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打破了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集中体现了主体能动性,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被阐释为一种主体哲学,因为,这种阐释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了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因素,无法达到更不会超出过黑格尔哲学的高度。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我意识理论,把神秘的主客同一体从纯粹的思辨领域推广到了人的感性的实践领域,从而创建了实践唯物主义。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论,就必须指出和强调实践的内在结构——主客同一的实践论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古小明 《江淮论坛》2004,20(4):65-68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一般理论和学说,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的一般理论形态的把握。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从人出发的为人的哲学,它以实践为基本范畴,对人的各种生存状态、活动方式和历史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揭示了人的存在与人的意识、人的活动与人的异化,人的自觉与人的解放等之间的现实关系,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高扬了人的主体性。随着人的问题成为当代哲学的主题,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所处地位问题应得到切实的回答。  相似文献   

3.
一、两种主要倾向及其思维模式的一致性在我国哲学和其他思想理论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所谓“本体论化的倾向”,为数众多的哲学家认识到,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体系实际上仍然是一种“自然本体论”或“自然主义”。近年来,哲学、美学或文学、历史等一系列学科急切地转向另一种倾向.即“主体化”的倾向,转向与自然或客体直接对立的另一极即人或主体的研究,“哲学主体化”、“文学的主体性”、“历史的主体性”成了十分时髦的术语,有人甚至模纺“文学即人学”的说法提出了“哲学就是人学”的命题。人的问题或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作为对机械主义或自然本体论的反动,作为对把人性完全等同于阶级性把人完全当作社会工具和手段的庸俗社会学的批判,的确在一个方面深掘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蕴,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空间。但是,人的问题的研究或所谓人学  相似文献   

4.
由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所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已流传了半个多世纪,它(尤其是它的创始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是这股思潮从它的发展上来看与马克思主义有许多根本对立的方面。这些对立最突出的体现在哲学上。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哲学。如果单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某些哲学概念来看,似乎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理解。有的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认为西方马克恩主义者的哲学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补充和发展。但是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内容,从系统观的角度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意相距甚远,因为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一种“因素”哲学,而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1、如何理解和评价主体认识活动中的非理性问题,理论界至今尚未取得共识。有人认为,非理性问题不应该是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内容,如果把它引入认识论领域,就有可能导致非理性主义,对它采取了拒斥和贬损的态度;有些人则认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一种出场方式。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文化概念,其根本目标指向是实现人的主体性生成,推动主体文化自觉。从广义上讲,主体文化自觉是文化哲学研究的根本目标指向,文化哲学真正的研究主题就是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生成,实现主体的文化自觉。从狭义上讲,主体文化自觉是指每个主体的一种主动、自觉的文化生存状态。具体而言,主体文化自觉是指主体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世界中,自觉认识到自我的文化存在,自觉形成和持有一种文化准则和文化价值追求,自觉反思自我的文化存在,自觉实现文化的内化,并通过主体意识的强化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自觉实现新文化生成,最终实现人的生存方式转变的动态过程。广义的主体文化自觉是总体的目标指向,狭义的主体文化自觉是动态的生成状态。  相似文献   

7.
如果不抱偏见,任何人都不能否认,我国近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量有见地、高水平的论著相继问世,许多反映时代水平、有说服力的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但是,毋庸讳言,在哲学日趋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另一种倾向:有人在强调人、强调主体、强调实践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忘记或忽略了它们的制约因素,以致于把人看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把主体看成了凌驾于客体之上的主宰,把实践看成了与物质相对立的本体。可以说,近年来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就是围绕着这个“三位一体”的线索展开的,人、主体、实践成了哲学研究的主旋律。笔者认为,在这些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产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使哲学陷入了迷惘。  相似文献   

8.
自十四大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以来,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研究十分热烈,一些哲学界人士也已在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哲学应研究什么”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研究课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主张建立和研究“市场哲学”,研究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本身蕴含的各种哲学问题;第二种主张是强调要把市场经济作为新的哲学研究工作的“场景”,在这个新“场景”之下更深入地研究一些“老问题”和更新颖地思考一些新问题.这两种主张实际上是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解决“市场经济下哲学应研究什么”的问题,后一种主张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元理论”层次,而前一种主张实际上是近些年来哲学界人士正在探讨的“应用哲学”层次,抑或也可称之为“领域哲学”或“部门哲学”.我认为这两个层次的研究都有价值,都应当提倡和推进.同时,我也认为,在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对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市场经济运作的各阶段、各环节对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正、负效应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下人的企望及其产生、需要及其满足、价值及其实现、活动内驱及其规律、历史主体和经济客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等课  相似文献   

9.
陈胤 《理论界》2009,(10):83-84
20多年来中国哲学界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为重新界定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规定、理论形态以及实践功能,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角度.实践唯物主义是哲学界针对旧有的教科书体系的缺陷而提出、形成和发展的,它打破了旧有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重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哲学体系的重新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引发出了一股研究热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价值,促进了学术界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人学的发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主题和哲学范式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推进紧密相连。20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虽然在提升人的主体地位、肯定人的价值等方面做出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但往往仅仅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方面。当前的问题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正本清源的基础上,紧紧面向现实生活,把握内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原则,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为现实社会的发展提供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力图把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三者的统一同化为一种名之为哲理逻辑的东西。它认为哲理逻辑以人对世界的哲学把握的逻辑发展为对象,是研究主体的哲学认识从现象世界深入自在世界的逻辑深化环节的哲学理论。作者提出要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现行的教学体系式的辩证唯物主义看作是一个狭义的、通俗的体系,应当涵容更深广的内容,来建构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哲学理性精神,又符合当代时代精神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的广义哲学体系。哲理逻辑就是广义体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究竟是一种体系,还是一种指导研究和行动的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有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没有像先前的哲学家那样,创建一种具有先验性质的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借此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世界观的性质,是否还需要用一个理论系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整地再现出来?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如果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方法,是否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日益空壳化,或者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构建的多元化,并最终消解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值得讨论。我们刊发这组论文,试图引发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以期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 人是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历史主体,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人又可分为个体和群体,即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以往的主体研究对个体与群体往往缺乏区分与联系,因此难以从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的角度来审视人的活动,这是一种哲学研究方法的缺陷。认真研究认识与实践活动中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的辩证关系,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  相似文献   

14.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转换及其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世纪初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突出进展是研究视域的拓宽,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是缺乏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哲学范式转换的意义的认识。在西方哲学发展中思辨理论哲学范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下半叶西方许多哲学流派开始向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范式回归,其中,卢卡奇所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一方面具有深刻的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根源,另一方面体现了西方哲学理性和文化精神演进的重要趋势,通过把关于人的自由和创造性的文化价值的形而上的思考和关于人的生存境遇的现实的文化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5.
:“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忽视客观规律、夸大实践主体能动性的哲学观点 ,它把“实践观”误认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 ,把“实践”范畴误认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 ,因而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诸多原则分歧。本文对此提出质疑 ,阐述“实践观”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 ,“实践”范畴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 ,说明“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在实践中的有害性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的哲学运动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突出的影响.这不仅表现为当代哲学的几乎每一种思潮都伴随有所谓"马克思主义"的衍生物,而且表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领域几乎遍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  相似文献   

17.
人、生态、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中心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突破了以往旧哲学的思维范式,始终把“人的问题”作为其学说体系得以成立的立脚点,形成了以关注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探讨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路径为主要内容的实践哲学体系。其中,伴随着以工业文明为开端的现代文明的进步,生态问题也逐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当代视野中,重新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创立至今的发展历程,应围绕人、生态、发展这一主旋律,才能够更好地在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不断把握其新的时代意义、彰显其新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18.
按照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的观点,黑格尔早就意识到主体哲学的困境,并试图在反思哲学的框架中克服主体哲学的困难;而马克思在早期则延续了黑格尔的思路,用"劳动"来取代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并借此来克服主体哲学的困难。但事实上,马克思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超越了早期的思路。在这里,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不是抽象的具有精神能力或者改造自然能力的人,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被塑造出来的人。然而,哈贝马斯从马克思早期思想出发,认为马克思仍然停留在黑格尔哲学的框架中,没有能够克服主体哲学的困境。与此相呼应的是,中国三十多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马克思早期思想出发研究主客体关系,看不到马克思克服主体哲学的新思路,甚至退回到主体哲学的框架之中。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就需要进一步深入发掘成熟时期马克思克服主体哲学困境的新思路,把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参与者视角与观察者视角结合起来,从而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实践唯物主义是我国哲学界针对教科书体系的缺陷提出并在克服教科书体系缺陷的过程中形成的。实践唯物主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成就:(1)其研究打破了教科书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注重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范畴为主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阐释于我国哲学体系的重新构建具有重要意义;(3)引发了从文本角度“回到马克思”的研究热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综合、深入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体系研究转向问题研究;(4)把实践范畴从认识论中解放了出来,从而推动了学术界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人学的发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是一个以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为特色 ,在国内哲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学术成果和拥有重要地位的学术研究机构。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是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为依托和基础发展而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创建于 1958年 ,1981年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突出的整体实力 ,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繁荣我国哲学事业和推进我国哲学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0 0 2年 4月新组建的吉林大学决定 ,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