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文化上,赛珍珠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但中国人并不认同她;她的美国血统决定了她的美国身份,而美国却没完全接纳她。她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拥有单一而又确定的文化身份,因而内心里总有种无“家”可归的焦虑。她终生都在寻觅和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一个中西文化的融合者、沟通者。这正是她从事写作和中西文化交流工作的强大心理动力。  相似文献   

2.
襄阳"穿天节"是受在中国大部分地域流行与传播的"天穿节"的影响,结合襄阳本地的地域特征和在襄阳流行的"汉江女神"的优美神话传说而逐渐形成的具有襄阳本地特色的独特民俗节日。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祈福求子的愿望和追求浪漫爱情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美国对华关系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的对外政策在现实操作上是以所谓国家利益为准绳的 ;在精神道德主张上则由以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为基本内容的价值观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文化为依据。对华政策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不会偏离上述基石 ,反而因文化传承的差异、现行政治制度的不同和意识形态及宗教信仰的大异其趣更加彰显了这些内容。了解美国对华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有助于研究中美磨擦冲突中美国方面所主导的东西。文化因素虽然不像政治操作、对外政策和军事行动那样具象 ,但后者都是前者的表现 ;后者是结果 ,前者是起因。美国人的核心文化价值观里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构成是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恒定文化因素 ;美国政治制度中的制衡机制是美国政治文化中的恒定模式。这两个因素在研究美国对华关系时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4.
人面像岩画是指那些看起来类似人面或是可以联想到人面的岩画图形。中国的人面像岩画分布呈线形,东线即东部沿海一带,北线横贯内蒙古,西线即从内蒙古到宁夏。人面像岩画的创作者很可能是原居于江苏、山东的从事原始农耕的东夷人,人面像岩画因东夷人的迁徙而发生长时间及长距离的传播,给人一种规模宏大的假象。人面像岩画是人的思维在人的形象上的体现,是中国原始艺术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克·布朗称:适当地选择衣服,有改善情绪的功效。称心的衣着可以松弛神经,给人一种舒适的感受。所以在情绪不佳时应该注意“四不”:1.不穿易皱的麻质衣服不少专家认为,在情绪欠佳的日子里,不要穿容易皱的麻质衣服。易皱的衣服使人看起来一团糟,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2. 不穿硬质衣料衣服硬质衣料衣服会让你感到僵硬和不快。此时最好是穿质地柔软如针织、棉布、羊毛等衣料做的服装。3.不要穿过分紧身而狭窄的衣服在衣服的款式方面,不要穿过分紧身而狭窄的衣服,如果太狭窄了,会造成压迫感。对于女性来说,一定要避…  相似文献   

6.
被赋予了无数重要原始文化信息的星座是古文化的化石。这种天文化不断影响和塑造地文化。星座名称在中西方经典中运用广泛,但是中西方的星宿名称各异,含义不同,文化差异极大。中国星宿的农耕文化特质构成经典翻译的难点。在翻译中需要尽量弄清中国星宿的文化内涵和外延,用异化加注的策略来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里的星宿名称,把天文化元素在目标语里传达出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失真,鲜明地表白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身份。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学习英语,同时也在了解和学习讲英语的国家的文化.个体主义是美国的文化核心.本文作者将从个体主义的定义、内涵进行探讨,追溯美国人注重个体、个性解放的历史,并探讨个体主义与语言的关系(1).美语对美国人的个体主义平等观有多大影响;(2)个体主义平等观在美语的日常用语和词汇中的体现;(3)美语的语言规则--一个时间里只有一人说话体现个体主义.文章最后部分总结个体主义的研究对我们学习美国文化十分有价值,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当尊重个体、注重个性.  相似文献   

8.
董月玲 《社区》2004,(1):44-45
3年前的夏天,美国国际中华儿童服务中心(CCAI)资助杭州儿童福利院盖楼,受CCAI委托,当时还在读书的仲侠,利用暑假来杭州打理盖楼的事。有空,她就去福利院里看小孩。没想到,她和丈夫后来就成了这里的工作人员。“可以帮助更多人,我的生命也就有了不同的价值”一天早晨,我跟着仲侠  相似文献   

9.
欧阳娜 《社区》2005,(18):38-38
我刚刚移民来美国的时候,对我所居住的社区非常满意,因为它与耶鲁大学融为一体,环境宁静优雅,我不知道邻居们是否有钱,但是他们至少是白领,体面的邻居和整齐的住宅,使我认为我至少住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里。但时间长了,我对我的邻居们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就是我的美国“本土”邻居们的手头之紧,往往超出中国人,要看花钱的做派,似乎美国人比中国人还穷得多。我们的一位邻居朋友,父亲是一个顶尖名校的校长,年薪达50多万美元。她们姐妹二人,都受过名校的教育。自己还拿到博士学位。姐姐的夫君是一位著名物理学  相似文献   

10.
现在人也许难以看清楚现在,却能比古人更全面深入地看待历史.环顾全球,这是一个科技的时代.由于科技的发达,西方文明得以雄霸当今世界.而支撑西方的科技的环境中,哲学是主要因素.那么,漫长的东方文化里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它一直延续不断,是否会和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文章就中国和东方文化的哲学认识,判断中国文化里存在利于人类的未被正确认识的文明.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常要面对语境和身份的冲突问题。英语的混合性和变异性是其历史演变的结果,这使它在中国语境下的使用也会有各种“内卷化”的发生;英语在使用功能上适应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但是,中国语境下的英语使用并不等于接受西方文化霸权,英语也会在本土文化语境下产生文化身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价值观是人的思想观念,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并形成的。中美两国文化中基本价值观的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譬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取向、稳中求发展和重义轻利;美国社会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讲求竞争与金钱至上等等。认识中美文化中不同价值观,旨在促进中美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也是文化的全球化。全球化进程包含着文化殖民,这是一个携带着强大资本与发达技术的西方文化不断扩张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基督教、近代启蒙思想和当代美国主义的全球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命运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中国文化与主导全球化进程的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也是一个中国人如何应对文化殖民的问题。在文化殖民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起伏不定。在文化殖民的第一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一如既往地自信;但是在第二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大挫折;在第三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有复兴迹象,但由于这个时代的特殊背景,传统文化的未来命运仍然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14.
1941年的一天,香港机场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安检人员起了疑心,一摸,大衣各处都硬邦邦的,打开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 当时中国的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从美国回国的人要么走私黄金,要么携带宝贵的日用品,安检员还从来没见过带这么多书的.  相似文献   

15.
动物有语言吗?这无论在民间或是在语言研究中,都是个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本世纪40年代,苏联语言学家尼可力斯基写了一本很好的书——《人怎样会说话的》。在“动物有语言吗”一章里,他说:“古代人们相信禽兽有自己的语言。在许多民间传说里动物说话,思考与行动,如象人类一样。”接着,他总结了美国人哈涅尔、尼森、罗伯特·耶尔克斯、费尔涅斯和俄国人洛德希娜·考茨等学者“猿语”实验的失败经验,结论是,“无  相似文献   

16.
美国文化中心是美国近年在中国高等院校开展的文化外交工程,其传播美国文化思想的目的反映美国文化扩张传统,是在“宗教使命感”驱动下,由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美国文化外交理念在中国的延伸,并得到相对成熟的美国文化外交机制保障.比较美国文化外交理念和文化外交机制,中国孔子学院在开展汉语语言教学同时,应加强对中国文化思想的介绍,并在机制上给予保障,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中国传统文化,并表达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推崇。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东方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孔学,其基本原则和特征在当下亦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特别是由于在孔子解答治理原则、治理途径和治理主体等政治学的基本问题时,或是提出了“德政”等新的道德概念,或是对“孝悌”“君子”等原有的道德范畴进行新的阐释,因而不仅对现实政治生活的需要作出了积极回应,而且使自己在治道、学问及人格等方面亦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8.
美国对华文化霸权与中国对外文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全球化语境下,面对美国对华在政治、教育、传媒及产业等层面文化霸权行径,中国需采取相应的对外文化战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合作中抵御美国文化霸权,为推动国际的多极化和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等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19世纪后期进入西方读者视野到20世纪末通过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电影享誉全球,“木兰”这个东方故事里的传统女孩,在美国历经了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的过程.“木兰故事”在美国的传播有3次高潮:20世纪70年代随着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的广泛流传,“木兰”这个中国传统女孩开始为西方读者所关注;20世纪90年代,多元主义思潮席卷美国,儿童绘本中东方女英雄的传奇故事赢得了美国大众的喜爱;在世纪之交,美国迪斯尼公司两部《木兰》动画电影的推出,最终使这股“木兰旋风”席卷全球.通过梳理“木兰故事”在美国传播的路径,探究分析美国读者对“木兰故事”以及“木兰”形象的接受、误读与重新诠释,以期探索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老友》2014,(9)
正很多人都发现,法国孩子比美国孩子更有礼貌。在豪华餐厅里,法国小孩会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用刀叉吃东西,玩耍时不要父母陪着。这都源于法国家长善于向任性的孩子说"不",并积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埃里克和娜塔莉是一对年轻的法国夫妇。为了教育3岁的儿子,他们特意去参加了家长培训班,并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