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像其他人文科学的内在结构一样,历史学的研究与发展也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而且彼此间相互制约与补充,最终将史学的总体研究推向前进.响应时代的深切呼唤,史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又会相对地凸显出某一支来进而成为解读现实社会和历史事实的重要阵地,这也是所有科学发展本身含有的学术价值及对社会变迁的理性关怀.文章从日常生活这一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息息相关的社会事实着手来探讨社会史的深层研究,以期真正体现出探微知著的功能,不断地将历史学的发展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史学界拨乱反正,经过对建国以来史学的认真反思,在理论上正本清源以后,展开了对历史学自身理论和方法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史学理论和方法呈现出多元化,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史学学科的多样化,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又一大趋势;外国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大量介绍、研究和尝试运用,与国际史学界学术交流的加强,中国史学开始走向世界,迈向国际化,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第三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所谓“中层理论”,指介乎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经验表象之间的、专门对中观历史对象进行概括的一种理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之结构功能分析,指出了建构史学“中层理论”的必要性、急迫性;进而论证这一“中层理论”的建构须以专门社会学理论为知识质料,并通过具体史学研究实践,经由引进、混融、派生三个环节而完成。  相似文献   

4.
现当代西方史学研究在当代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受到相当的重视,研究著述不断问世,它极大推动了中国当代史学观念的更新和史学的变革发展。李勇所著《鲁滨逊新史学派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是当代中国西方史学史研究中的又一新作。它不仅深化了对鲁滨逊新史学派的研究,而且,也推动了大陆的美国史学史研究的进步。由于笔者对西方近代以来的史学缺乏研究,因此,难以对此著作全面深入的评述,只能谈些个人拙见,不当之外,尚希见宥。如上所言,现当代西方史学在目前的史学史研究中受到相当重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种重视局面的发展是不平…  相似文献   

5.
清朝官方史学在清代史学发展和社会历史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深化此项探讨,可显现出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互动、互补、又互有排抑的矛盾关系.将这个思路拓展为对整个中国古代史学史的研究,将会取得很大的学术突破.以中国官方史学的运行机制与缺少官方修史活动的西方史学予以比较,有助于探索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的史学史应该怎样发展,这里提出三条思路,一是对传统史学的总结,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史学史应当重视文献目录学,但显然又不能局限在那样的范围内讨论中国史学史的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史学史研究已经取得了重...  相似文献   

7.
萧梁史学是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高峰。由于深受其时代的影响,显示出许多不同于他朝的显著特色。但长期以来,史学史的研究者对这一极具特色而又颇堪研究的史学发展时期未予以足够的重视。有感于此,本文着重从分析萧梁时代特点入手,对其史学发展的特点作一番深入详实的探究,并阐述说明其史学在文化百花中独盛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最后指出它在中国史学史上是一个继承前代、导启后世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8.
口述史学的英文是Oral History,或称History by word of Mouth。在中国,口述史学又被称为口碑史学或口头史学。目前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1948年美国历史学家艾伦·内文斯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口述史研究室。口述历史研究室的成立,标志着口述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即现代口述史学。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史学是中国史学发展中十分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史学承接以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两汉史学,而又有了新的开拓,并对隋唐史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应该说,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巨大发展,不只是从史学著作的种类和数量上体现出来,而且在史学思想上也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致力于将史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对文史关系理论作了新发展。他对史学研究与史剧创作在任务和宗旨、思维形式、手段方法和认识功能等方面的异同作了系统阐述,指出史学与文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文学有独到深刻的历史认识和反映能力,因此历史研究应当重视运用文学史料。在史学实践上,他注重"引文入史",在历史认识上运用文艺性思维,在研究中使用文学性史料,在表述上使用文学化语言,并取得突出成就。他的文史关系理论及其史学实践有鲜明特色,为中国现代文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史学编辑在高校学报编辑活动中居于自己的重要地位。首先,由于史学自身的特殊性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研究目的,要求史学编辑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能够甄别出史学研究中的唯心史观及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归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其次,史学编辑还要具有强烈的精品意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史学编辑“德”、“才”、“学”、“识”全面发展,以实现“编辑学者化”的目标。再次,史学编辑还必须具有一支过硬的笔,以便使史学论文既有其科学性、思想性,又有广泛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2.
厦门大学的史学研究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与当时的史学发展潮流亦步亦趋,主要体现在趋向科学化的史学研究理念、主流与地域相结合的史学研究实践和注重现实的史学关怀等方面.这些研究趋向表明,厦门大学并没有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处于学术的边缘,反而由于国学院的创办而产生了学术自觉,与主流思潮颇多应和之处;同时又能因地制宜,利用厦门地处东南沿海的特殊文化资源拓展自具特点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口述史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中国口述史学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分析了中国口述史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认为中国口述史学的出路在于既要完善自己,又要善于以己之长补他者之短,从而确立自己应有的地位,并为史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史学研究机构大都是以大学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明治初年由政府創办的东京大学,在1886年改称帝国大学后第二年没立了史学科,1889年又增设了专以日本历史的研究、教育为目的的国史科。在史学科同国文科分科的同时,帝国大学創设了史学研究机构。从此以后,院系經常有所調整。根据1910年新制度的規定,除本国史学科外,从汉学科分出来的东洋史学科以及由史学科改称为西洋史学科的三个学科,就成为史学研究的专门学科了。  相似文献   

15.
史学批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八十年代以来,史学批评的研究日益为学界所重视。综观前一时期史学批评研究的现状,笔者认为对史学批评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所谓史学批评就是人们对史学实践所进行的评判;它包括史学主体(史家),又包括史学实践物化成果(专著);因而史学批评的内容就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对史家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的评判,一是对史著思想性、真实性、艺术性的评判;批评的方法主要有历史的批评、逻辑的批评和比较的批评;史学批评的功用则主要表现为推动史学实践的发展和促进史学理论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翦伯赞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一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密切结合中国历史实际,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和史学体系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最早的拓荒者和探索者之一。从三十年代初期起,翦伯赞就在参加革命活动的同时,积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抗战时期,他一面英勇地投入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一面又着重以历史科学为主要武  相似文献   

17.
白寿彝先生治学领域宽广 ,对许多学科的开创和建设做出了贡献。其中 ,民族史、通史、史学史的研究在他的学术规模中 ,具有重要的地位。早年 ,他走着一条由民族史、通史而史学史的治学道路 ,后期 ,又将这三者高度统一起来 ,融会贯通。他的史学史研究 ,有着鲜明的特点 ,有力地推动了史学史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支持,学术理论界和广大实际工作者踊跃参加的人口发展战略问题研究,方兴未艾。不仅各地报刊发表了若干理论文章,探讨全国的宏观人口发展战略的内容、指导原则、方法论以及层次等问题,而且为了制订区域发展规划,在实践上开始了大区、省和地、县及部门等中观和微观层次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这些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又进一步为全国和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订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拟就人口发展战略的几个理论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傅斯年的名字和“史料学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他的明确倡导下,中国近代史学研究领域内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史料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派别,而这一派别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对史学研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又无疑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使他成为本世纪初史学界的名流,因此,提到傅斯年,就不能不提到“史料学派”,而谈到“史料学派”,也不能不注意到傅斯年史学思想的渊源,以及他的史学思想对这一学术研究派别的兴起和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一、博斯年是“史料学派”的创建者和精神领袖“史料学派”,是本世纪中国史学研究领域内一个具有庞大声势和广泛影响的学术派别。因他们曾提倡“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所以,也有人称其为科学派。但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史学研究中的民族主义情绪,从某种程度上说催生了这一时期的专业史学期刊(Journa1).这些专业性史学期刊连带一些刊载史学文章的综合性杂志(Magazine),又表现了专业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倾向.尤其是中日关系在30年代初的恶化,更使史学期刊的这种传播活动经历了一个新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