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探索真理,认识真理的根本目的是将之运用于改造世界的全部实践,使之为人类造福.真理的运用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对真理的正确运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人类对生产要素的认识与研究就不断进行着。这种认识历史悠久,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特征。它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对未知世界认识的不断进步,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阶段不断变迁的客观要求,反映出人类对生产要素的认识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研究人类对生产要素认识的过程对研究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过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哲学常识了。但是,在这个人们所熟知的常识性原理里面,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对于准确地理解这一原理并对它加以合乎认识实际的阐释与运用,是十分必要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与真理的产生过程的关系,就是值得再探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过程中,价值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类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及其所获得的真理,都同价值问题有密切的联系。研究价值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价值与认识的关系,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在,《扬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3期上发表题为《试论真理的辩证性》的拙文,文章主要论述了自己对真理范畴的内涵、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的过程性、真理的具体性等问题的看法,当时限于篇幅未能展开,现就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方面的有关问题再作一些探讨,作为那篇文章的补充。绝对真理是现实人们的认识不能达到的理论界一直流行这样一种观点: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研究的。所谓相对真理就是相对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所谓绝对真理,就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某一客  相似文献   

6.
吴畏 《湘潭工学院学报》2004,7(6):F002-F002
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真理标准问题、认识本质问题、认识过程问题、认识主体性问题、社会认识论问题等讨论和研究,我国哲学界涌现了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但存在着客体认识论或主体认识论的片面化倾向,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质的理论探索和科学把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真理?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在界说真理这个问题上,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强调真理性认识的内容,认为承认真理性认识的内容是来自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就等于承认了真理。持有这种观点的同志说:“真理就是人们的认识、意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认识中的客观内容”,即“在人类认识中的那些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客观真理是  相似文献   

8.
逻辑与真理     
<正> 真理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逻辑(本文谈的逻辑专指形式逻辑)则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从表面上看,两者的直接联系并不那么明显,实际上,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无论是探求真理还是发展真理,都要运用逻辑,遵守逻辑的规律、规则;而逻辑的发展则又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之上,真理的发展推动了逻辑的发展。一一门科学能起什么样的作用,在什么范围内起作用,取决于它的研究对象和特点。逻辑既然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作用当然也只能通过思维形式结构表现出来。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对真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真理范畴是表明人类对大自然进行地摸底,而且摸对了即猜对了的宇宙之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种认识是属于主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的、一元论的,反对真理是主观的、多元论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的两条路线。多元真理论陷入诸多认识误区,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获得客观真理。这些误区是:误区之一,走出从主体范围确定真理的误区,坚持真理的内容既不依赖于主体,也不归结于主体的观点。列宁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①怎样理解不依赖于人类主体?首…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年,列宁批判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以相对主义为认识论基础否认绝对真理存在时指出:“必须善于辩证地提出和解决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这是探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问题的指导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必须满足以下要求。第一,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问题放到人类认识辩证发展过程中去处理。人的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受实践制约的充满着矛盾的发展过程。列宁说:“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它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而“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此真理也是一个过程。不但真理的获得是一个过程,真理的运用和实现是  相似文献   

11.
认识真理,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逻辑与认识论是统一的,从广义上说,二者都是关于认识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是全部人类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其中也包括着理性的逻辑思维及其发展规律。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思维到实践”(《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是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这就充分肯定了逻辑思维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真理发现过程论何士青真理过程辩证法认为,真理的发现是过程,真理的发展是过程,真理的应用是过程,真理的检验是过程。我们现有真理理论对真理发展、应用、检验过程的辩证法讨论较多,而对真理发现过程辩证法的讨论略显不足。本文试图探讨人类通过怎样现实的途径走向客...  相似文献   

13.
最近读到韩振峰同志两篇关于真理问题的文章,在《要区分两种形式的真理》(《齐鲁学刊》84年4期)一文中,他提出了必须对真理的形式加以区分,并把真理区分为感性真理和理性真理两种形式,同时,他又否认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真理的两种形式,在《人类的认识就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吗?》(《山东师大学报》(哲社版)84年4期)一文中,他提出了“人类正确认识世界的过程,一方面表现为相对真理的无穷递进,另一方面又表  相似文献   

14.
李达早期思想中曾体现出明显的民粹主义倾向,如认定劳动万能、全盘否定资本主义、无视资产阶级曾有过的革命性等等。而当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中国实际、探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时,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乃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的特性等等问题,却有了一个接近真理的认识结果。这样一个清晰的思想转变过程,体现...  相似文献   

15.
在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的认识产生可分为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即真理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以及真理的无限性和人的认识、实践的相对性等方面,毛泽东的《实践论》对王船山的哲学思想都有明显的继承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出了人类认识的总规律,为夺取中国革命,尤其是为夺取当时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正确认识、运用和发展真理,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都有重要意义。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我认为它是有阶级性的。这里,首先应当弄清楚真理的阶级性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哲学教科书的真理论体系中,丝毫没有涉及和研究真理的运用问题,空缺真理运用论。这显然是一大缺陷。本文通过对真理运用论的理论根据、功能作用、体系结构和价值意义的分析探讨,认为真理运用论应是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真理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但未对真理下过经典的定义。目前我国哲学界通常采用的是艾思奇的说法,即“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里的正确反映。”对此定义,我们觉得有可取之处,但在理论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重新讨论的必要。真理定义的精确化、科学化对于我们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立在人类认识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指导人们自觉地追求真理,为真理而斗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真理和价值的追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质的规定性之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达到真理追求与价值追求的统一,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结合这个问题,从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真理的问题在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真理作为认识论的一个范畴,有其确定的、科学的含义。我们要回答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必须首先回答什么是真理。因为,真理具有什么性质,不具有什么性质,这只能从真理本身来研究,而不能从真理以外的东西来推论。有的同志认为,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要受到阶级立场的制约和影响,因此,真理就有阶级性。这种推论方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为这一推论的前提,充其量也只是说明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有阶级性,即人们对真理的态度有阶级性,并不能由此得出真理本身有阶级性的结论。所以,我们的讨论,还是应当从真理本身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