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吵架 晚饭后无事,妻说她读了一篇好文章,说是夫妻之间一直不吵架其实未必好,因为矛盾是必然的,是客观存在的,双方总是忍让,总是克制,总是自律,久而久之反而会酿成难以解决的大矛盾,因此建议我们没事不妨也来吵吵架。 我说:“那你就吵吧。” 妻说:“你先吵。” 我说:“女士优先,何况你又是建议提倡者,当然应该由你先吵。” 妻说:“你是男人,男人往往是吵架的导火索,理应由你先吵……” 我们便由此“吵”了起来,吵得  相似文献   

2.
妻没有戒指     
总算东拼西凑地念完了大学,又省吃俭用还清了那笔大额“有偿分配”费。坐在室徒四壁的蜗居里,满怀悲凉地对同窗共患难的未婚妻说:“这样子怎么结婚呢?要反悔还来得及。”“妻”温情脉脉地“恨”了我一眼:“又没逼你弄三大厅五大件!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我一把将“妻”揽入怀抱,不轻弹的眼泪差点夺眶而出。知我者,“妻”也。 无钱摆酒席,只在邻近科室撒了一转糖,就偷偷溜回乡下老家简简单单地举行了“地下”婚礼。送走亲朋好友,和妻并坐在母亲精心布置的婚床前,无边的羞惭啮噬着我的心灵:连一张床一条象样的被子都没有,有什么资格为人夫?  相似文献   

3.
戒烟记     
“戒烟吧,有什么抽头?你看人家隔壁老王说戒就戒了,谁像你,死顽固!”妻说。 “戒!不戒不是人!”听着妻近似哀求的劝告,我斩钉截铁地表态。 戒烟难不难?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很幽默的话:戒烟比什么都容易,我已经戒过一千次了。你说难不难?  相似文献   

4.
门外的母亲     
再过两个月,妻子就要生产了。当我和妻子在母亲 面前谈及带宝宝一事时,母亲面露难色:你父亲身体时 好时坏,不能干重活,家中的7亩地还得靠我,你弟弟还 没有成家……母亲一席话,说得我面红耳赤。是的,家 中的农活基本上都落在母亲肩上。再说,带宝宝可不比 干农活轻松多少,有时白天黑夜连轴转,要是把母亲累 坏了,岂不是……然而,妻一时想不通,和我闹起情绪:  相似文献   

5.
张文:老李同志,最近在理论学习和讨论中,围绕着“异化”是不是矛盾规律的问题,我有三个问题搞不清楚,请你作些解释好吗?李武:好,我们一起讨论。你有哪三个问题搞不清楚呢?张:我搞不清楚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叫“异化”?能不能先给“异化”概念下一个定义?然后大家根据同一个定义来讨论它是不是矛盾规律,免得各说各的,莫衷一是。李:让我先听听你对“异化”的定义有些什么看法好吗?张:我对什么叫“异化”还搞不大清楚。不过,看到有人在文章中这样说:“究竟什么叫异化?打个比方说,一个母亲生了个儿子,她很心疼,很爱,辛辛苦苦地把他培养大,教育大。可是这个儿子慢慢长大后,成了一个逆子,不仅不受母亲管,倒过来管他的母亲,欺侮或者虐待母亲。儿子不认他的妈.把母亲当外人甚至敌人。母亲也觉得儿子不象她的儿子,成了家庭里面的异己分子。这个过程用哲学的  相似文献   

6.
妻子是城里人,我来自农村。初到城市时,印象最深的是城里人吃得好,天天吃肉,像过年似的。 一天陪妻到菜市买菜,路过一个卖红薯的摊位,便建议妻买。妻诧异地说:“你怎么想到要吃红薯?” 许多城里人是不吃红薯的,他们只吃精米精面、鸡鸭鱼肉。但我对红薯却有着深深的感情。我是吃着红薯长大的,现在有个健康的身体,多少得益于红薯。  相似文献   

7.
亲情不关机     
弟弟的手机两天没有打通了。母亲打电话来,焦虑地问我:“每次打你弟弟的手机总说已关机,究竟怎么回事儿?以前很少关机的呀?”母亲问我弟弟这段时间有没有和我联系,我说:“一个星期前他给我打过电话,说月底将到北京办事处工作,现在正在熟悉有关业务。”母亲说:“是啊,他工作那么忙,没有理由关机呀?”母亲挂电话时,叮嘱我多打几次弟弟的手机,看看是否能够联系上。  相似文献   

8.
要让爸妈享受生活 那个周末,我如往常一样去父母家接女儿. 一进门,女儿就告诉我:“妈妈,外婆受伤了.”原来下午母亲去接妞妞放学回家坐公交车时,因为车子拥挤,她被公交车门夹了一下.我慌了,赶紧问:“有没有夹伤?你怎么不上医院去看看呢?”母亲说:“真的没啥.幸好我人瘦,要是个胖子呀,早被夹掉二两肉了.”我知道母亲在宽慰我,但我却一点也笑不出来.我在母亲身上检查了好几遍,确定她身上没有青肿、淤血后才稍微安心.  相似文献   

9.
“明天晚上我来做饭。”我对躺在身边的妻说。 妻惊诧地睁大了双眼,像是听到“外星人袭击地球”这类爆炸性“新闻”。 也难怪妻如此,结婚五年来,她要耕种责任田,还要照顾我的起居饮食,使我能安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我获得的“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不也有妻的功劳么?  相似文献   

10.
瞿秋白顶嘴     
张君燕 《快乐青春》2014,(10):37-37
一次,瞿秋白跟随母亲到北门外贤庄去,快中午时,在外面玩的瞿秋白跑了回来。正在忙碌的母亲抬头一看,发现瞿秋白身上穿的褂子没有了,便问:“秋白,你的褂子呢?”“我……”瞿秋白支吾着,“我也不知道丢哪里了。”母亲疑惑了:“明明在身上穿着的,怎么会无缘无故地丢了呢?”瞿秋白低下头,说不出话来。最后,在母亲再三追问下,瞿秋白深吸一口气,终于鼓起勇气,理直气壮地说:“我看到村里一个小朋友光着背,在风里发抖,就脱下来给他穿上了。”母亲听了淡淡一笑,轻轻摇着头说:“这种事好是好,可是我们也不多呀!”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手泡在温水里,纵横交错的皱纹似乎舒展开来,她感觉很惬意很舒服.母亲问我,为何一个星期没来?我告诉母亲,最近在办理一起盗窃案件,一直在加班,实在抽不出闲暇时间.母亲显得不悦地望着我说:“我病了,天天在想你盼你,晚上你的身影总浮现在我的梦里.”我瞧见母亲的眼里湿漉漉的,心里顿时感觉酸溜溜的,惭愧和自责之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2.
妻在家带女儿1年后,原工作单位很不景气,就准备“孔雀东南飞”了。就在“飞”的前一天晚上,我还习惯性地同她争嘴。直到妻挂“免战牌”,悻悻地说:“看到我明天就要走了,还争……”我一下意识到,将要离别的妻,心中已经打翻了“五味瓶”,可我怎么还去“加油”呢?  相似文献   

13.
一杯茶     
和朋友聊天,无意中说出家里一个小秘密:“我每日下班回去,妻都给准备一杯茶,不凉不烫,正好能喝。”朋友睁大艰睛说:“你妻真贤惠,世上少有。” 细想起来,妻做到这一点,的确难能可贵。尤其在夏天,从单位骑车到家,一路上汗水淋漓,到家后最需要的就是补充水分。当我端起那杯不烫不凉的茶,咕咚咕咚灌进肚子时,那爽劲真难以表达。  相似文献   

14.
我和妻是在一次各自为正方、反方的辩论赛上相识的。步入“围城”之后,这嘴上互不相让的“惯性”竟成了我们之间的一种美丽的“毛病”。 有时唱的反调其实是“新调”。打小就喜欢冷色调的妻所有的衣物不是灰的就是蓝的,要不就是黑的,她还挺有歪理,说什么冷色调给人以成熟、稳重的感觉。我终于忍无可忍,将了她一军:“你逃避暖色调,恰恰暴露出你不敢显示个性,压抑自己对生活的激情。”尽管她回敬了我一句“你这是偏见”,但她在自己30岁生日时,偷偷地买了一件红T恤衫,悄悄穿上后,同事称赞她年轻了五六岁,她才开始不时地穿些比较艳的衣服。我暗自为自己的反调改变了她的偏好而高兴。 有时我的反调其实是“变调”,也就是从辨证法的角度表明我的见解。孩子3岁时,妻突然要开发孩子的智力,愣说弹电子琴  相似文献   

15.
钟点工黄阿姨这几周没空,她是我家楼下的邻居。看她搞的家庭卫生一尘不染,我就请她帮忙,每周日她都给我打扫家庭卫生。早几天,她终于回来了,说:“81岁的母亲心血管堵塞,到广州做心血管扩张手术,我去照顾了。”我问她:“你母亲去广州治病花了多少钱?”她就唠唠叨叨地说了一大堆——  相似文献   

16.
妻等于600只麻雀。这个定义源于“中外合资”的理论:中国人说女人爱唠叨,一年中仅有2月份说话最少,因为2月只有28天;另有一个外国谚语,叫做“两个女人等于1000只麻雀”。大概外国还没有我老婆那种“大功率的麻雀”,否则这谚语就该叫“两个女人等于1200只麻雀”了。这么多的“麻雀”在耳边叽叽喳喳没休没止,这年月你就是给我行贿,我也不愿说是人过的日子。 习惯了,当“600只麻雀”开始制造噪音时,我便用火柴棍清除耳屑,并将这称为“打扫麻雀的厕  相似文献   

17.
好不容易到了春天。这期间,我一次也没回娘家,父亲也一次没来看过我,他还在生我的气。一天,母亲偷偷来看我,一看我和儿子上午10点才吃早饭,而且是烤饼加开水,眼泪就落了下来。母亲说:“走,回家,妈给你们做顿热饭。别怕碰着你爸,他天天这个点儿去公园看人下棋,不在家。”母亲做的面条,儿子吃了三小碗,里面有荷包蛋、菠菜、西红柿。母亲看着外孙狼吞虎咽的样子,眼泪扑簌簌往下流:“以后天天上午9点半来家吃饭,不来,我就做好给你送去。”从那以后,我每天上午9点半领着儿子去娘家吃饭,每次都没有遇到父亲。有时我的自尊心阻止我去,可看到儿子淅渐红润的小脸,我又不忍心苦了儿子。  相似文献   

18.
芳邻     
出差回来这些天,发现楼上安静得出奇。我问妻怎么回事?妻笑道:“你呀,真是老夫子,楼上邻居已经换了!” 我惊呼:“‘铁匠’搬走啦?”妻微笑点头。众所周知,住楼房的邻居虽同系一个单元,却老死不相往来。原先楼上那对年轻夫妻,一下班就乒乒乓乓,一天闹到晚,  相似文献   

19.
母爱的味道     
北方人爱吃面,而母亲的手擀面更是一绝,我们全家人都爱吃. 我和妻曾几次三番地向母亲讨教这手擀面的秘诀,母亲总闭口不谈,还常打趣道:“怎么想学艺啊?没门儿!有我在,就别想从我这里学手艺!什么时候想吃就回家来吃!”  相似文献   

20.
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写了篇作文给父亲看,想叫他帮改改。可父亲接过一看,说:“不行,怎么写得这么别别扭扭的?我看你像你妈,作文很差。”父亲和母亲原是高中同学,父亲自然知道母亲的底子,她外语很好,但作文较差。于是,他就在孩子面前这样说。 另一个读初二的孩子,上学时经常忘记带东西,钥匙、钢笔、雨伞等多次不知去向。每次忘记,他母亲总会说:“哼,你像你爸,没记性,做事老是丢三落四的。你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