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雪桥 《妇女生活》2020,(4):24-26
“待业”6年,她曾在家“自编自演”萨日娜出生于1968年,父母都是内蒙古话剧团的演员。受父母影响,她从小热爱表演,高中毕业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上大学期间,萨曰娜与来自山东青岛的旁听生潘军是同学。潘军比萨日娜大两岁,11岁就曾参演影片《大刀记》。他外形俊朗,性格温和,是萨日娜欣赏的那种类型。有些同学瞧不起旁听生,但萨曰娜很尊重潘军,经常请他一起排演小品、参加活动。接触中,两人相爱了。  相似文献   

2.
【正】很小的时候,常常羡慕瑞,是邻居家的女孩,父母彼此都是同事。我们兄妹三个的家,俨然成了瑞的乐园。无论是周末还是放学之后,她都赖在我们家里。父母好客,很多时间索性让她在家里吃饭,她也不客气,坐下来吃我们家里并不丰盛的饭菜,有时甚至和弟弟争抢青菜里的一小片蘑菇。她的父母过意不去,但每次下班来接她,她都是一副极不情愿的样...  相似文献   

3.
一航 《妇女生活》2020,(1):26-28
男友意外坠楼瘫痪,父母强烈反对她继续与男友交往,但她痴心不改。婚后,为了撑起贫困家庭,她先是带丈夫外出打工,后返回家乡养羊创业;为帮助丈夫树立生活信心,她鼓励丈夫学习电商在网上卖羊。如今,她在“线下”养羊,他在“线上”卖羊,夫妻俩诙力同心,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相似文献   

4.
四十之惑     
在她30多岁时,她的一个专栏作家朋友说过:“女人,每一个女人活到40多岁无论幸福与否都应该重新回顾一遍自己的人生,看看是不是决定继续这么过下去;抑或是重新选择一种新的生活状态。”她把这句话有意无意地重复了若干遍,然后有意识地记在心里。这时候他的出现让她开始臆想很多,不过,她能确定的是她对他不是喜欢不是热爱,而是情不自禁地去嗅那股扑鼻而来的新鲜。那是一种隔岸的张望,也是一种对青春的惦念。  相似文献   

5.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和妻子感情很好,最看重她身上哪些优点?易建联(以下简称易):我妻子传统、顾家、性格开朗、行事低调,这些都是我喜欢的。她身上最大的优点是孝顺,对我父母特别好。像父亲节、母亲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老人比较看重的节日,她都会送上礼物,根本不用我提醒。每次我们带着孩子去看望父母,她都是最忙碌的人。在我看来,她身上的优点很多。  相似文献   

6.
真情告白     
我出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个靠近沙漠、偏僻落后的农场.上高二那年,一场飞来横祸使我的家庭陷入贫困,我也险些失学.是连队党支部和学校老师的关心,使我得以完成高中学业并考取了全国重点大学.父母又喜又愁,喜的是我成了连队第一个大学生,乡亲们都夸我是“沙窝窝里飞出的金凤凰”,愁的是没钱供我读书.连队党支部号召大家捐款捐物,很快...  相似文献   

7.
【正】17岁的女孩将出国,家中四位至亲浩浩荡荡送她到浦东机场,天空阴沉,细雨霏霏,行李六大包,做长辈的都舍不得让那孩子拎到托运柜台,但所有的人都明白,只要到了加州转机,这六件沉重的行李,将由这势单力薄的女孩子一个人连拉带拽,抢运去另一个托运柜台,随她转机去纽约。等在候机大厅的这两个小时,对孩子的父母来说,可能是一生中最...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竹林     
清明前夕,我用一个周末,带领家人回到了老家——资中。站在父母合葬的墓前,望着周围枝青叶绿的竹林,思绪万千,感慨万千。 我的母亲不识字,想来她对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句和“养得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这样的联句未必是知道的.但她老人家酷爱栽竹。我家屋前房后均有大片竹  相似文献   

9.
【正】她8岁时,父母开始闹离婚。她不懂什么是离婚,只记得母亲反复地问她想跟着谁生活。她说,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北风呼啸的冬日,姥姥牵着她的手说,你爸爸不要你们了。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她的眼泪扑簌扑簌滚落下来。小小的心如掉进了冰窖一样,  相似文献   

10.
到底谁孝顺     
小姨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厉害能干,小女儿柔顺乖巧。大家都羡慕她福气好,有两个知冷知热的好女儿,抵得过家财万贯;有两件贴身贴心的“小棉袄”,比什么都暖和。小姨却撇撇嘴说:“老大不好,不孝顺,管三管四,指手画脚,饭不让我多吃,还天天赶我下楼走步,就我这老胳膊老腿还能走动路吗?都快八十岁的人了,这不是要我命吗?最重要的是她还偏心,只要我跟老头子一吵架,她准是批评我、教育我,骂我身在福中不知福。”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任丘市统计委员会主任、高级统计师、54岁的李国琪的经历平平常常.他14岁参加工作,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在任丘县粮食局当会计,不久,从省粮食厅粮食会计训练班结业后,就到县政府统计科报到.那是1955年,李国琪18岁.李国琪很要强,无论干什么都不满足于仅仅“会干”就行了.为了熟悉统计业务,他着了魔似地扎在办公室里,打算盘,制报表,搞分析,有空儿便抱着那一摞摞的基础理论书“啃”个没完.很快,他成了业务尖子,从年报、定期报表到农业进度,都拿下来了,报表都是当天汇总、当天刻印、当天送到领导办公桌上.他忙得团团转,就是一个心思要干好工作.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对读书问题具有深刻的认识。他指出:“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理论也才有学好的希望。没有这个基础,就是说不识字,不能看,不能写,其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限于直接见闻的范围,这样的人,虽然也能做某些工作,但要做得好是不可能的;虽然也能学到某些革命道理,但要学得好也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青少年,处在“修学储能”的阶段,更应当认真读书学习,掌握真才实学。否则,“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因此,毛泽东十分重视对子女的读书教育。  相似文献   

13.
迟来的爱     
统计站的小王,恋爱啦!这一消息,在乡驻地及政府大院纷纷扬扬地传了起来……。原来乡统计站的王来喜,是1999年毕业的本科大学生,今年已经32岁“高龄”了,同他一起分到乡财政所、税务所、党政办的小马、小李、小郭都早已恋爱结婚,做了父母,过上了幸福生活。但王来喜因在“无职无权”,而又“到处求人”的“清水衙门”统计站工作,多年来,对象介绍了一大堆,但都被女孩子们拒绝了。这几年来,特别是今年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越来越重视,统计的社会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各级达标和部门考核所需的统计资料,都必须经过统计部门审…  相似文献   

14.
她已不再年轻,四十七、八岁了。但在她莞尔一笑的瞬间,依然闪现出一种青春的活力。“二年前,组织上安排我负责整个新区工业普查的技术工作……”她平静地说着,语调中透出几分深情的回忆。毛韵不是一位有职有位的“官”,然她拥有名符其实“技术主管”的头衔。也许是历史的使然,二年前的某一天,她突然被推上了浦东新区工业普查办的一个特殊岗位,有些事是她所始料不及的,这工作舍其别无他人,而她的工作范围从此便和工普办的“官”们一样覆盖着整个浦东大地: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您好!我父母今年都刚满70岁,身体还算可以,但最近心情一直低落,尤其是妹妹成家远嫁以后。我因为工作和父母在相邻的两个城市生活,之前父母曾帮我带过三年的孩子,随着孩子长大,两老人觉得自己完成了任务,便要回家安.度晚年,但近两年随着身体状况的下降,父母开始感觉孤寂落寞。尽管每逢周末我都带妻子和孩子赶过去陪伴父母,一起吃顿饭,但看得出,每逢我们走的时候,父母都很失落,有时候母亲还会忍不住抹眼泪。为此我和妹妹都觉得对不起父母,父母有时也对我们有怨言...可我们无时不在惦记着父母,希望他们能开心些,快乐些,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16.
维维 《妇女生活》2020,(1):17-19
为支持女儿练球,母亲从技术岗位申请到后勤部门工作丁霞1990年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母亲王立新是棉纺厂的技术人员,父亲丁金双在石家庄车辆厂上班。丁霞上小学时,体育老师经常教他们打排球。11岁那年,丁霞的身高达到了1.67米。体育老师见她个子高,身体协调性好,便推荐她到石家庄业余体校练排球。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农村中由于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的未成年的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大,成为一支数量不小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生活学习现状如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对河南鲁山、叶县4个乡镇4所学校500名学生的调查,目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留守儿童”的现状(一)“留守儿童”队伍庞大。本次调查的500名小学生中,有165名学生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也就是说有33%的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目前全国约有1000万左右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种种迹象表明,“留守儿…  相似文献   

18.
196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的杨照,目前是《新新闻》周报总主笔、博理基金会副执行长,News98电台“一点照新闻”、BRAVOFM91.3电台“阅读音乐”节目主持人,并兼任多家大学讲师。但这些身份,对他而言都不重要。唯有“读书人”,是他乐意的身份“标签”。  相似文献   

19.
【正】亲情成为最远的水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在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阿姨最后说:"贺贺,阿姨也不希望你有什么遗憾。"高中毕业后,我就出国留学了。同为大学老师的父母毫不犹豫地为我选择了这条路,他们认为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正】小时候,因为家穷,我直到7岁才进入一年级学习,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问,成绩在班上多次排名倒数第二。父母最担心我会留级,不止一次说如果我没及格,就和他们一起种田去。我是最怕父母说这句话的,为了长大后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