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文心雕龙·原道》篇,讲的是文与道的关系,刘勰认为文源于道a’对于这一点,向无异辞。但是,对于刘勰所讲的“道”的涵义,对于刘勰提出的文源于道的思想实质,历来的研究者,却众说纷纭,各执己见。概括起来,有两种意见。最早对刘勰的“道”提出深刻见解的是清人纪昀。他在《原道》篇的眉批上说:“自汉以来,论文  相似文献   

2.
《梁书》和《南史》的刘勰传都记载了刘勰与萧统有着重要的关系。刘勰进入仕途后,兼任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刘勰能任此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僧的关系。而萧统对刘勰的“深爱接之”,既由于萧统的“好文学”,又因为刘勰著有“深得文理”的《文心雕龙》。萧统的去世,又促使了刘勰晚年出家。最后,刘勰著述的《文心雕龙》对萧统编选《文选》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追溯了齐梁以前乐府诗的发展流变,虽然讲的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体——乐府,其中可见“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用以及刘勰的音乐美学思想.上古时期音乐具有娱神的功能,周代音乐具有极强的政治和教化作用,齐梁时期注重“乐”的娱乐和享乐的功能.刘勰推崇典雅中和的周代雅乐,批判齐梁时期的俗乐新声,批判了齐梁时期将“乐”作为娱乐和享乐的工具.他强调“乐”要具有社会担当功能,要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礼制服务.刘勰的音乐美学功能观为“乐”注入伦理学和社会学内涵,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是有一定贡献的.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为何没有评拔陶渊明1,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儒、道两家对“隐”的两种不同态度造成的思想分歧及文艺观上的矛盾冲突所致。一《文心雕龙》主要是用正宗的儒家思想作为指导的。《原道》、《征圣》及《宗经》放在书首,道、圣、经三位一体,以经为基础,所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原道》)。刘勰以周公、孔子为尊崇偶像,以“五经”为创作规范,认为文坛“讹滥”文风,必由“宗经”正之。那么他于儒家对“隐”的看法也应是熟悉和遵循的。《文心雕龙》讨论了文学史上迄刘勰为止的主要作者,有15…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作为兼具“史、论、评”的文学著述,历来被人忽视的是其所具有的文学史性质。笔者认为:《文心雕龙》不仅建构了中国传统文学史学体系,刘勰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史家,还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撰述方法。如何占有和整理从远古到齐梁的文学发展成果,才能更好的反映前代文学史的情况,就此文学史撰述的方法问题,刘勰提出了两个基本点:一为“博”,二为“史”,从而成就了《文心雕龙》这部中国古代文学史撰述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6.
<正> 一《正纬》是《文心雕龙》第四篇,刘勰把它列在《原道》《征圣》《宗经》之后。《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可见刘勰在写作《文心雕龙》一书时,是把《正纬》作为“文之枢纽”的  相似文献   

7.
论《文心雕龙》对古代写作理论建设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史哲不分是古代中国学术的生态环境,史学、文学、经学交错是古代中国写作学研究的现实,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篇》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以有韵、无韵为区别文学和非文学的标志,正反映了刘勰所在的时代对文学与非文学的认识水平。刘勰所面对的写作实践既有文学的,也有实用性的,更有文学与非文学交融的“边缘文体”,所以,他的《文心雕龙》的理论描述,既是面对文学活动的,更应是面对包括文学写作在内的所有文章写作现象而作出的理论思考。但自从上世纪初“龙学”兴起至今,约一个世纪的日子里,文心学者多偏重…  相似文献   

8.
《梁书》和《南史》的《刘勰传》都记载了刘勰及其《文心雕龙》与沈约有着重要的关系。刘勰完成《文心雕龙》之后,干之于沈约。沈约“大重之”,谓其“深得文理”。对于《刘勰传》中的这些记载,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刘勰为何“欲取定于沈约”、为何“无由自达”及沈约为何“大重之”等问题作了考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论通常以一种感悟式、形象化的方式表达文学理论问题,从而给人留下了缺乏或缺少体系性的印象。而刘勰和叶燮却要“立家”“成一家之言”,建构宏大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和《原诗》也都“体大而思精”。但《文心雕龙》和《原诗》都生长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中国古代诗意化、抒情化、形象化的文化特征也影响着刘勰和叶燮。尽管《文心雕龙》和《原诗》建构起了完整的理论框架,但同时采用了骈体化、诗意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了体系性追求与诗性化品格的二重性。这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体系性,一种具有诗意性或者说用诗性语言表达的体系性,是不同于西方观念的体系性。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中自云作效仿刘向“诗与歌别”,而考究其分类依据与文本内容,刘勰与刘向又有所不同。纪昀认为刘勰做此篇的目的是“务塞淫滥”,强调了刘勰对于乐府审美的“雅正”要求。笔者认为,刘勰作《乐府》之根本在于“文心”而非“乐心”,他将乐与文做出区分,令诗得以从政教功能中抽离出来从而实现自觉,而乐府则能够继续承载礼教的功用。  相似文献   

11.
<正> 关于《文心雕龙》一书写作的基本原则,在《序志》篇里刘勰有概括的说明:“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刘勰把《辨骚》篇与代表了他基本哲学观点和文学观点的《原道》、《征圣》、《宗经》等篇章同列入“文之枢纽”,而不是把它放入后而的文体论中,足见他对这一篇的重视。刘勰为什么对这一篇特别重视呢?因为在《辨骚》篇中,他通过对屈原及其作品以及整个《楚辞》的评价,表露了他的一个文学的基本观点——就是对《楚辞》的浪漫主义的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2.
《辨骚》篇是《文心雕龙》一书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在《文心》一书中所占的地位,即归属问题——归属于“文之枢纽”的总论还是归属于文体论——本来是很清楚的,刘勰曾在《序志》篇明确指出: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可是至今在评论界尚未有一致的意见。近年来,又提出了《辨骚》何以辨、辨什么的问题。本文主要试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文心雕龙》一书作为我国古代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理论专著,它建立了自己极其完备的理论体系,可谓体大思精之作。全书五十篇自成四个单元,各有其中心,而又丝丝入扣。《原道》至《辨骚》为“文之枢纽”,是全书的纲领;《明诗》至《书记》“乃论文叙笔”,是文体论;《神思》至《程器》“剖情析采”,是创作论和批评论,《序志》是全书的总结。《辨骚》一篇在全书处于“文之枢纽”的关键地位,与《原道》、《征圣》、《宗经》、《正纬》四篇相并列,构成全书的纲领,可见刘勰对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诗歌创作看得是何等的重要。《辨骚》篇也的的确确洋溢着刘勰对屈原,对以《离骚》为标志的骚体诗歌的无限赞美和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一) 关于《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思想体系,在学术界曾引起热烈的争论。范文澜同志在《中国通史简编》里说他“完全站在儒学古文学派的立场上”,而这一学派的特点是“哲学上倾向于唯物主义,不同于玄学和佛学。”茅盾同志则指出他的“二元论倾向。”最近《文学遗产》上发表了  相似文献   

14.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首在阐明“自然之道”为人文本源,是文化本体;其次,他论文叙质,主张“文不灭质、质文相待、文质代变”;第三,他割情析采,倡导为情造文,批判为文造情;第四,他强调为人为文应存“真宰”。  相似文献   

15.
<正> 形象思维是文艺创作的客观规律之一。尽管形象思维这一用语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才正式确立,传入中国就更晚一些,但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著作中早已谈到过这一类问题了。其中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许多精当的论述。在刘勰生活的时代,“文”的概念外延相当广阔。虽然刘勰不可能有今人的文学观念,但他还是提出了有两种颇不相同的“文”:一种是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  相似文献   

16.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多处提及古代民间歌谣,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刘勰对民间歌谣的功能、本质、文体形式、艺术特征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说明他对民间文学的重要性、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等问题也有所思考。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刘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5,(8):76-80
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很久远,有关叙事的思想也很丰富。作为中国古代文论里程碑式的著作,《文心雕龙》在叙事学方面也有一定建树。刘勰认为,叙事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文心雕龙》所谈的30多种文体中,大多有叙事功能,其中史传文学最具叙事性。刘勰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要求叙事真实有据,讲究结构顺序,但对虚构性叙事重视不足。此外,《文心雕龙》本身也有丰富的叙事言说。《文心雕龙》的叙事思想代表了中国叙事学的早期形态。  相似文献   

18.
周振甫先生在其《文心雕龙注释·前言》中说:“刘勰《文心雕龙》的所以立论绵密,这同他运用佛学的因明是分不开的。”王元化先生在其《文心雕龙创作论·后记》中也说:“六朝前,我国的理论著作,只有散篇,没有一部系统完整的专著。直到刘勰的《文心雕龙》问世,才出现了第一部有着完整周密体系的理论著作。……这一情况,倘撇开佛家的因明学对刘勰所产生的一定影响,那就很难加以解释。”这些话极为精当。但《文心雕龙》究竟怎样受了因明学的影响,却都没有详细的论述。而且至今也没有见到其他关于对这个问题探索的文章。笔者不避浅陋,愿为周、王二家所论加一小注,以就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19.
《文史哲》2014,(1)
在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牟世金是主要的核心人物和真正的功臣。他能够在学会的成立和发展中起这么大的作用,又是和他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的成就紧密相关的。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牟世金是研究《文心雕龙》的学者中非常杰出的一位,他的成就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三部主要著作中:《文心雕龙译注》、《刘勰年谱汇考》、《文心雕龙研究》。他对刘勰生平家世的研究、《文心雕龙》文本的研究、《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研究,都有相当突出的成就和贡献。他不愧是"龙学"发展的一位卓越的功臣,在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我们不应当忘记牟世金的功绩,让我们永远怀念他!  相似文献   

20.
从汉魏六朝的具体赋作出发,结合《文心雕龙》的相关篇章,探析《文心雕龙·诠赋》中关于“写物”与“体物”的创作理论。这是刘勰在充分研究汉魏至宋齐赋体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前人理论的精华,加以发挥创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