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文本解读过程中,如果以一种社会哲学方法论的视角审视,可以提炼出人、社会和历史的三重维度.在经验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统摄下,这三重维度在相互交织的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各自的局限性.由于马克思仅关注到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线索,而漏掉了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线索,他必然无法找到历史发展的真实动力,而他的批判也就无法上升为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科学批判.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发展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看待马克思生产理论的当代地位和作用。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建构中,从市场交换体系走向资本的生产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透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关系,揭示生产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及其文化意象,构成了他批判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化逻辑的现实基础。因此,生产理论不只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物质生产,而且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总体性的哲学透视,是马克思哲学批判维度的逻辑基础。只有从生产理论出发建构哲学的批判维度,才能真正地深入到全球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处。否则,批判理论的建构就只能陷入到文化意象中,最后只能达到一种伦理的或审美化的激进思路,而这正是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所要扬弃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从追问劳动异化的根源开始,逐步走上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解构道路。本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中,解读出了两重逻辑:一是经济学的实证的非历史的线索与哲学外在性批判的组合,即用分工-交换这一经济学思路来展开哲学批判的逻辑方法;二是历史性的实证逻辑,即以对象化劳动、实践、生产方式等概念建构出的历史发展线索,这一逻辑缺乏内在的批判性因素。这一缺陷导致马克思不得不从第一重逻辑中来寻找批判动力,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文本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理论结构。成熟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扬弃了这两重逻辑方法,走向一种以客观内在矛盾运动为基础的科学的批判逻辑,这是马克思哲学路径中的第三重逻辑。  相似文献   

4.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逻辑的批判虽然是正确的,但由于此时的马克思还无法从经济学—哲学的关联出发来理解黑格尔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还无法揭示黑格尔哲学的历史意蕴及其理论意图.只有到了后期的资本逻辑批判中,马克思才真正地超越了黑格尔.  相似文献   

5.
本文第一次从经济学的视域呈现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一条鲜为人知的理论线索,即马克思指出从西欧社会经济发展支出发,以分工为现实起点,批判四种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的历史本质,他以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旧哲学的科学实证逻辑,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包含的客观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马克思1845年抛弃人学异化史观(批判的人本现象学)之后,首次使用的科学批判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现代国家批判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重要主题,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深刻省思。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视域重建使马克思的现代国家概念具备了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内核。马克思从哲学批判出发,联系黑格尔国家哲学的“副本”来批判现代国家的社会历史现实的“原本”;在宗教批判层面上,将宗教神学批判和政治现实批判同步推向纵深,揭露现代国家与宗教国家的共通属性;在制度批判层面上,剖析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制度安排及其结构性矛盾和危机;在实践批判层面上,揭示政治国家走向消亡的历史趋势,为超越现代国家、扬弃政治现代性提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路径。马克思现代国家批判的四重维度共同构成一幅内在逻辑嵌合的理论图景,蕴含着对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及其历史命运的洞察。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越出仅从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角度来解读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传统思路,立足于马克思的经济学文本,特别是其后期的《资本论》及其手稿,来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中人学旨趣的真实基础进行一番剖析.本文认为,马克思思想中的这种人学旨趣深深地扎根于他对现实社会历史的客观、唯物的分析之中,那种终极至关怀武的人学烛引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是找不到的.以此为基础,本文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批评与反驳.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的延续和开辟的新维度。通过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之中,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整体结构,从而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推进到对作为"现实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由此发展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体来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私有财产和拜物教的批判,真实地找到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切入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找到了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真实路径——私有财产;找到了揭示隐藏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秘密——拜物教;找到了现实的人受到奴役和压迫的抽象实体——资本。在这个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上就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继续和拓展。  相似文献   

9.
杨鹏 《天府新论》2021,(2):13-21
马克思通过对李斯特历史方法的批判,匡正了经济研究中的历史思维。在历史思维的内涵把握方面,马克思批判了李斯特只关注历史事件,忽视历史整体的思维方式,主张在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历史细节。在经济活动的主体探寻方面,马克思揭露了李斯特对国家阶级本质的遮蔽,主张将现实的人这一经济活动的主体确立为经济研究的基点。在历史与经验方法的关系方面,马克思扬弃李斯特对经验直观的沉迷,将抽象力引入经济学研究,澄清了李斯特国家决定市民社会思想的错误根源。在历史目标的实现机制方面,马克思批判了李斯特的资产阶级狭隘眼界,明确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现实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使经济学真正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雇佣劳动概念的出现,将其思路推进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层面,一条社会历史性的批判思路很自然地被牵引出来.这标志着马克思在资本批判的道路上从经验历史主义的道路走向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在这一理论视城中马克思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探索才同时显现为一种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这对我们在当下语境中阐释马克思哲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货币批判的三个"隐喻"始终与其哲学的理论任务——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息息相关。如果说马克思对"吸血鬼"的批判主要针对古典经济学对资本的物化理解以揭示资本存在的历史前提的话,那么对"酵母"的批判主要针对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对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的片面理解以阐明劳动二重性的重要性。但无论对"吸血鬼"的批判还是对"酵母"的批判都深深地植根于对作为"帽子"与"观念"的人自身的批判,这主要针对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对"现实的个人"的遮蔽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颠倒"的现实根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马克思关于货币批判的三个"隐喻"旨在通过推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12.
措辞学、批判实在论和因果关系整体论是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经济学方法论理论。措辞学采用的是一种反实在论的立场,但它并没有完全忽略现实。批判实在论强调本体论上的“真实层”,但并不能保证经济理论能完全符合实际或“经验上适当”。因果关系整体论注意到了经济理论和现实的关系,但它留下了不一致的地方。措辞学为当代经济学辩护,而批判实在论则对之严厉批评,因果关系整体论则对二者进行折衷。这三种理论都对实证主义方法论提出了批判,而将它们结合有可能形成一种指导经济学实践的多元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阐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精神是深入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实质的重要维度。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精神,需要从主题转换、根本旨趣及真理意义三方面进行分析。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方法及内容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将现象学主题“意识经验”转换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分析中,逐步形成了立足于社会现实特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进而在对商品、货币、资本、劳动等物的形态的现象学理解下,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物象化世界”背后,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深层矛盾本质——“抽象对人的统治”;更进一步,“重构新型社会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真理”,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及自由、正义的社会理想与价值追求。这一研究进路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之谜”,更展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蕴含的现象学精神对于推进现实历史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合理实践—不合理实践”框架是马克思实践观的一个重要的深层框架。无论是在社会关系实践维度上,还是在生产力实践维度上,都存在着合理实践与不合理实践的历史运动。任何一种实践形态的必然性、因而其合理性都是历史的暂时的,因此,人类历史从根本上是不断发生的新的合理实践代替旧的不合理实践的永无止境的过程。马克思实践观这一框架的灵魂,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批判改造后所形成的世界永恒发展变化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它深刻地存在于马克思对社会历史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之中。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框架及其辩证法灵魂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探讨。这一框架对于认识当今人类的重大现实问题,对于推进当前中国生产力实践与社会关系实践相互关联运动的合理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后实践哲学是为着对实践哲学的补偏救弊而提出的。在后实践哲学中,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超验维度和经验维度的张力的存在是极其微弱的,既缺乏社会实践背景现实的有力铺垫,又部分地缺失了理论承接的维度。后实践哲学的限度体现在对马克思实践哲学价值定位的偏见,对实践哲学本土化本真面目部分的扭曲以及对实践哲学本土化历史、现实和未来三重向度衔接的漠视和浅见。  相似文献   

16.
面对我国当前消费不足和消费过度而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和理清消费所具有的内涵。马克思消费原理是人们审视社会转型时期消费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它主要包括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维度的基本逻辑。在历史维度方面,马克思消费原理的形成经过了人本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三个阶段;在理论维度方面,马克思消费原理揭示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消费是社会再生产得以进行的关键性因素和合理的消费观;在现实维度方面,马克思消费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消费活动的不合理性,并对未来社会消费作出科学预见。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消费基本原理,对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构建科学的消费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研究视域中,自由概念兼具建设性与批判性双重意蕴,不仅是一种理想价值追求,更是一种社会批判的规范性构思。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强调劳动是实在的自由的实现中介,并将自由概念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的重要手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所谓个人自由的虚假性、片面性,强调真实的自由建立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自由概念的批判维度,对于回击西方“自由主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2005,(5)
马克思哲学的三个批判维度仰海峰在《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撰文《形而上学批判·资本逻辑与总体性·社会批判理论》指出,马克思哲学的精神(理解)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形而上学批判,这是马克思透视哲学观念的重要前提,由此将哲学视角转向了对社会生活及其文化逻辑的批判分析;第二是从资本逻辑出发,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化进程及其内在的二律背反,这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第三是建构社会批判理论,为未来社会的变革提供一种理性的自觉。用历史形态学进行区分,马克思哲学分析的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海德格尔、福柯讨论的则是经韦伯理论之镜…  相似文献   

19.
从对近代自由主义应得正义批判入手,马克思对正义的运思以现实正义和高阶正义双层结构同时展开,他以现实正义解释和揭示正义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性,又以高阶正义实现对现实正义的批判,历经三次视角转换:从思辨理性向现实视角的转换,从普适永恒向历史过程视角的转换,从“物质所得”向“人的自我实现”视角的转换。马克思正义观指涉自由、权利、人的全面解放等多重价值,“人的自我实现”是其对正义的终极理解。马克思在转向对正义的现实性、历史性理解的过程中,并没有失去理想性和超越性的维度,也没有失去其批判和建构功能,恰恰相反,正是这种三重向度的交叠融合和有机统一,强化了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科学性基础和批判性力量。这对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义问题,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20.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得历史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马克思立足千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从人类的物质生产生活活动出发,开启和澄明了人类真实的历史.现实历史的敞开使得对它的真实批判成为可能.在对现实历史的敞开和批判中,马克思"发现了新世界".历史唯物主义虽为"理论",却有着深刻的实践自觉,它自觉干对旧世界(现实历史)的敞开和批判中实现对人类历史未来的指向性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