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中德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和深入,如何准确、恰当地把包含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特色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成德语、使其在遵循译语语言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原语的特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翻译研究领域,也是向德语国家传播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介绍中国特色词汇德语翻译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国特色词汇德语翻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剖析德语在吸收外来词方面的特点、结合实例分析中国特色词汇德译所采用的音译、音释并举、直译、译释并举、意译、移译、新造词等七大策略并区分其与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策略的差异,对于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以及促进中德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中的对等与不对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有重叠.也有迥异。因此。如何实现文化词翻译中的对等是译者面临的一个难题。文章从文化、文化词汇的定义和中外学者对文化词汇的分类及所持的观点入手。对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宗教、饮食、谚语和典故等方面的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作一探讨,并尝试着提出几种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仿译词可以按照汉语新词的透明度、英语原词语素间的语法结构、英语原词在构词法中的不同性质、汉语仿译词的音节数进行多角度的分类。仿译词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有增加新词新义;英文单词一词多义。在仿译过程中用汉语对应词的中心义项翻译英语对应词的边缘义项,造成汉语对应词词义增加;英文单词增加新义,造成汉语对应词增加新义;受仿译影响汉语产生新义语素,有的已经发展为类词缀。仿译词的大量出现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新颖、透明和共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汉语文化负载词负载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其英译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输和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全球化语境下,英语世界化和全球文化"美国化"趋势明显,英语文化负载词在汉语语境中的传输远多于汉语文化负载词在英语语境的传输,中西文化交流极不平衡。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按照生态翻译学观点,改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生态环境和优化其翻译策略可促进汉语文化负载词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在英语语境的传输,并维护汉语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在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民族身份和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从泰勒(C.H.Brewitt-Taylor)《三国演义》英译本第一回可以看出,泰勒对文化负载词、专有词汇、度量词的翻译以直译为主,同时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增译、音译、改译等技巧。分析其得失,有助于我们寻找一条既能在译文中准确再现原文信息及其所负载的文化色彩,又能巧妙地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介绍给英语译文读者的途径,为汉语翻译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技巧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文化负载词翻译是文化交流中的难题.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难点在于英汉语言词汇的不完全对应关系.通过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难点分析,结合词汇缺失、词汇冲突和词汇对应信息缺失三现象,讨论词汇对应关系对翻译的影响,寻求不同情况下的有效翻译策略,可以起到有效传达文化信息、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双语展示的网络文本促进了跨地域、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而翻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以中德文化网为例,通过实例分析,总结了汉语文化特色词汇的10种德译方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音译/直译与文内嵌入式或文外补充式解释性翻译的结合。本文尝试从顺应论视角审视各种译法的优缺点,对译者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进行解释与评价,探究文化特色词汇在双语展示翻译中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举例对亲属称谓词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的语义和语用的比较。说明在汉英两种文化中的亲属称谓词存在词汇空缺和语义空缺现象。并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和解决亲属称谓词的跨中西的文化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浅议英语中汉语文化词翻译的异化和归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词汇作为语言最敏感、最活跃的因素担负着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被英语吸收的汉语词汇有文化词(cultural words)和文化含义词(culturally loaded words)之分。本文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分析汉语文化词的分类以及翻译方式,并对翻译的异化和归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功能对等视域中的新闻导语词汇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对等视域中的新闻导语的词汇英译策略应该以归化策略为主,异化策略为辅:通过使用归化策略,可以将词汇译得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运用异化策略,可以保留汉语中的语言文化特点.二者有机结合,尽最大限度地达到奈达翻译观中的“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从而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