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6年国民政府开始着手知识青年军的复员工作。国民政府根据知识青年从军的一系列优待条例,制定了从军知识青年复员的政策法规,并组建了专门的职能机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国民政府给复员的青年军发放补助,对从军青年进行安置,给予复员青年军各种援助,大部分的从军知识青年得以复员,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延安时期,许多海内外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知识青年在边区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传承和践行了延安精神,最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党在延安时期用延安精神来教育知识青年,为当今我们教育管理青年党员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1960年代,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上海知识青年积极参加新疆的垦荒支边建设。上海知识青年在新疆的支援建设工作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其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成长。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垦荒支边的历史对于当今青年成长成才路向的选择方面也具有较大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4.
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众根深蒂固的“好男不当兵”的观念。但从知识青年从军和复员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青年军在抗战和建国中发挥的作用来看,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未能达到预期成效。  相似文献   

5.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面积展开并形成一种运动,是在1968年.毛泽东同志点明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目的,是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贫下中农是否教育了知识青年,以及教育和接受教育的程度如何,我们不在这里进行探讨.本文旨在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农村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文化上,是知识青年改造了农村.这种改造是知识青年对农村的非主观改造,是无意识的对农村的改造.这种改造的实质,是代表进步文化的都市文化,对相对落后的乡村文化的改造.知识青年从城市来到乡村,大数量地集中地且长期地作为一个文化群体生活在农村,这在我国历史上不曾有过.人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知识青年以其自身的知识、存在和行为方式表现着都市文化,影响和改造着农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十几年间,社会的传播媒介还仅局限于有线广播和报刊书籍.农村人对都市文化的了解和接触,仅限于个别人偶尔走马观花后的描绘和传媒的间接介绍.这些,远不及都市里来的文化群体更能直接表现都市文化.在农村,接受都市文化较早的是生长在乡村的青年人,尤其是乡村中的文化青年.一方面是青年人少保守,愿意并易于接受来自于“城市”的东西;另一方面,青年人与青年人的较多的接触机遇,也造成了他们首先接纳进步文化的良好  相似文献   

6.
知识青年始终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考察马克思主义共运史特别是近代中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以影响知识青年成长的两个重要因素——责任与理想为标识来审视知识青年成长的历史图景。在不同历史时期,知识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始终将个人使命与民族、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紧密勾连起来,一方面广泛参与社会运动以强化实践能力而承载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积极加入青年社团以深化理论认识而凝炼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7.
从1953年到1981年,举国上下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广泛而持久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场运动曾经涉及全国大部分家庭,且产生过极大影响。四川是人口大省,当时隶属四川省的重庆市曾有数十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国家政策性移民的组成部分,重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当代重庆移民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就重庆知青的移民运动、移民前后的生存状态、知青的返城与困惑、知青的移民文化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九七五年七月从山东大学外文系毕业的,九月即受山师党委委托,带领25名知识青年来到曲阜县吴村公社陈家洼大队插队落户.开始,对于让我这样一个刚出校门的青年带队,思想上有些不通,畏难情绪也很重.半年来,我和知识青年们一起学习、劳动、生活,一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思想觉悟有了较大提高,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在贫下中农的帮助和知识青年们的支持下,做了一点应做的工作.知识青年们鼓励我说:"赵老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我们,象妈妈;在学习、生活、劳动上同我们一样,没有丝毫特殊,象  相似文献   

9.
"再教育"思想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文革"时期。它与毛泽东对新中国教育制度的不满有很大关系。"文革"时期知识青年"再教育"思想的内涵被概括为在"三大革命"(即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改造世界观。它是"文革"前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个分水岭,使"文革"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生了异化,被完全纳入了"文革"的轨道,成了"文革"政治斗争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大批知识青年和文艺工作者奔赴延安,延安的文艺出现了“飞跃发展”。但“或长或短地拖着一条小资产阶级的尾巴”的知识青年和文艺工作者,存在着宗派主义、自由主义、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轻视工农干部等诸多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对此,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但这种非刚性的教育并没有引起知识青年和文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他们的立场态度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甚至有些格格不入,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1.
戴望舒是一位“有才能的抒情诗人”。他抒情诗的艺术风格,别具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戴望舒在“五四”以后、特别是大革命高潮中,是一位有所觉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不过他觉醒之后并没有马上找到和走上正确的道路。他和一部分同类知识青年一样,在  相似文献   

12.
历时20多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这场运动的起因和基本动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人口移动的角度认识这一历史现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口迁移,它对人口迁出地和迁入地以及移动主体有着不同的影响。分析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3.
《卷》以大胆、热烈而格调高尚的爱情追求,向旧道德、旧礼教发出了无所顾忌的挑战,表达了五四时期知识青年社会性的共同愿望;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审视五四知识青年深层心理中的文化意识,表现了他们在新旧冲突中情感的矛盾性和思想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4.
王维博 《今日南国》2009,(14):52-53
由政府推动的一揽子计划正掀起新一轮知识青年“下乡”热潮。  相似文献   

15.
中文系为了适应本系学员和四平地区知识青年写作学习的需要,同怀德县二十家子公社知识青年一起,编写了一套比较通俗,便于自学的写作教材,其中包括革命导师有关写作的语录,以及记叙、论说、应用文和戏曲、诗歌等共六册,已经陆续出版。下边选登记叙文、诗歌教材中的“习作评改”四篇,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推动下,遵照毛主席关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和“新中国要为青年们着想,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的教导,两年来,我们多次到怀德县二十家子公社开门办学,在学院和公社党委的领导下,协助公社办知识青年“五七”学校,开展了知识青年业余教育工作。在办学过程中,辅导了知识青年的马列主义学习,开展了革命大批判与写作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为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农业学大寨服务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师生世界观的改造,推动了教育革命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60年代初10万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建设的历史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8.
金夷 《山西老年》2014,(11):22-22
1973年,我初中毕业。经历了"文革"洗礼,我们在学校实际并没有正儿八经上过几天课,只是因为后来的上山下乡,才有幸成为一代"知识青年"。那时,我常为自己辨认不清什么是"韭菜",什么是"麦苗"而感到羞愧,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便想着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社会大学增长点见识。  相似文献   

19.
知识青年曾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我们共和国的历史写下过充满悲怆与困惑的一页。描写动荡岁月知青们蒙受的苦难与创伤,讴歌一代青年曾经奉献出的青春与热血,叙说他们重返都市后的追寻与搏击,无疑是新时期知青小说的共同主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段历史早已过去,而知青的人生轨迹仍在继续延伸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各方面论述了上海知识青年对新疆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