隶,是解放前四川大小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里,各奴隶等级中,地位最低的等级。它的特征可能多,这里着重谈它的劳役和构成这个等级的人的来源。它是“偏重于家务劳役”?还主要是从事生产劳役?它的多数是来自彝区之外,还是产自彝区之内?这些呷西是不是彝人,是什么样的彝人?这些问题,在我们五十年代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彝区经历重大的社会转型过程,新思想、新理念不断进入到原本处于封闭状态的地区,旧的观念和组织管理形式开始动摇。与此同时,社会转型也提高了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的难度,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化,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化,都使得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任务变得空前的艰巨。通过对当前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所面临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在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过程中,需要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规范和发挥"家支"的作用、重视彝区传统治理主体的积极作用、促进彝区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等五方面来提高四川彝区农村基层治理的质量和水平,以推动和实现四川彝区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尧汉先生把他几十年来对彝族历史文化调查研究的作品,赞喻为是在彝区寻找到的“山野妙龄女郎群”。其中,民主改革前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社会性质是“氏族奴隶制”,则是被他自诩为是在彝区寻到的第一个“山野妙龄女郎”。正如他在总结其学术生涯三十年过程时所说,他在第一个十年(1956—1966年)“从事凉山彝族父系氏族制及其氏族奴隶制”的“实地调查研究”,是“在四川大凉山、云南小凉山”寻找到的一个“山野妙龄女郎。”“足见“氏族奴隶制”说在刘先生的学术生涯中具有起步性的重要作用。而《彝族文化研究丛书》副  相似文献   

15.
自清末中央政府开始禁烟起,处于中央政府有效控制之外的凉山地区逐渐开始种植鸦片。彝区出现银价跌落、产品价格上涨的现象,同时枪支大规模流入,奴隶抢掠和买卖增加,与外界经济往来增多。彝区种烟是中央政府势力对该地区鞭长莫及的结果,反过来又增强了彝区对抗外界的实力,种烟带来的财富增长对于彝区社会结构没有本质改变,但改善了彝区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状况,对彝区社会转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正式提出的一个“民族-区域”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质和学科气派的本土学术成果。“藏彝走廊”概念的生成有其坚实的地理生态、历史文化与学术根基。“藏彝走廊”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推动了我国民族学学科理论和研究实践的深入发展。三十年来“藏彝走廊”研究成绩斐然,但也存在一些较为深层的问题,建设性的反思将有助于“藏彝走廊”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鲁》中人神支格阿鲁“射杀五日六月,降伏雷公,克风降雾,铲妖除恶,战天斗地,济世救民”的神话传说在广大彝区(川、滇、黔、桂)可谓家喻户晓,然而缘于长期族群迁徙所导致的彝语方言化,又使其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不同的称谓。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该史诗在具体内容、风格和数量上的一些差异。不过,就总体来讲,还是一致的。综合各彝区关于人神支格阿鲁身世的传说来看,支格阿鲁是“龙鹰之子”的说话较为显著。于此,激起了笔者对于人神支格阿鲁神性血统中“龙鹰情节”的兴趣并期望能藉此作为论述的切入点,开启一扇窥探彝民族族群美学观的幽扉。  相似文献   

18.
信息革命和新的传播媒体在凉山彝区的出现,一方面是凉山彝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凉山彝区的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人类所经历的五次信息革命中,凉山彝族自身所发生的是语言革命和文字革命.印刷革命、电信革命以及数字压缩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革命,凉山彝族仅是受益而已.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的出现,对凉山彝区信息的传播和彝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但有了先进的传播媒介,并不意味着有理想的传播效果,还必须注重编码的语言符号,即彝语文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藏彝走廊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态形式特别丰富的区域,它的民族文化生态多样性,来源于这个地区民族文化生态单元的结构特点和不同单元间联系的差异。走廊内的民族文化生态单元是山谷,即分布在藏彝走廊大大小小的河流干流、支流乃至溪流两岸的地区。在当地少数民族的称呼中,比较狭窄的山谷称作“沟”,比较开阔的山谷或者河流交汇地形成的冲积区称为“坝”。藏彝走廊各地都有许多谚语,说明这些民族文化生态单元的不同。羌族的谚语说“山分梁子水分亲”,实际上就是用岭谷作为家族或者族群的分界线。嘉绒地区则说“嘉绒十八沟,沟沟都不同”,同样反映…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为地处西部的彝区和彝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在彝区的开发与发展中 ,必须围绕观念更新与发展两大主题 ,革除彝族传统文化中阻碍彝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落后观念和习惯势力 ,抓住教育、扶贫、旅游和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彝区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