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占国  李明华 《学术交流》2007,(10):171-173
普契尼的歌剧美学观是在"真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他用现实生活的"小人物"代替争取自由的英勇斗士,力求真切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尖锐的感情冲突。在《波希米亚人》中,普契尼通过一个极其平常的爱情悲剧故事,来展现普通小人物平凡生活中的温情诗意。该剧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富有诗意的音乐成功地塑造了鲁道夫形象,运用剧情的悲喜交融和音乐主题的反复使用来烘托戏剧气氛,不仅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悲剧性,还让我们品味到了鲁道夫艺术形象悲情与凄美的审美感受;而通过鲁道夫形象塑造孕育出的人性与哲理的思考,更让我们迷醉、留恋和沉思。  相似文献   

2.
随着20世纪艺术实践及其相关社会文化语境的转变,美学和艺术理论史中那些曾经被作为经典范畴的美学概念和作为经典理论原则的主题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艺术和美学的后现代转向中,这些范畴和主题更是显示了它们与传统的范畴和主题之间的巨大差异,诸如艺术、艺术的本质、审美经验的形式以及审美真理的理解方式等等美学问题都似乎难以在传统的概念和主题框架中作出理解.  相似文献   

3.
一 优秀话剧《丹心谱》成功地塑造了方凌轩等知识分子的英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卫生战线的知识分子为了贯彻毛主席的卫生路线,与“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干扰破坏所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歌颂了他们对敬爱的周总理的耿耿丹心,表现了他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极其有力地批判  相似文献   

4.
生命意义的美学读解──评《人生美学导论》孙云面对着日益物欲化的人生,浪漫主义美学家荷尔德林提出了“人,诗意地栖居于世界”的口号,这一美学主张经过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广为流传,打动了许许多多置身于物欲挤压下的现代人的心灵。《人生美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  相似文献   

5.
宋运娜 《社科纵横》2007,22(8):125-126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的《金瓶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形象,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潘金莲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作品以艺术的手法表现了潘金莲身上所具有的淫荡、妒忌、狠毒、残忍和薄情。本文作者就潘金莲所具有的这些特征以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做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粥教授的《简明美学教程》(下称《教程》)已于1994年5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众所周知,编写美学教材首先遇到的是体系问题。由于美学是一门哲学学科,因此它一产生就带有鲜明的体系性。西方美学的发展就常常是通过体系的更迭实现的。而目前在我国美学界由于对美的本质认识的分歧,形成了几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尽管每个体系各有长处,但又都有决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依据其中的某一体系编写教科书,势必缺少科学性。因此,这成了美学教材编写者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而《教程》以传授基本知识为目的,提出建立“暂拟”体系的新构…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颗缀在人类特效皇冠上的特大号明珠。遗憾的是在今天年轻一代诗歌爱好者中,熟悉艾略特·庞德的要比熟悉李白、杜甫的多得多。这种现象实在极不正常。殊不知西方意象派的开创者庞德,他那番引以自豪的事业,竟得益于我们唐诗中的意象抒情技巧。  相似文献   

8.
鲁迅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过这样的意见,认为不要人为地表现性格的单一性,要按照生活本来的复杂面貌表现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来,作家在塑造他的人物时也不要把“好人写得完全的好,坏人写得完全的坏”。这里实际说的是人物性格的真实性问题。要做到这点,大概就要象歌德说的那样,“艺术家应是自然的奴隶与自然的主宰两者的统一”。这些有关艺术真实规律的意见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应该说是仍有指导和借鉴作用的。如果谁违反了艺术真实规律,那么在他的创作面前将是荆棘满地,作家往往是捉襟见肘,他笔下的形象也不可能生辉,不可能感人。  相似文献   

9.
施昌东同志的《“美”的探索》一书(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年版)比较系统地对美学的各种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这无疑是很可贵的,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是,《“美”的探索》(以下简称《探索》)中有些观点和研究方法却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仅就该书对李泽厚美学观点的批评发表一些不同的看法。《探索》批评李泽厚的美学观点主要有三处:第一,批评他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第二,批评他主张“美感以直觉为特征”;第三,批评他在“移情”理论上的自我矛盾。下面我们逐条进行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0.
从19世纪中期以后至20世纪初期,由于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等原因,导致了形而上学的美学体系为经验主义的研究所取代的趋势。康德、黑格尔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的严整性不见了。各种“自下而上”的美学方法纷沓至来。出现了诸多的美学分支与美学流派,没有人再过问美学的整体性。于是,继古典美学的系统化之后,当代美学又需要新的系统化。美学需要新的系统化的第二层意义是就美学体系自身的系统性而言,也就是在摆脱旧的方法论(如线性因果决定论,分析综合法、静态分析法等)之后,在进行多学科、多层次、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在《水浒》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对这部书的主题、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倾向,存在一些不同认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主题及作者的创作意图都是通过人物形象体现的。因此,我们解决《水浒》研究中的一些认识上的分歧,重要的一点是要着力具体地分析最能体现这部书的主题思想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 《毛泽东思想发展史》是国家“七·五”社科规划的资助项目,由金春明、陈登才两位教授担任主编,周文琪教授和宫力副研究员任副主编,16名专家学者集体写成。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一直写到中共十四大为止,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毛泽东思想创立和发展的历程,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论著。书中以大量第一手材料,鲜明的理论观点,令人信服地阐述了这一主题:毛泽东思想是  相似文献   

13.
从周进形象的塑造看《儒林外史》对商儒的艺术描写陈雄飞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尽管很早就有了商业活动,但在人们的思想上,并不十分看重商业,倒比较注重农业。所谓“一耕工读”就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因此,在文学作品中的商人形象也大多作为反面人物来着墨。...  相似文献   

14.
水彩琴 《社科纵横》2008,23(5):171-173
通过对艾丽斯·沃克长篇小说<梅丽迪安>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解读,探讨了作者对传统人物的反传统塑造带给小说的陌生化效果,为作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15.
郝二涛 《阅江学刊》2014,(2):148-150
美学研究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可靠的支点,就很容易流于浮泛,成为别人思想的试验场,也很容易陷入浩如烟海的美学研究资料之中不可自拔,迷失研究的方向而不能有所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冉耀斌 《社科纵横》2003,18(1):60-61
自从《三国志通俗演义》流传以来 ,人们对魏延的形象一直持否定态度 ,但是历史上的魏延并不是一个不忠不义的人 ,而是一位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的大将 ,曾为蜀国立过汗马功劳。作者在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有意抬高诸葛亮 ,贬低魏延 ,可罗贯中又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在创作时力求人物形象符合历史和艺术真实 ,所以在塑造魏延形象时 ,内心也矛盾重重 ,塑造的魏延形象也并不统一、完整 ,以致在写诸葛亮时也左右为难 ,欲益反损。本文就魏延形象的塑造来考察作者的思想矛盾 ,给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以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高老庄》的几个主要意象 ,认为贾平凹作为虚象求真 ,求的是“天人合一”的正、反、合的宇宙规律及人类未来的发展大趋势。  相似文献   

18.
李建平 《创新》2012,6(6):124
<正>大学毕业后定居南宁,在这个绿满四季的城市里度过了30个春秋,上百个节日。如今,朋友赠我一本《岁时节令———南宁民间传统节庆展示》(以下简称《岁时节令》),该书收录在《南宁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中,翻卷细读,生活的温馨随着喜庆的图片和唯美的文字点点滴滴沁入心间,耐人品咂不已。  相似文献   

19.
汝信、王德胜主编的《美学的历史——— 2 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版 ) ,是一本由我国老中青三代几乎所有权威美学家集体撰著而成的美学学术史。它不仅第一次全面论及了 2 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中的所有重大问题 ,对中国美学百年学术演进历史作了历史性的纵览 ,且力图通过对理论现象的具体陈述 ,发掘隐藏在历史进程背后的学术价值建构 ,据此锻造中国美学发展的未来。作为从历史进程总体上深入探究中国美学百年学术面貌、学术价值构造特性与发展规律的历史研究著作 ,《美学的历史》一书特别强调对美学历史本身“思想…  相似文献   

20.
兰州大学《宣传教育美学概论》编写组编著,胡士垲、李萱增、刘淑华等主编。一九八八年八月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八章约二十万字。该书第一次尝试性的将宣传教育学与美学结合起,将美学的基本原则运用到宣传中去,从理论上加以总结论述。提出宣传教育美学是宣传教育学与美学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其内容应当包括“宣传教育工作中的美学理论;宣传教育工作应当遵循的美学原则,宣传教育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