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2.
漂泊作为一种生存状况和精神现象是东西方所共有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西作家迥异的漂泊心态。中国作家惧怕厌倦漂泊,而西方作家则喜欢追求漂泊;从漂泊动机上说,中国作家是被动无奈,西方作家则是主动选择。这些不同在文学的主题、取材、意象、人物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3.
流浪的人生漂泊的文学─—论蒋光慈的漂泊审美特质杜修志漂泊:从人生到文学“四五年来我做客飘零/什么年呀,节呀,纵不被我忘却/我也没有心思过问/我已成为一天涯的飘零者/我已习惯于流浪的生活/流浪罢/我或者将流浪以终生!”①蒋光慈1924年的这首诗不幸言中...  相似文献   

4.
初识有着中国“漂泊文学第一人”之称的曾哲,是在“曾哲新作《转场,帕米尔高原的消息》研讨会”上。曾哲主动与我这个陌生的形单影只的“小孩”打了招呼,正伺机而动的我立马发出采访约请。意外之下,曾哲还是亲切而友善地应承下来。  相似文献   

5.
等待与漂泊是文学传统中以救赎为中心的古老母题,在《圣经》中,救赎最终表现 为重返乐园。《等待戈多》围绕着这两种行为展开,但人物行为的隐喻性却突破了舞台时空 的限制,舞台上的时间连接着过去未来,空间隐约指向天堂地狱,等待和漂泊无休无止,人 们却离最初的乐园越来越远,看不到救赎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漂泊感是杜甫诗中尤其是后期诗中的一条情感主线。这种漂泊感常常伴随着孤独感,它首先是一种悲剧意识,表现为政治失意的孤寂,生活窘困的悲凉及故乡难归的失落;其次是一种栖身世外,回归自然的境界。在杜诗中,这种漂泊感有时是通过一些明确与漂泊相关的词来表达的;有时则隐藏在一些具体的意象之中。  相似文献   

7.
漂泊是田汉早期剧作主题之一.田汉把生存体验、理性认知、存在关怀和超验领域的漂泊意识在<南归>中进行了巧妙表现.它不但表现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而且揭示现代社会的一个永恒的生存主题:漂泊.  相似文献   

8.
严谨的创作态度,卓异的文学才华,深沉的浪子情怀,成就了古龙独特的现代神秘的浪漫主义艺术世界。漂泊主题的抒写,乃是古龙艺术世界最为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9.
漂泊流浪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中国新文学中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特别是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得比较鲜明的小说,几乎都写到了知识分子的漂泊流浪,展现了他们生活的困顿和灵魂的不安定。他们总有欲求,是最不安分的,同时又总感到失落,在行动上总是漂泊的,在精神上总是流浪的,在心理上总是具有无根的感觉。于是灵魂到处流浪,精神无所寄托。这也正是知识分子独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心理。一部知识分子的形象史,就是知识分子漂泊流浪和寻找精神家园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文坛,王安忆素以主题多元著称。但对于"漂泊"主题的书写却一直贯穿她的整个创作历程。一方面,她在对众生漂泊经历的书写中,追问着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在对现代人心灵漂泊困境的关注中表达着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漂泊虽然是人类永恒的命运,但漂泊者们却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实现精神上的超越,这也是王安忆小说漂泊主题的审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作为菲利普斯所有作品中最知名的一部,《渡河》不仅仅让他两次入选布莱克纪念奖,还对流散问题的探讨最为深刻,几乎囊括了菲利普斯所有流散思想的核心内容,分别是错位主题、混杂本质和超越期盼。错位是卡里尔·菲利普斯生存常态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的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从第一部小说《最后的通道》开始,菲利普斯就不断的关注流散视阈中的“错位”。而在“错位”主题的基础上,菲利普斯流散思想的本质是提倡一种独特的混杂流散观念,不计种族、民族和性别的差异,将处于流散中的所有群族考虑在内,这是一种开放的、流动的反本质主义的流散思想。而菲利普斯呼吁的是一种能够超越种族、民族和性别差异的流散观念。  相似文献   

12.
诉说离乱与建构主体——论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的崛起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华文文坛的重要现象.马来西来华人新生代在创作中甚为繁复地诉说着离乱的过往与身世的漂泊,这不但反映了他们成长期所经受的国族认同危机,而且透露出他们试图通过离乱历史的叙事而建构其马来西亚"国境内少数民族形象"的族群意识.但这种建构虽然以寻求认同为旨归,却天然地和当局打造马来西亚国族共同体的意识形态相冲突,而这冲突的双方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似乎又共同面临本真性幻觉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以农耕文明著称的中华民族历来勤劳务实,注重家族人伦、以家为本,家族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中国历代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老舍作为文学大师深受家族文化的熏陶,传统的家族文化因素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家族文化促成了他独特个性气质的形成,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增强了他文学作品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经典是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回顾新中国英美文学经典教学和研究60年的历程,我们发现我们走过了一条从赏析到阐释的曲折之路。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的赏析以英语习得为主要目标,那么之后的多元阐释则离开语言实践,更多地关注文学与文化研究本身。两种倾向孰轻孰重,见仁见智,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使作品回归文学本身,又不至于过度阐释。  相似文献   

15.
传播方式与文学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传播方式经历了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和网络传播三个阶段,每一种传播方式都规定了特定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在口头传播阶段,作品通过口耳相传,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了面对面的接触关系,文学活动具有密切的人际交流性质,作品简单质朴,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变体。书面传播阶段,创作和接受都成为个体行为,作者有可能对作品进行精雕细琢,极大发挥了语言的潜能,形成个人的写作风格,文本在流传过程中虽然具有了较大稳定性,但读者的接受却体现出很大创造性。网络传播阶段,文学借助于网络广泛传播,扩大了文学的影响面,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接受都突破了传统文学体制的限制,体现出自由性和随意性,创造了特有网络文学文体——超文本。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该著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禾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文本、文献的研究,历史地位的评价,当代价值,异化理论,人的本质探讨,;往理论等具体内容和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修辞批评之中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修辞学都发端于对口语交际的研究,但中国修辞学对文学的关注要比西方修辞学早得多。在对文学的修辞批评方面,西方多强调"说服",而中国更注重"表现";西方重在接受,而中国重在表达;西方侧重作品,而中国还兼及作者;西方突出程序,而中国还考虑过程。在方法上,西方长于论理,中国长于感悟。然而,中国的修辞批评失之零散与玄虚,而西方的修辞批评失之宽泛与偏激。因此,未来文学的修辞批评,必须对中西修辞学及修辞批评理论进行合理取舍,建立全新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既可在国内外传播学界开拓出文学传播学这一独特学术领域,又为建设文学传播学学科奠定了基础。立足传播学立场,运用传播学基本原理,并从文化传播的视角考察,可以见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主要有聚徒讲学、周游列国、谏诤与酬唱、行吟与吟游、游仙与隐逸、题壁与刻石、传抄与印刷等,而与之相关的传播思想则有:“大言不言”、“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再次立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以幻为真、声律传文等。此外,作家人品与政治地位、作品形象与故事情节、语言与修辞则作为古代文学传播的辅助性要素而存在。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梳理2009至2019年国内CNKI核心期刊和国内硕博论文库的相关文献,论述中国形象研究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语料库批评翻译学的新视角。研究发现,中国形象研究大多集中在传播学、文学、译介学等学科领域,语料多来自国外媒体报道、外国文学和翻译作品等,中国形象研究局限在“他形象”研究,缺乏对中国形象的“自形象”研究,鲜见以国内政治文献的外译作为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缺乏一定的客观定量研究。语料库批评翻译学为中国形象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依托对国内政治文献的翻译,不仅为中国形象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范式,而且对实现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形象宣传也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韩国对于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视角,在1992年韩中两国建交之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通过诗歌认识当时的政治指向并判断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主要还是韩中学者共同交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视角。韩方学者在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视角上存在着根本差异,或将作品本身同现实割裂开来,视作独立的个体,或试图实证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或全盘收容西方在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时的方法论。而这些研究视角又都受到资料匮乏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