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现代思想家们关于现代性危机的各种反思中,从道德视角进行的反思和批判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赫勒对现代道德理论的重建主要是围绕着"好人存在,但好人何以存在?"这一道德中心问题而展开的,最终落脚干对理性化进程中道德规则的重新阐释.赫勒转换了道德规则划分的标准,即从按照层级划分变成按照领域划分.详细论述了现代社会中道德准则和法则、道德原则和格言等多样性的道德规则,并强调,多样性道德规则的内化对于消除外在道德规范和个体的内在自由之间的张力具有重要价值.正是通过对道德规则的一系列重新阐释.赫勒为克服现代性危机提供了一种道德重建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2.
杜红艳 《求是学刊》2012,39(3):18-22
赫勒与马尔库什的文化现代性批判理论都将文化概念与现代性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都指出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悖论性存在.然而,在基于文化悖论的现代性危机究竟是什么,如何对待现代性文化悖论上,赫勒与马尔库什却走向了不同的方向.马尔库什认为,现代性同一性规则消除文化悖论的企图正是现代性危机之所在,赫勒却认为,要克服现代性的危机就应该取缔文化悖论.二人对克服现代性文化危机的不同努力反映了布达佩斯学派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3.
范为 《求是学刊》2012,39(3):23-27
历史哲学是阿格妮丝·赫勒后期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她的历史哲学深受黑格尔、马克思和柯林伍德等人的影响,兼有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的特点.但是她的理论有其独特之处,她不是在建构一种宏大叙事,也不是单纯地考察历史知识的性质,而是把历史哲学与现代性批判结合在一起.人类是历史性的存在,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自身历史性的不同理解,赫勒将历史意识划分为六个阶段,并由此出发构建其独特的历史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作为布达佩斯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马尔库什和赫勒始终都在关注着文化现代性问题。赫勒和马尔库什都对社会相关性作了一种哲学承诺,但是赫勒选择了合理性的乌托邦的规范选项,而马尔库什长期以来倾向于彻底的历史主义原则。特别是赫勒创造性地将第三种表达愿望的作为文化话语的文化概念引入了马尔库什的理论中。与这种规范的文化概念相连的原理、轮廓和诊断被赫勒发掘出来,并与马尔库什最初概念中的历史性选择交错进行。可以说,赫勒阐释中的某种劣势与她的哲学理解的乌托邦渴望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5.
通过反思现代人的生存境况与道德困境,赫勒十分敏锐而细腻地揭示了现代性问题与现代世界道德状况之间的关联,从唤醒个体良知和道德责任入手构建了一种为现代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道德哲学。她呼吁现代人追随好人的脚步做一个好人,并指出好人和最好的道德世界存在于每一个个人的道德自律中,即选择自己成为好人,然后以自己的方式成为一个好人。尽管赫勒探讨了现代道德和时代精神重建的可能性,指出了现代人的命运和责任,但她试图通过反省和规约自己达到自由的自律的道德理论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气质,也或多或少浸透着一种政治悲观主义的伤感。但是无论如何,赫勒对现代性和现代世界道德状况的反思都是当今社会道德重建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哲学家布洛赫焦虑于时代困境与危机,试图寻找解决良方,故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与文化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批判,提出了具体乌托邦理论。他认为,革命哲学应是"关于祛除恶的革命的灵知",其现实路径是具体乌托邦道路:具体乌托邦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代表着潜藏客观可能性的未来趋势,是将要实现的共同体的主体;具体乌托邦的目标,是带来"新天新地",即无阶级的未来社会;具体乌托邦的"新"包含着一种开放向本真的、真实的未来地平线的可能性,是通往终极乌托邦的垫脚石,它内蕴着一种乌托邦的剩余,使人向上,永葆希望。具体乌托邦革命是第一个真实的总体革命,到那时,人将获得双重解放:个体的人从某个阶级里获得解放,同时,获得解放的个体的人将第一次形成真正的"我们"联合体,即自我相遇与我们相遇统一。布洛赫的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日常生活作为哲学研究的时象进入了研究的视野,在对人类生活现状的忧虑与反思中,处于不同生存背景和文化差异下的许多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到了这一领域.其中,卢卡奇与赫勒都试图通过实现日常生活的人道化来克服人类存在的危机,然而他们理论的视角却存在着差异,并且呈现出一种逻辑递进关系.卢卡奇试图运用科学和艺术打破日常生活自在的合类性,从而克服人性分裂的危机;而赫勒把日常生活批判从审美视野推向了生存视阈,她更关注日常生活结构的改变,旨在实现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二人对日常生活的分析和批判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微观维度.  相似文献   

8.
《孔学堂》2015,(2)
当代新儒家的课题是如何完成哲学与文化的现代化,但同时不陷于西方现代化中所衍生的现代性的黑暗面。本文通过与批判理论之比较展示儒家对文化之批判性的一面。批判理论以客观知识为依据而对意识形态作出批判,使人能从自我幻骗与自加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以克服现代性之黑暗面。哈贝马斯批判工具理性之僭越,以实践理性复归主位来完成现代化。后现代主者则以为现代化实只是理性对个体之压迫,因而反对理性之论述而寻求个体之解放。本文以为两者都对西方现代化的诊断只对了部分,实践理性是批判的根源,但实践理性也可以对个体产生压迫。文化之能持续不断依于文化理念之是否能合理地持续发展,此即文化理念之是否能达到反省的自我认可。儒家以仁心为历史文化之原动力,仁心促使文化理性地发展,同时也是文化发展之批判根源,具备理性的反省认可的要求。本文最后从儒学作为一批判理论考察五四文化运动之性质,指出这是中国文化寻求现代化的要求,但也是一自挖传统的文化运动,不能达到理性的反省的认可。当代新儒家之开新外王正是寻求以实践理性之仁心回归正位,发挥儒学传统之批判功能,以为中国建立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9.
成城  吴宏政 《学术交流》2012,(12):21-23
马克思的社会正义理论是建立在历史辩证法原理基础之上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表现为从"物的解放"到"人的解放"的辩证逻辑发展过程。马克思实现了从天国道路的批判转向尘世的批判,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扬弃了社会契约论并提出了共产主义公有制,从而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开辟了历史辩证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陆俊 《浙江学刊》2004,(6):27-31
新批判理论致力于超越当代批判理论的两种主流思想: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思想在批判现代社会、分析社会病症以及探索解放潜力等方面都给新批判理论家的超越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灵感.在社会批判理论的重建中,马尔库塞思想在当代依然有着其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林红梅 《学术交流》2006,(3):121-124
目前,环境伦理学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独特的理论,按照其道德关怀和调节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动植物、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顺序来看,它可以分为:人类中心论、动物中心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其中,动物中心论主张关怀动物的苦乐感受,生物中心论则将其道德考虑扩及所有的生命,生态中心论则要求人类“像山那样思考”,虚己而统观自然。作为个体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动物中心论认为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是否应该受到保护与该动物所属的物种无关,也与该动物所属物种的个体数量的多少无关。如果感受能力相等的话,它们受到的道德关怀就应该相等。整体主义的大地伦理理论正好相反,它以物种的濒危程度和对生态系统的贡献为标准。濒危物种的个体对该物种的存续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意义更大,因此更值得重视。动物解放主义和大地伦理学虽然同属于环境伦理学,但它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Global processes and changes on a scale previously unknown,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power of world socialism, the class struggle and that for national liberation, the many phenomena, diverse in nature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revolu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system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 the danger threatening civilization because of the arms race, the growth of means of extermin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for their existence - all of these make the rights of the individual a priority problem in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life of our day. (1)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有的国情决定了在妇女解放问题上必然与西方有着不同的探索过程。中国的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共产党一旦拥有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作为指导思想,便自觉地将它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但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要吸收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结合中国当前和谐社会的理论,构建平等、差异、融合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牛殿庆 《学术交流》2002,(2):129-132
崛起于80年代的“朦胧诗”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朦胧诗”使用感觉和意象表达思想,对新中国以来的诗歌有重大突破。“朦胧诗”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学习古代朦胧诗和现代象征的产物。从心理意义上看,它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主要来自诗人们富有个性的哲学思考,思考人的存在的强大灵魂,是独特的。  相似文献   

15.
张永伟 《学术交流》2001,(6):125-127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阿多诺的审美理论具有先锋性特质和前瞻性的审美文化价值.他立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解放,认为艺术建构在方法论上使主体避免了艺术自我扩张为一种绝对的迷信.  相似文献   

16.
胡海波 《学术交流》2007,(12):16-18
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汲取众多先哲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以人的"单向度性"为基本内核,以爱欲解放为归宿,建构了他的人本主义批判理论。他的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他的批判理论给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工作者留下了进一步思考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17.
程文侠  李慧 《社会》2019,39(3):210-240
中国共产党是倡导性别平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其一度激进的妇女政策在1940年代却发生了温和化转向。抗日战争开始后,革命根据地内阶级矛盾的缓和与劳动力的相对充裕使激进的妇女政策成本上升、收益下降。抗战中期,国民党的“限共”政策给中共战争资源汲取带来了压力,引发了党群关系的变化。为缓和党群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非阶级斗争形势下实施了群众路线,通过组织群众劳动生产以扩大总产出。在组织群众劳动生产的过程中,性别差异和性别分工被强调,激进妇女政策的路径依赖被打破而随之温和化。中国共产党妇女政策的温和化重新平衡了革命的中心性目标与原则性目标,重新平衡了男性群众的利益偏好与女性群众的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8.
左际平 《社会》2005,6(1):182-209
毛泽东时代的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实践在中外学术界引起很大争 议。一方面人们看到共产党运用法律、行政和舆论手段以确保妇女与 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大大缩小了妇女在婚姻、就业和受教育程 度等方面与男子的差距;另一方面也指出上述方面持续存在的种种不 平等以及平等措施后面隐藏的事实上的不平等。1令学者困惑的是,20 世纪50年代,男女在婚姻、就业和受教育程度等差距最大,但是中国妇 女,尤其是城市妇女对妇女解放的认同感却最强(Croll,1995;Rofel,  相似文献   

19.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不在于他的个人奋斗思想,而是其生存悖论的必然结果。祥子以源于乡土中国的生活经验对抗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理性,他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得祥子处在一种生存的悖论之中。  相似文献   

20.
哲学是关于人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反思 ,但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旧哲学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使哲学走入了寻求终极“本体”并用外在力量说明世界的误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就在于 :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 ,使哲学由天国返回到人的生活世界 ,变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理论 ,从而使哲学成为革命的和批判的意识 ,服务于人类解放的事业。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体现的是工业文明的主体性文化精神 ,它要求我们确立主体的价值坐标 ,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角度去认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