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恒公七年<经>(118页):"七年春二月己亥."杨注谓:"此年仍建丑,……此实周正之三月,夏正之二月."按:杨注:"此年仍建丑,"此不误;又谓:"此实周正之三月,夏正之二月."则误矣.此年实建丑,所谓"春二月"实际应该是周正春三月,夏正之正月,殷正则二月矣.  相似文献   

2.
此在(Da-sein)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此在"的存在就是"生存",沉沦描述的是此在的生存论现象。此在在日常生活中沉沦于世,不是作为自己而是作为"常人"而存在。沉沦作为此在被抛入世界的状态,是理解此在的关键环节。在畏中,此在将自己带到了自己面前,在"向死而生"和"良知呼唤"中,此在摆脱沉沦,从沉沦的迷梦中惊醒。本文通过对此在与存在的分析引入常人与沉沦概念,进而结合实际,列举了此在沉沦的当下几种典型表现,以期让此在反省自觉,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相似文献   

3.
前言本稿的目的,在于批判将西方诸国现行的经济体制看作混合经济(mixed economy)的观点,此观点在经济体制领域里已获得公认,持此观点的学者为数也不少。在此之前,笔者就对混合经济此一用语抱有疑问,笔者认为,混合经济此一用语是体制  相似文献   

4.
对人的追问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即“人是什么 ?”和“人是谁 ?” ,前者以理性或非理性的主体对人作出概念规定 ,并由此规定着西方哲学传统对人的理解的基调 ;后者视人之本质为问题而非答案。海德格尔以后一种方式通过“此在”作出对人的追问。在此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理解海德格尔的“此在”的前提 ,从此在的双重性质、此在的基本机制、此在生存的基本状态等方面对此在进行了诠释。在分析此在对理性与非理性的分歧的超越和此在对主客对立二分的认知图式的拒斥的基础上 ,本文剖析了近代人本主义与现代人本主义对人的理解的局限 ,揭示了此在的反人本主义意义 ,并提出海德格尔后期对此在的新的认识并未改变其通过此在作出的对人的追问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5.
死亡与此在的澄明——早期海德格尔对死亡的诠释意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德格尔论死亡,不仅从存在论上揭示出死亡的独特内涵,即它对于此在的存在结构所具有的组建意义,而且也阐明了死亡在日常此在沉沦下的遮蔽状态,更进一步,则通过"良知"与"决心"诸环节来唤醒非本真此在的本己能在,从而使此在向死而在。揭示死亡本质的过程,也就是澄明此在的过程;澄明此在,其最终的目的是澄明存在本身。这就是早期海德格尔对死亡所做专题性阐释的意旨所在。  相似文献   

6.
梅珍生 《江汉论坛》2022,(11):21-27
在存在论中,对存在的分析就是为了把此在的存在作为操心所具有的潜在的存在论意义揭示出来。在揭示此在是其所是的可能性方面,作为“弥纶天地之道”的大易,更能展现存在的本性。晋卦的“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恰当地揭示了此在的时间性特征,此在绽出的时间既是客观的世界时间,更是此在主观的内在时间。《象传》的“君子以自昭明德”,显示了此在对存在者开放的基础就是它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开放性。晋卦六爻作为此在以“柔顺”与世内存在者照面的同时,也再现了此在的澄明,此在的时间性绽出是以“明”为前提和旨归的。晋卦六爻无论是“昼日三接”“受兹介福于其王母”,还是“道未光”,都表明此在筹划的操心结构奠定了作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此在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良知的呼声表现形式是缄默,其目的是将此在从沉沦中唤醒.此在对于良知的呼声回应是愿有良知.愿有良知就是缄默的、时刻准备畏的、向着最本己的罪责存在的自身筹划,也就是决心,在此在下定决心中,此在才能找到它的本真能在.  相似文献   

8.
金树仁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之间的贸易(1928~1933)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树仁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贸易颇具特点,深刻地反映出此期英苏在新疆的竞争。本文结合英方档案,论述了此期英新贸易线路及其贸易承载量的变化和历年贸易,分析了此期英新贸易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国际犯罪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国的安全,在此背景下,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在此方面得以长足发展和进步。在此基于对上合组织成员国在打击国际犯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重新提出空间问题,以此为笛卡尔的"世界"分析作"补救"。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空间观开启了人类理解空间的新向度。相比形而上学空间观,海德格尔的空间观使得人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海德格尔在这本书中将此在的空间性归结为时间性,这对海德格尔始终面对的存在问题来说,并没有体现出此在空间性应有的地位。本文旨在阐释: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性对于此在的意义和时间性同等重要,它们同时规定着此在。而且,只有此在的空间性具备和时间性这般同等的地位,此在的本真存在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哲学中,人通过对存在的领会而存在的特殊存在方式被规定为生存。此在生存着,对此在的分析构成生存论。历史、历史性及世界都因为此在的生存而获得自身的存在。能在规定着此在生存的本质,只要此在生存,此在就必定以能在的方式成为它尚还不是的东西。生存规定着此在的存在,能在构建着生存的本质。死亡是生存的另一种方式,生存即是死亡,存在与死亡没有之间。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本体论在把抽象的人还原为活生生的人的同时,也解构、摧毁了人的精神与价值世界。  相似文献   

12.
赵卫国 《河北学刊》2003,23(4):88-91
本文通过对胡塞尔在先验自我意识之内探讨交互主体性问题所遇到的困境以及海德格尔从日常此在、本真此在、此在之历史性生存三方面为探讨这一问题所提供的新思路的分析 ,表明了交互主体性问题本身不仅仅是理论问题 ,更是实践哲学意义上的生存论问题 ,从而探讨此问题在海德格尔那里发生了由理论到实践维度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邢亚玲 《阴山学刊》2005,18(5):78-81
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海德格尔建立了基础存在论。在关系世界中“此在”的存在状态、此在的本质是超越、“此在”的活动是包含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过程是《存在与时间》中“基础存在论”的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人的研究相比,海德格尔基本上是在强调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关系的基础上看待二者共存,将外物、他人当作个人在世的相关物,认为没有此在(个人)在世,就没有世界在此,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将导致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唾液的保健养身功能,认为“唾液乃气血化生,口唇得此而华,脾胃得此而和,水谷得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字博物馆所展邓氏卜甲,是一版民间收藏的刻辞龟甲,此版卜甲虽然残缺,但非常珍贵:一是此版卜甲上发现一个用为族徽字的新字■。二是此版卜甲的辞例格式有特殊之处。三是兆语、告词也较特殊。四是此版卜甲正反均有刻辞,反面刻辞仅残存就达50字之多,是反面卜辞较多的一版。  相似文献   

16.
读《全宋诗》札记(一)房日晰补辑断句重出(1)“逍遥此中意。”载《全宋诗·刘放集》卷十六,此句辑宋绍嵩《巫愚江浙行集句诗》卷三。按:此句为《刘集》卷十《泛舟》一诗之第七句,非佚句。(2)“怀人棠蔽,招隐桂宵。”载《全宋诗·刘集》卷十七,此联辑自明杨慎...  相似文献   

17.
课艺     
经义甲等第一名胡宣泰四效君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义窃思曲礼者言礼节目之委曲故多至三千而有曰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是则非小节也似与曲礼之文不类又有曰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则更有可疑者士无任土地之责而以入其疆土地荒芜让诸侯者责士也岂可哉解经者於四  相似文献   

18.
多彩的风光     
《鞍山社会科学》2009,(4):F0003-F0003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描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此景虽然没有如此磅礴的气势,但是却多了一分幽雅宁静的意境。此山,此水,此景,又怎能让你不身临其境,流连忘返呢。  相似文献   

19.
名实问题是先秦逻辑争辩中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公孙龙在《名实论》中集中阐发了他的“唯谓”逻辑思想,他说:“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就是说,“名”(概念)要做到正确使用,就得专一地称谓(“唯乎”“其谓”)彼“实”或此“实”,比如面对“白马”之实,只能用“白马”之名来称谓,不可用“马”之名来称谓.这种思想,一方面确实肯定了概念的确定性,避免相互混淆;另一方面却也否认了概念本身的辩证特点.下面对此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20.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这是一首著名的宋人七绝,但关于此诗作者,自宋以来便众说不一。本文对此作初步考辨。一、 郑文宝说。较早持此说者是北宋晚期的蔡居厚,其《蔡宽夫诗话》引此诗云:“尝有人客舍壁间见此诗,莫知谁作,或云郑兵部仲贤也。然集中无有。好事者或填入乐府。”味其语气,蔡居厚也不能完全确定此诗属郑文宝,然后世辑诗者多据之,如厉鹗《宋诗纪事》卷四、李调元《全五代诗》卷三十六、《全宋诗》郑文宝卷。宋诗选本亦多录此诗入郑文宝名下,如严长明《千首宋人绝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