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认同作为比较诗学的研究命题,界定在世界文化的背景里,目的在于寻找中西文学共同规律.对民族文化的真相与价值的认知,是比较诗学的研究关键.按照叶维廉先生的研究理路,语言不仅是民族各自美学表现的问题,更涉及其背后的自然观、宇宙观,亦即哲学态度,把它置放在文化这一方域里,认同比较的过程还牵扯到对不同文化历史的认知筛选过程.因此,对中西诗学的比较,其本质与要义是对两种诗学理论与审美的融会及延伸.  相似文献   

2.
刘宁 《唐都学刊》2005,21(2):119-123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问世后,诗学就成为文艺理论、美学的代名词,即以科学的观点与方法研究文艺、美学问题。梳理《史记》中司马迁有关诗、赋的片言只语的论述,参照《史记》的实际创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司马迁的主要诗学观点:其一,本质论:"诗以达意";其二,创作论:"发愤"说;其三,价值论与鉴赏论:宗经。  相似文献   

3.
刘保昌 《浙江学刊》2004,(2):120-129
现代主义文学观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本土被接受,除了五四时期的"文学改良"、"文学革命"思潮以及对西方现代主义(包括意象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的零星介绍为现代主义的输入廓清了道路以外,本文认为,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方以道家文化为代表的思想领地,能够接受与"不语怪力乱神"传统"异质"的现代主义.我们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的情况可以发现,被接受的往往是在中国本土已有思想基础或者与传统文化存在着契合的部分;而完全"异质"或者观念落差太大的那一部分,则往往难以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视域.文章对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观的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4.
自王国维以来,宗白华、徐复观、唐君毅、刘若愚等现代学者往往赋予中国美学以非形而上的意义.海外华人诗学家叶维廉对道家美学自然品格的彰显正处于这样一个历史语境--在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对比中突出中国美学的精神实质和人文价值,因而道家的自然论成为了最为恰适的表述.形而上理论作为西方古典哲学的典型,它为发掘中国美学"艺道合一"的美学精神和现代价值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但将中国美学的异质性普遍化,则容易忽视中西哲学和文学本身的历史脉络而陷入悖论处境.  相似文献   

5.
具体的“物”是具体历史文化背景之物,“物”因此在某一特定文化模塑下呈现出不同的存在样态.在传统的游猎文化中,鄂伦春人对于自然物、制造物、共享物、私有物以及神圣物,对于物与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物与社会建构等,都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分类和阐释,以理解自我以及周围的世界,并由此投射出对自然界或生活环境的看法,形成人类族群共同体独特的价值体系、认知体系和解释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建国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中国化,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在中国实践和发展的历史。建国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思想,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韩作珍 《社科纵横》2006,21(3):86-87
天理与人欲关系,即伦理道德规范与人们物质生活欲望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外伦理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长期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理欲观的历史考察,揭示了在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今日社会如何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辩证关系,这对社会经济和道德文明的发展,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知识观其非确定性的理论来源,在古代、近代、现代等传统知识观中都有迹可循,特别是继承和张扬了现代知识观中一些主观性和相对主义等非确定性的思想.它并非完全摒弃了以往的知识观,对近代知识观有一定程度上的继承,不仅在发展中出现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较多的吸收了现代主义中的因素,在早期以否定性面目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也有继承性一面.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的共同倾向是对力图构建一种有着确定性和统一性的理论和知识大厦的基础主义进行批判.后现代知识观和传统知识观之问是一种否定性的继承关系,在否定的基础上进行某些继承,继承的结果是远离了现代性,表现为一种断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唐鸿 《社科纵横》2013,(3):21-24
中国传统民众观是中国古代及近代历史上关于民众地位与作用的根本观点和学说,它以民惟邦本为核心理念,多维展现出民贵君轻、政在养民、为政以德、民心向背等基本向度,对于当前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李舜臣 《探求》2020,(4):117-120
<正>"文学是人学",虽说是西方文论的产物,亦可通于中国的传统文论。古人已有"诗如其人"(陈师道《答秦觏书》)、"人即是诗,诗即是人"(杜浚《与范仲闇》)、"人外无诗,诗外无人"(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等言说,举凡中国诗学的本体论("言志"与"抒情")、重要范畴(神韵、形神、风骨)、批评方法(知人论世、品第批评),莫不是从"人"出发并围绕"人"而展开的。因此  相似文献   

12.
沉默权作为国际上公认的一项基本人权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体现,根本原因,是其所体现的现代刑事诉讼法律观与我国传统的刑事诉讼法律观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在法制进程中,沉默权的确立十分必要。其根本途径是完善刑事诉讼法制、构建市民社会,转变传统的刑事诉讼法律观,为沉默权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制土壤。  相似文献   

13.
《屈诂》是明末清初桐城学者钱澄之的楚辞学著作。钱澄之的楚辞观集中表现在庄屈无二道的庄骚融通思想和以屈继《诗》两个方面。庄屈无二道的观点实与明清之际的庄骚融通思想密切相关,是易代之际文人特定心态的反映,亦是对屈原的忠直立身与庄子的以藏为用两种处世方式的矛盾体验。以屈继《诗》是钱澄之诂屈的根本宗旨,这一宗旨主要体现在以治经方法阐释屈骚,以及因《小雅.车辖》的作意联想到《离骚》求女的寓意。因钱澄之力戒强事穿凿的诂屈方法,其楚辞研究更重要地体现在对屈骚的心灵感会上。  相似文献   

14.
《求是学刊》2019,(3):106-115
司法观的错位,导致现阶段司法改革面临着多重困境。司法观取决于对司法功能的定位。鉴于司法功能要符合中国实际,当代中国的司法应以审判为中心。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制度,需要从司法工具主义走向司法自治,从"政策实施型司法"转向"纠纷解决型司法"。在实践中要强调法院在公检法三机关中的中心地位,改变法院作为"弱势群体"的不良结构进而促使司法功能的实现。符合中国国情的司法观将为寻求现代化司法理念的司法改革予以正确指引。  相似文献   

15.
李淑岩 《学术交流》2012,(5):170-174
《八旗诗话》是清代乾嘉时期法式善撰述的一部关于八旗文人诗歌批评的专著,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专门论述八旗文人诗歌创作的诗话著作。《八旗诗话》对今人研究清代八旗文人的生活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参考价值。然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八旗诗话》的文学史料价值以及其所呈现的法式善的诗学观作专门的研究。概言之,《八旗诗话》所呈现的法式善诗学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诗歌的审美取向上崇尚唐音。二是诗歌创作的本体论上主张性情。三是师古的态度上力倡学古而求变,追求独创。  相似文献   

16.
薛海燕 《求是学刊》2005,32(4):93-98
目前对"意淫"观的研究主要从思想、哲学角度入手,而对其文学价值的分析还远远不够.文章着重梳理了文学史上性描写由<高唐赋>、<神女赋>所开创的诗化传统向<金瓶梅>等小说所代表的世俗化倾向过渡的轨迹,凸显<红楼梦>面对以上两种"文学遗产"所作抉择的特点和意义,提出"意淫"观使<红楼梦>性描写诗意化、象征化,而悬置了其中的性内涵,其本质上是以诗法作小说.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日本因在日俄战争(1904~1905)中获胜,国际地位得以提高,并增强了对国际政治的发言权,加入了西方列强的帝国主义行列,成为维护帝国主义国际秩序的重要角色。国民中的强国意识也趋激昂。与此同时,反对日俄讲和条约运动的民众势力,也以此为契机而抬头,经第一次护宪运动(1912~1913),最终发展成为在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要求民主改革的大正民主主义潮流。  这种强国意识和民主主义潮流,究竟有何种结构联系呢?原本思想上的“对外帝国主义,对内立宪主义”的结构联系,随着立宪主义的民本化,帝国…  相似文献   

18.
张雷 《太平洋学报》2010,18(1):12-18
《资本论》包含着大量的经济伦理方面的思想,尤其是关于经济正义问题的思考。从"物的人格化"到"人的人格化",体现着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人文关怀;"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命题,为马克思倡导的经济正义观提供了现实路径。《资本论》所体现的经济正义观是现实的、革命的,有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品格,对我国经济正义的建设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坚 《唐都学刊》2004,20(4):122-125
意象造型的方法起源于先民们对自然万物的朴素认识 ,相对具象与抽象造型而言 ,在摄取物象特征的方法上是独特的 ,即“观物取象”法。在处理空间问题方面 ,则是以二维平面造型为基础 ,以此展开对不同时空样式的营建。在对客观物象观照中 ,始终没有忘掉创作主体的存在 ,面对自然万物 ,采取了追求心中真实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