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独立的述补词组的两部分,互以对方作为存在的条件,若一方离开另一方,述语不复叫述语,补语不复叫补语,这是述补两成分之间内部结构上的互相依存关系,人们比较熟悉。还有一种外部功能上的互相依存关系,至今未引起注意,这就是,处于被包孕状态即与别的成分组成更大组合的述补词组,对包孕它的组合承担着某种职能,一旦略去其中一个成  相似文献   

2.
“VA了”述补结构对进入其中的述语动词和补语形容词有一定的语法和语义要求。总结这些要求可以从探讨“VA了”述补结构本身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入手。对“VA了”述补结构及其成分的研究表明,短语结构对进入其中的成分存在语义要求,事实上,成分的语义特征和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决定了特定短语的句法结构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中述补带宾句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述补结构历来是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许多问题尚无定 论。本文以现代汉语为参照,考察述补(包括传统的动结式和动趋式)带宾结构的述语动词, 补语和宾语在《金瓶梅》中的四种成分序列,及述补带宾结构的否定形式 。研究表明,《金瓶梅》时代,汉语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可 以认为是早期现代汉语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在构式语法范式下,探索英语补语化构式的意义,补语化构式在分析型致使结构中的识解,交替句式的语义差异,以及英汉补语结构的名同实异。研究发现,to不定式隐含着一种概念距离,而-ing隐含着一种时间的概念重叠。英语补语化成分是形式与意义、功能的结合体,是一种事件结构构式,这种构式把两个事件通过时间性、有界性、象似性等认知原则联系起来。汉语补语是对述语语法和语义结构的补偿,在句法上并不都是必不可少的。英语补语是对主语和宾语的描写手段和结构手段,它们在句法上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5.
§1 我们所说的句法结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词构成的组合形式。对于这种组合形式,在我国语法学界,有人叫短语,有人叫仂语,有人叫词组,有人叫结构。句法结构,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句子。就一般来说,它是词和句子之间的中间站。汉语语法范畴主要依靠大小语言单位互相结合的次序和层次来表达,我们从这个中间站来考察汉语句法结构的分析问题,可能是比较有利的。  相似文献   

6.
受历时因素制约,王梵志诗中“得”的语法化程度形成了三个层次:独立谓语>结果补语>动相补语;这个时代“得”还没有达到它语法化程度的顶点———作为连接述语和补语标记的结构助词。约一百年后即公元八世纪,“得”后可以接谓词性成分,它的语法化也就宣告完成。  相似文献   

7.
维吾尔族学生汉语动结式述补结构的学习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套用和回避是维吾尔族学生在汉语动结式述补结构学习中经常采用的学习策略。文章针对这两种学习策略的具体表现之一——空缺动词述语或补语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说明不清楚汉语动结式中动词述语的省略条件,忽略了“致使”义在汉维两种语言中表达方式的差异;不了解动词述语的语义限制,词语的理解和搭配难以把握是学生采用两种学习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永新话述补结构的形式和意义都很丰富。6类述补结构具体列出了普通话所没有的补语形式和意义,以展示永新话语法的局部特点。在分析比较中,可以看到部分实词在述补结构中作补语时的虚化状态。  相似文献   

9.
关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的性质及其用法,近年最为通行的说法是: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介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总要组成介词词组。介词词组主要作状语,有的还可以作补语、定语。 张静先生批评上述说法,认为:“介词是一种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是专门介绍一个实词(或词组)作另一个实词(或词组)的附加成分,是偏正关系的一种语法标志。……介词只是介绍者,是一种语法手段。介绍者不能参加被介绍者的行列,不能包括在词组成分里。  相似文献   

10.
一、双补语的界限 在现代汉语中,一个述语一般只带一个补语。有时候,一个述语带上一个补语后,还要带上一个补语,构成双补语格式。例如: ①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鲁迅《人生识字糊涂始》) ③我(把蚕)扔到溪里去了。(茅盾《春蚕》)例①中的“到纸上”是个介宾词组,和后边的趋向动词“来”分别作补语,补充说明述语“搬”的。例②中的“到溪里”和“去”也是分别作补语,补充说明述语“扔”的。  相似文献   

11.
研究语义结构可以多角度地进行。本文选取述宾、主谓、述补、定中、状中、联合六种基本词组,构拟其语义结构模式,引出汉语语义成分的主要类型。对模式的描写,不简单地只标语义成分,而是让它们附丽于句法结构,如“吃西瓜”就是“述语十宾语受事”。对每一类模式从语义和句法两个平面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同样是述语的后置成分,汉英补语在句法结构和语义指向上存在很大的差别,然而两者在形式上并不都是不可或缺的。本文详细比较了汉英两种句法结构中补语能否删略的情况,分析它们的删略对语义的影响,以期对相关行业的英汉语教学和翻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能性述补结构是我们从语义上界定的表示“能够”“可以”意义的述补结构。能性述补结构的形式有很多种:V得V得O V得C V得OC V得CO V不得VO不得V不得O V不C VO不C V不CO(V是述语C是结动词O是宾语)。在本文我们只选择其中既带宾语又带补语的比较复杂的四种形式V得OC V得CO VO不C V不CO进行考察。我们选择《三言》这一近代口语性较强的作品进行考察,可以看出这几种形式在此期的大体面貌。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以比较的方法对各形式的数量、述语的音节情况、述语的性质、结动词出现的次数以及宾语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主谓宾语句     
本文全面分析由主谓词组充任宾语的句子,提出话头概念,排除某些并非主谓宾语句的言语格式。文章重点考察了述语及其与宾语的关系:认为有的动词可以单独作述语,有的动词必须带上其他成分;述语对宾首状语有所限制,对宾语形式有所选择。文章还把主谓宾语句与相关句式加以比较:与一般述宾谓语句的区别在于宾语承载信息量悬殊;与主谓补语句的区别在于语义关系单纯与否,宾/补语能否体词化;与兼语句的区别在于述语停顿大小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几个方面的对立。  相似文献   

15.
主谓宾语句     
本文全面分析由主谓词组充任宾语的句子,提出话头概念,排除某些并非主谓宾语句的言语格式。文章重点考察了述语及其与宾语的关系:认为有的动词可以单独作述语,有的动词必须带上其他成分;述语对宾首状语有所限制,对宾语形式有所选择。文章还把主谓宾语句与相关句式加以比较:与一般述宾谓语句的区别在于宾语承载信息量悬殊;与主谓补语句的区别在于语义关系单纯与否,宾/补语能否体词化;与兼语句的区别在于述语停顿大小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几个方面的对立。  相似文献   

16.
“把”字句处在一个致使链事件框架之中,表达两种语用意义:一种是表达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另一种是表达某个事件导致的结果或者要实现的目的.“把”的语法意义是:“一方作用/影响另一方”;“把”前成分是这个事件框架中施加作用/影响的一方;“把”字宾语是这个事件框架中受影响的一方;“把”字句依赖篇章而存在.在教学上应该把“把”字句存身其中的事件框架展示出来,然后展示“把”字句的语用意义及其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17.
新邵湘语的补语标记助词“倒”和“起”都可连接述语和情状补语,“倒”使用频率最高,“起”最低。它们都是从结果补语语法化而来。比较发现,当补语是光杆性质形容词或单音节词时,由补语标记助词“得”引导。  相似文献   

18.
“述语+宾语+补语”是述语动词后同时出现宾语和补语,宾语的位置在补语之前的结构。这种结构在现代汉语里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数量词组作补语,如“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二是趋向动词作补语,如“拿一本书出来”(也可以说“拿出一本书来”);三是介词词组作补语,如“放它在地上”。现代汉语的这种结构是从近代汉语继承下来的,上述几种情况在近代汉语里都是较常见的,例: ①要妆了相来会你一次。(《李笠翁小说十五种》,248页。以下简称《李》) ②李典飞马直入贼陈,生擒黄劭过来。(《三国志通俗演义。》,118页。以下简称《三》。)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在蒙古语中主要以四种形式表达。用状述结构表达,有中心语转移与不转移两种;用动词谓语表达,与整体性述补结构的词化有关;用分析形式表达,与补语的虚化有关;用并列谓语形式表达,取决于补语的语义指向。因此,运用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才能合理揭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加的夫语法视角对现代汉语中的“动补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这一结构中的“补语”在小句意义的表达以及句法成分组成上的不同。文章基于“形式体现意义,意义为中心”的原则,对汉语学界基本认同的七大类“动补结构”中的“补语”进行了重新描述,得出:这几大类“补语”或者与小句内的主要动词一起表达过程意义,用作小句的主要动词延长成分;或者表示词组内的中心词所体现意义的程度,用作小句内词组中的程度缓和词;或者体现小句的语气意义、情态意义和极性意义,用作小句的操作词;或者体现小句过程所期待的一个参与者角色,用作小句的补语。同时,文章探讨了“动补结构”中“得”字的功能,指出:“得”为小句或词组层次上的引出语,将引出成分的语义指向小句内的主要动词或主语,或者指向词组内的中心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