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上古音研究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清代可以说是对上古音研究贡献最大的一个时期。清代古音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古韵分部的研究上,而通过《诗经》押韵来推求古韵则是研究古韵分部的一条重要途径。古音学家们在辨析古韵分合、建立古音体系时都毫无例外地要利用这条途径。每位古音学家对古音的认识水平、审辨能力,都  相似文献   

2.
古音学发展到清代,步入了群星灿烂的极盛时期,名家辈出,硕果累累,不仅为传统的汉语语言学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就是在中国文化学术史上,也放射出了绚丽夺目的光彩.昆山顾炎武肇其端,粗分古音为十部,力辟榛芜,启牖功高;婺源江慎修振其绪,进一步分古韵为十三部.步其踵武,擘析加密.其后段玉裁、孔广森、戴东原、王念孙、江有诰、章太炎、黄季刚、王力、董同龢等,相沿迭续,承继有作,补苴罅漏,浸浸加详.至此,先秦古韵之部类分合,遂昭然若揭.其中尤以段玉裁氏,生逢乾嘉盛世,采撷众英之  相似文献   

3.
《音学五书》、《六书音均表》是清代古音学的代表作,成就有二:理论创新和古音音韵系统的初步建立。前者包括高举明陈第"古音时地说旗帜,还原古音音韵本来面貌"和"采用离析唐韵、以谐声系统归纳古韵分部、本证旁证推论的科学方法进行古韵分部";后者包括"清代古韵分部的历史发展"、"按照古音的‘敛侈’重排韵部顺序"、"四声之论"和"入声韵和阳声韵的搭配"四点。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古音表》中“并入”和“收入”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炎武是我国古音学的奠基人。他积三十年功力而探求古韵,写成长章巨制《音学五书》。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音表》中有两个重要概念,并入和收入。从前研究上古音的学者对它们不大注意,但据我们看来,这两个术语的设置正是顾氏观察语音现象的慧眼独具之处。他的古音研究一方面注意韵文材料的归纳,并旁及文字的谐声现象,因而得出古音十部;另一方面,他吸收陈第的理论,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鉴于上古韵文押韵系统与中古二○六韵分韵的差异而对今音进行了离  相似文献   

5.
《古韵标准》是清代学者江永研究古音分部的力作。《古韵标准》一书涉及的方言材料很多,通过初步整理,可以把江永使用的方言材料归纳为五种类型:(1)直接阐述方言的重要性;(2)以方音证明语音的演变;(3)以方音说明方言和通语的语音对应;(4)以方音证明古音的分合关系;(5)用方音解释古韵特例。江永“方言比证”的研究思路,实际上要超过欧洲语言学家一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6.
段玉裁的古音理论是个集大成的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古韵演变规律的认识,包括古韵分期论、音转说、音变说、古声调论等;一是对古韵分部基本前提的总结,包括古韵至谐说、合韵说、同声同部说等。该体系的建立,对清及后世的古音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对古音韵部的划分、古音声纽的考证、汉字音值的描写以及汉语音转关系等方面都有过专门的论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古韵分部方面,章氏总结了前代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古韵二十三部;在古声纽方面,章氏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古音二十一纽;在音值描写方面,章氏是用汉字全面描写古韵音值的第一位学者;在音转关系方面,章氏的《成均图》则是汉语韵转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8.
杨慎虽不以古韵学名家,但他关于古韵的著述却很丰富。《函海》中曾辑为《升庵韵学七种》:《转注古音略》五卷附《古音后语》一卷;《古音丛目》五卷;《古音猎要》五卷;《古音附录》一卷:《古音余》五卷;《奇字韵》五卷;《古音略例》一卷。这七种除《古音后语》外,都被收入《四库全书》。对于杨氏古韵学著作,当时就有很高的评价。如杨士云《书转注古音略后》说:  相似文献   

9.
古音学上的考古派和审音派是按照古韵研究法进行划分的,审音派之界定亦当以此为唯一的依据。审音派相对于考古派而存在,指古韵分部中考古、审音两法并用的一类古音学家。  相似文献   

10.
张民权先生《清代前期古音学研究》一书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 0 0 2年 9月 ) ,对明末至清乾隆初年一百多年的古音学研究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挖掘、考察和总结 ,是近年来音韵学 ,特别是古音学研究的一大成果。  一、全面考察了古音学研究的历史传承关系   1 对清代以前的古音学研究作了探源式的追溯。张著认为 ,古韵研究 ,肇始于六朝人的“取韵”“协句”之说。不过 ,真正意义上的古音学研究始于宋代吴《诗补音》和《韵补》的面世。元明两代的古音研究 ,虽大体遵守宋儒旧说 ,但他们在古音观念上的更新是不可忽视的 ,杨慎、焦、陈第…  相似文献   

11.
杨慎古音学源流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棫《韵补》大体上是为"古音"而作,不过没有形成明确的"古音"概念。《韵补》综合运用押韵、谐声、异文、古读等方法考订古音,这也是他的开创,并被后来的古音学家所继承。杨慎古韵学出自吴棫,他的功绩在于,明确提出了"古音"概念,注意到了古今音变的复杂性,改进了考订古音的方法。陈第古音学在杨慎的基础上做出了更大的突破:完全抛弃了"叶音说",注重阐明古今语音演变之轨迹,采用穷举法等。至此,明代学术,在古音学方面,完成了同清代朴学的对接。  相似文献   

12.
冬部归向的时代和地域特点与上古楚方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1.上古冬部因时期和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归向:先秦时期在西北方言中近于侵部,在东南楚方言中近于东部;2.战国以后东、冬、阳三部互通成为楚方言的一大特色;3.幽部兼通东、冬、阳三部,是上古楚方言的又一特点;4.现代湘、赣方言“农(犭农)”二字的读音与上古楚方音相关。 1 在上古韵部的划分中,冬部的独立与否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冬部与东、侵两部的关系从清儒到现代学者一直聚讼未决。或以东、冬不分,如顾炎武《古音表》、江永《古韵标准》、段玉裁(早年)《六书音韵表》、戴震《答段若膺论韵书》、王念孙(早年)《与李方伯书》、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于省吾(释(?)、吕兼论古韵东冬的分  相似文献   

13.
段玉裁在他的《六书音均表》里确立了古韵十七部,并提出了丰富的古音学思想。在《说文解字注》中,他全面地运用了他的古音学理论。他不仅凭古音增删、校改篆体和古文,而且重新认定某些文字的结构。他或者把某些形声字认定为会意字,或者把某些会意字认定为形声字,或者对形声字声符的认定不同于许慎。本文即站在现代音韵学研究和现代古文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举例说明段玉裁在重新认定文字结构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段玉裁分古韵十七部,"支"脂"之"三分、"真"文"分立、"尤"侯"分立,是其重大贡献。他提出了"本音说"、"合韵说"、"同入说"、"变迁说"等,对古今语音内部的发展规律作了深层的探索。段氏第一个系统地把古诗押韵和文字的谐声系统结合起来进行上古音研究,他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语音的历史,为古音学研究开启了比较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作为把古音学引向真正的科学道路的奠基作,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影响着整个清代的古音研究。这部巨著采用归纳上古韵文用字、分析汉字谐声偏旁、考察异文假借、离析唐韵的科学方法,将古韵分为十部,为后人研究、认识上古韵部开辟了成功之路。但筚路蓝缕,瑕疵多有,其后古音学家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章炳麟、黄佩、王力等人都对顾氏的不足提出  相似文献   

16.
黄侃的古音体系,并非循环论证的结果.其最初所定的古声二十三纽,是综合前贤的古声类研究成果而成.受邹汉勋启发,黄侃再将古声二十三纽中居于三等地位的群、于二纽和居于假四等地位的喻、邪二纽定为今变声,古声十九纽体系至此定型.与古声纽研究略有差异,黄侃的古韵部研究,是音类分析与音值研究分别进行,最后相互印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琴歌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与音乐文化完美融合的产物.闽南语起源于中原,保留了大量中原古音元素,用闽南语传唱琴歌,具有可行性.《长相思》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琴歌,用闽南语文读音进行演唱,更具古风古韵.  相似文献   

18.
段玉裁谓“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约而言之:唐虞夏商周秦汉为一时;汉武帝后自汉末为一时;魏晋宋齐梁陈隋为一时。古人之文具在,凡音转、音变、四声,其迁移之时代皆可寻究”(《六书音韵表》)。段氏古韵之分期盖可从也。《四库全书提要》云:“言古韵者自吴械。然《韵补》一书,庞杂割裂,谬种流传,占韵乃以益乱。国朝顾炎武作《诗本音》,江永作《古韵标准》,以经证经,始廓清妄论。而开除先路,则此书实为首功。”然吴棫之论古音,实仅于《广韵》部目注明其通转而已。其后,宋·郑庠作《古音辨》,分古韵为六部:阳、支、先、虞、尤、覃。以郑书早佚,故其详未之知也。  相似文献   

19.
宋代吴棫等人已知用汉字谐声关系考求古音,明陈第在宋人的基础上更加广泛利用谐声材料考求古音音读,进一步证明了谐声关系在古音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揭示了《说文》谐声与《诗经》用韵在语音上的密切关系。后世学者关于陈第考证古音忽视谐声的说法是有违事实的。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注》汇聚了段玉裁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考据学等方面的绝大部分成果,堪称体大思精之作。这一巨著的灵魂是段氏的古韵学理论。段氏给每一个篆字注明古韵部,以此来校订文字结构、解释谐声读若、沟通本字借字、阐述许书声训、揭示音近义通、考证双字联绵、审核历代音切等。但是,段氏所标韵部中仍有一些属于今韵部,不是古韵部,这显然有碍于段玉裁"古形、古音、古义互求"主张的贯彻执行,需要详加考辨,去伪存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