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七三年春,辽宁喀左县北洞村南孤山西坡笔架山顶,窖藏坑内出土六件青铜器,计有:方鼎1、圆鼎2、罍1、簋1、钵形器1件。出土时器物皆立放置,上口平齐,依器高矮坑底呈斜坡状。本期封二选发其中四件,如下: 兽石蝉纹鼎:通高36.5,口径30,腹深17.6,足高14.2厘米,口呈椭三角形,腹较浅、腹下部外鼓、直耳外撇,蹄形足。腹部两层花纹、上部兽面、下饰简化蝉纹、雷纹衬地。夔纹鼎:通高36、口径27.7、腹深17.6、足高14.4厘米,直耳、圆腹、蹄状足、腹起六棱,将腹分为三面六组花纹,每组颈上部  相似文献   

2.
<正>器体通高30.5厘米,口径24.7厘米。厚唇平口折沿,下腹微鼓,圜底,柱足,立耳。上腹部六组兽面纹,下腹素面无纹饰。柱形足上部饰兽面纹。器身和足跟处的兽面纹均圆目凸出,简洁粗犷,以扉棱作鼻梁。器内壁有七字铭文"作父戍鼎木工册"。孔府旧藏。  相似文献   

3.
方鼎(商代)     
<正>1986年山东青州苏埠屯出土。通长16.80厘米、通宽13.40厘米、通高21.50厘米,重3.230千克。长方形斗状。方唇、卷沿、深腹、平底微凹,四柱足、足跟有兽面纹,两立耳。器腹中间长条形勾连雷纹区域周围有呈"凹"字形的乳钉纹带,乳钉圆钝凸出。器腹上部饰云雷纹为地的对称凤鸟纹,以中央短扉棱为界。器腹四角均有凸出的扉棱。足上有与器腹四角扉棱对应的短扉棱作为足与兽面纹的分界。兽面纹以云雷纹为地,圆目、角、鼻等明显。器内壁可见"融"字铭文。器底可见网状加强筋的痕迹。器形规整,底有烟炱痕迹。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4.
“鼎”是所有青铜器物中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器类,其器型演化多样,形制随时代推移而多变。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的两件扁足鼎形制特殊,为现存商周青铜鼎所仅见。两件扁足鼎上铸有“史”字铭文,结合前掌大墓地出土大量带有“史”铭的器物,探讨“史”族迁徙分布情况及大量出现于泗水流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文献”词义的嬗变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假孔子之口曰 :“夏礼吾能言之 ,杞不足徵也 ;殷礼吾能言之 ,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则吾能徵之矣。”吴小如先生认为 :“文”泛指各种文字记载 ;“献”之繁体字从偏旁讲为鬲属 ,鬲为鼎属 ,皆古器物名 ,多用以盛祭品。者 ,盛犬于中 ,以献祭祖先神祗 ,是会意兼形声字 (亦声 )。因疑“献” ,乃前代器物 (礼器、祭器 )的泛指 ,文献之初义正与考古学界之“文物”一词相近① 。吴先生此论甚是。盖器物作为“礼”的现象之呈现 ,体现了特定的礼义名数 ,是先哲观天察地…  相似文献   

6.
甗(西周)     
<正>1985年济阳刘台子出土。通宽32.20厘米,通高46.70厘米,口径29.5厘米,为连体甌,器物厚重。方唇,卷沿,斜直腹。鬲部分裆,鼓腹,三蹄形足。甑、鬲结合部有三个伸出的榫扣以承箅。甑腹部一周云雷纹带,纹饰较浅。鬲部每足及对应的腹部均饰浮雕兽面纹。甑部有两处明显的补铸修补痕迹。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7.
人类用器之进化,由石器时代,而銅器时代,而鉄器时代。吾国于殷、周之际,通行銅器,其种类之丰富,鑄冶之精美,有非后代所能及者。秦、汉以还,乃日即苦窳。而当时遺制,后世极少流传,偶有所获,視为至宝。其对于古器之观念,可分三类: 一、以为祥瑞者:如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26年),得鼎汾水上,因是改元(《汉书·武帝紀》应劭注)。四年六月,汾阴后土营旁得鼎,鼎大异于众鼎,文縷无款識。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議請尊宝鼎,謂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以合明应(《史記·封禅书》)。宣帝时,美阳得鼎献之。下有司議,多以为宜荐见宗庙,如元鼎时故事,以张敞上議而止(《汉书·郊祀志》)。  相似文献   

8.
该鼎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鼎斜折沿,方唇,口沿之上立双耳,耳上各卧一虎,浅圆腹,圜底,虎形扁足。扁足为扁平的变体虎形,凸圆目,张口,展体卷尾,曲背屈足,背上为勾戟状凸脊。虎身饰云雷纹,尾部饰鳞片纹。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正>西周时期器物。该鼎立耳,厚方唇,平沿。口呈长方形,器身略呈斗形,平底,柱足。壁身四面以高扉棱为界,四面纹饰相同,中心位置为素面,上下围绕两组以云雷纹为地的纹饰。上部为两蛇纹相对,中有扉棱,下部为两相对的凤鸟纹。足跟饰牛首纹及两道弦纹。通高19.7厘米,口长  相似文献   

10.
铸鼎象物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鼎的出现据说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最初用陶土烧制而成 ,不过是日常生活所用的炊器 ;后来 ,随着祭祀活动的发展和青铜时代的到来 ,而变成了祭器和区分贵族等级身份的礼器。“铸鼎象物” ,则是说用九州所贡之金铸鼎 ,并把从远方图画来的各种物象铸于鼎上。这样做的目的 ,首先是为了让民众周知何物为神 ,何物为 ,其最终的实际功效是可以让人们在出入山林川泽的时候 ,不再遇到不利于己身之物 ,夏王铸了九鼎 ,一下子便解除了古代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灾难。在上的帝或天自然会为此感到十分欣慰 ,很乐意把治理天下的权力交付给他们 ,九鼎的神奇之处并不在于它是否被用作祭器 ,而在于它上边铸有许多奇异的物。  相似文献   

11.
李学勤 《殷都学刊》2008,29(3):13-14
方[戈丮]乳各鼎属西周早期后段器,系器主为妻作器。铭文中“方”是地名,“[戈丮]”是爵或职名,“各”是人名。“[戈丮]”作为爵或职名,在晚商青铜器铭文屡见,而藏于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商代晚期玉戈刻铭等均表明讯的地位很高。殷墟出土的跽坐执戈者以及西周较晚的铭文,也反映出称[戈丮]者可能是执戈拱卫之臣。  相似文献   

12.
曶鼎王年考     
已见有历日铭文的西周铜器中,唯曶鼎王年说多纷繁,实有深究的必要。铭文分三段。首段记王命曶司卜事及作器,次段记小臣允的讼事,三段记匡偿所寇禾事。前两段分别记有历日,后一段用一“昔”字交代,明确是追忆往事。二三两段又是两个独自的讼案。作鼎者为曶,三段的文字都与他有关。关于曶鼎铭文的最新考释,可参阅李学勤同志《论曶鼎及其反映的西周制度》。(注1)曶鼎铭文载有王年、月日干支、月相,作器的年月日似不难推求,但仅前段历日“惟王元年六月,既望乙亥”与次段历日“惟王四月既生霸、辰在丁酉”,就有许多不好解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召禹鼎考释     
召禹鼎于一九四二年九月在陕西岐山县之任家村(距法门寺五里)出土。其文献价值似同子盂鼎、毛公鼎等器物。五一年徐某献給政府后,西北大学陈进宜先生曾亲摹拓本并与侯外廬先生商榷十余次而作“禹鼎考釋”(載光明日报五一年七月七日“学术”第四十期)并注明其中所引“武公”当为“卫武公”。后郭沫若先生亦从其拓本略为改正补充,并加以标点,作“禹鼎跋”(見仝上)确定此鼎与不(?)簋、噩侯鼎、敔簋等器同属于周历王之世。而此鼎銘文又与宋人薛尚功所录之“穆公鼎”銘文相同,故知为一人之器物,而薛氏釋“穆公”为“秦穆公”。張筱衡先生于一九五一年十月所撰此之,与以上諾家釋文有所出入: 一、第一行“穆公”薛氏釋为秦穆公,而此文釋为召穆公,即召虎,召公奭之后,禹之祖。二、第二行第九字、諸家均釋为“武”,而此文釋作“趋”即桓公、禹之父、穆公之子。三、噩侯即申侯,周宣王之元舅、幽王申后之祖。四、第十一行倒数第二、三字薛氏作“寿子”而此文釋为“寿父”作人名,即郑伯友,幽王亲叔,忠于王室者。五、第十二行倒数第一字薛氏作“爵”郭作“肆”而此文釋为虢,即虢武公,虢石父,褒姒之党羽。六、所纪战役系“竹書記年”所載幽王十年“王师伐申”之役。七、因确定此鼎当铸于周幽王十年(公元前七七二年)。其考釋方法,系以文字証史实,以史实証文字,并通之以古音古义,旁徵方言,自成一說,現在刊登出来,以供研究古史、地者参考討論。  相似文献   

14.
早商时期,墓葬随葬陶器数量较少,种类单一,有鬲、鼎、豆、簋、罐、钵、盆、爵、斝等。墓葬陶器组合尚未有较为固定的形式,陶器组合多为炊食器而少酒器,与殷墟晚商墓葬重酒器组合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5.
商■鼎介绍     
此鼎陕西扶風出土,解放后归陕西省博物館。通高九三·八公分,口徑六四公分,腹圍二○七公分,重一九三市斤又一○兩,除近年河南发現之司母戊鼎外,此为近数十年来出土青銅器中最大之鼎。(現陈陝西省博物館周秦陈列室。) 鼎铭文在口內,凡兩段,第一段原鑄文:(?)乍父庚鼐(?)册。第二段刻文,以書体研究似为西周晚期所刻,惜被铜繡所掩,不能貫讀。(?)字、不可識,为鑄器人,初釋妇字,(  相似文献   

16.
盖鼎(春秋)     
<正>1975年莒南大店春秋墓出土。通高35.7厘米,口径29厘米。鼎部平唇、直口、口外有一周宽凸棱以呈盖,深圆腹,圜底,三蹄形足细长、外撇。两附耳微外敞。覆盘形盖,盖面稍隆起,中央有一圆环,边缘有三个兽形钮。器身、盖饰极简化的蟠虺纹。足跟饰凸起兽面纹。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17.
“以开山功德主为己任”——徽商在经济方面对佛教的支持清代江登云等撰写的《歙风俗礼教考》载,古时的徽州人并不崇尚佛教:“徽俗不尚佛、老之教,僧人道士,惟用之以事斋醮耳。无敬信崇奉之者。所居不过施汤茗之寮,奉香火之庙。求其崇宏壮丽所谓浮屠老子之宫,绝无有焉。”但是,明万历时为什么会在徽州,发生轰轰烈烈的尊佛开发盛事?  相似文献   

18.
明代山西冶铁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素称“煤铁之乡”,采煤冶铁的历史悠久。到了明代,冶铁生产更是发展到了空前的水平。其规模之大,产量之多,技术之高,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成为中国冶铁生产发达的地区之一。本文拟就明代山西冶铁业发展之概貌、原因及其经营方式作一初步探索。山西省的冶铁业始于何时?根据山西省博物馆藏太原市义井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凿、铁斧、铁刀各一把的文物,和《左传》周敬王七年(公元前513)记载:“晋赵鞅,苟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说明晋国铸刑鼎时曾向民间征收铁料,山西冶铁业生产当应始于此。以后经战国、秦、汉  相似文献   

19.
西周蟠龙罍     
一九七三年春,在辽宁西部山区喀左北洞村孤山,先后发现了两坑窖藏的商周青铜器,这件蟠龙罍是第二号坑出土的。蟠龙罍通高44.5、口径15.3、底径16.5厘米、重8.2公斤。全器高耸,体形轻巧为平口、圆肩、高圈足。通体饰以繁缛的花纹,上腹饰以两两相对的卷体怪兽纹,突目利爪、尖齿,下腹饰兽面纹,近底及圈足饰夔纹皆以雷纹衬地。耳鼻作牛首状、耳衔圆环。覆盆式盖,盖饰立体昂首蟠龙,前足蹲踞盖面,周沿以长尾夔纹盘绕。造型端庄,雕铸精细,是一件罕见  相似文献   

20.
(一) 《舀鼎》銘文是研究周代社会历史的一項重要資料。据阮元《积古斋鐘鼎彝器穎欵識》所說,該鼎乃毕沅得之于西安(4.40)。因此,当是清代中叶出土于陝西。原器早已亡失。据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乃是“燬于兵火”(2.24)。它的形制我們現在只能从《积古斋鐘鼎彝器欵識》的描述中窺見其大略:“高二尺,圍四尺,深九寸,欵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