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内涵,提出任意性包含能指和所指联结以及符号与符号联结两个层面的任意性,任意性的构件是多元的,不仅限于所指和能指,阐述了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言语和语言的可论证性、任意性的历时过渡转换。  相似文献   

2.
罗中枢教授关于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并非指通常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而是指纯粹哲学或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的观点非常独到,但也使人产生了两个疑问:首先,如果“纯粹自然科学”就是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那么,康德为什么在追问“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时,还要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是如何可能的?”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两个问题单独提出来?其次,如果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就是一般自然的形而上学,它与一般自然科学或牛顿物理学有何关系?本文试图对罗教授的观点作一补释,从“纯粹理性的建筑术”的角度来理解康德的“纯粹自然科学”,并力图解答上述两个疑问。  相似文献   

3.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自出版后,就不断引起语言学家对其思想进行讨论,其中围绕着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展开的论争尤其引人注目。在梳理各方观点的基础上,对论争的缘由进行了解析,并就任意性与命名说、任意性与理据性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研究发现:一是符号任意性不适合专有名词、人称代词、拟声词和感叹词,原因在于这些词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自然联系。二是任意性与理据性并不矛盾,任何语言符号的产生都是有理可循的,而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但任意性并不等于非理据性。  相似文献   

4.
纯粹经济损失是因对人身权利和有形财产权利益以外的利益的侵害所直接导致的受害人一般经济利益的损失。纯粹经济损失的可赔偿性一直是颇具争议的问题,各国的普遍做法是以“排除性规则”为原则,但同时创设一些例外。合同法和侵权法是各国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救济的基本法律途径,另外将案件类型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我国应该加强对纯粹经济损失的研究和立法。  相似文献   

5.
任意性不但揭示出研究语言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而且它是语言符号的根本特征。语言是符号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原则,构成了语言内部的组织机制,语言功能就是通过这些原则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而任意性原则如同语言内在机制的中枢,其他原则都依赖它才能起作用。对任意性的理解不能只集中在这个术语本身,而忽略它与整个语言学的关系和它的创造性。而来自象似性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构成符号的两个成分能指和所指的界定、二者的关系以及任意性的性质。皮尔斯对符号的复杂分类根据的正是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之间表现出的种种不同关系。象似性体现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而非语言的本质,任意性涵盖了象似性,呈集合与子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三、人与文化的建构(一)前文所描述的这一语言太极图是世界上诸多语言类型的共同运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笔者借用了索绪尔的两个著名概念:能指与所指,但用法与原始概念不同,索绪尔把“读音———书写符号”作为语词的能指,把语词的“概念”、“意义”作为所指,能指与所指结合,共同形成一个语词符号。笔者将这两个概念大而化之,把某一种语言类型(譬如汉语)的语言规则,即存在于此语言类型中的普遍的形式规律———语音与语言符号层面的二元对立规律看作“能指”。笔者认为这是纯粹的真正的“语言”,或可称之为“元语言”———第一级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7.
海洋油污染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标准,是海洋油污染纯粹经济损失赔偿机制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赔偿范围的大小,也影响着索赔人是否获得合理的赔偿。对于其赔偿标准,我国立法的操作性不强,而国外立法及司法实践提出了“可预见性”、“直接性”、“全面赔偿”等标准,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与国际海事委员会提出了“近因性”原则。在与域外立法及司法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我国的相关立法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对此,我国的立法可以在借鉴并吸收域外立法关于海洋油污染纯粹经济损失赔偿标准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建立合理近因性的赔偿标准,确立其考虑的因素,明确赔偿标准的证明内容,从而规范海洋油污染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范围,使索赔人得到合理的赔偿。  相似文献   

8.
能指和所指最初的系联是任意的,经过人类长期训练,而成为约定俗成的符号。消费社会,能指和所指打破原来的系联形式,各种能指、所指形式重新组合,不断创造、形成新的系联。能指和所指的系联表现出任意性、变化性、规约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提出了挑战,并以语言符号的可论证性或象似性特征为依据,对任意性特征进行否定。根据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提出语言产生的模式,并针对"可论证"说和"象似"说对任意性原则提出的挑战进行商榷和反驳。我们的结论是:任意性是语言符号不可动摇的原则;可论证性或象似性只能是置于任意性这一根本原则之下的补充,而不可能替代任意性。  相似文献   

10.
试论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共性与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共性是: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既有任意性,又有非任意性;既有概括性,又有抽象性;既有民族性,又有全人类性。二者的个性是:能指不同;能指的组合不同;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不同;用法与功能不同;形成与发展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11.
语言符号是由施指和所指在任意性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代码符,其意指功能只有通过使用者的认知活动才可能得以实现。语言符号的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更适当地以化合物隐喻来建构。无论从物理的还是从生物本能的角度看,施指和所指都不存在对应关系。任意性原则将语言从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中剥离出来,揭示了语言自治的系统性、创造性,从而确定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规定了语言研究的共时性,使语言研究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说的语言符号任意性是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论证的."能指"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声音,而是声音给人留下的心理印迹."所指"也并非客观存在的实物,而是代表实物的概念.心理印迹与概念之间没有自然的联系,也无理据可言.在具体一门语言内,在象声词等声音符号中的象似性是极低的,但是在象形词、合成词、派生词等书写符号中却有一定的理据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许多论文和论著过多地强调了语言的象似性特征而贬低索绪尔的任意性学说。实际上索绪尔的任意性与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可以很好地统一起来。任意性是符号的一般特征,具有符号学的一般性理论意义;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一般符号任意性的一种佐证。基础语言符号是任意的,而语言的理据则体现在规则之中。符号任意性的实质在于,所指因认知方式不同而有差异,能指符号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象似性是对任意性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取代任意性。  相似文献   

14.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意性原则的缺陷来自于索绪尔错误的语言哲学观———整体论语言观并认为语言符号既是任意性更是有理剧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和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的理据性则是针对人在选择语言符号时的理性思维而言的。  相似文献   

15.
象似性是指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有理据的。从语音词素、句法结构、篇章等层次对语言的象似性作了分析。指出语言的象似性作为语言符号系统内与任意性相对的一极,也是语言的固有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语言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形式,它们的构成表现为“物质形态+语义内容”这一结构模式。这些网络符号特别是语言符号,在日常交际符号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组、改造或变化,使得能指相似而所指不同。这些新创或新用的符号与日常交际中的符号相比,在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上有着鲜明的表意特征,主要表现为不确定性、模糊性、临时性和新异性。  相似文献   

17.
从诞生至今,语言诗始终以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而存在。它通过对既定语言秩序的疯狂破毁制造了语词破碎、语意断裂、文体杂错的混乱局面,容易给人"重破不重立"的负面印象。但事实上,作为植根于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先锋诗派,语言诗的"恐怖行径"往往在解构主义诗学的观照下方可获得合理解释并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所发动的语言哗变并不是纯然的文字游戏,其真实意图是要打破日益严格僵化的语言系统,重新激活能指与所指的任意性以及能动性,使文本在无限的符号链条上自由滑动,在互文性网络中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更为自由的意义建构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与其把语言符号看作纯心理的"能指"与"所指"的结合体,不如把它看作有物质外壳的"能指"。而"所指"则可能是纯心理的思想感受,也可能是客观事物,是被人为地和"能指"联系起来的。意义是语言符号外在的东西,并非符号固有的,需要人们反复建立条件反射,才能确定下来的。语言符号是具有物质外壳的"音",是"义"的载体。这种"音"、"义"最初的结合绝不是任意的,而是象似的,只是这种象似性在各种语言之间具有很强的偶然性。随着象似性的被遗忘,偶然性被夸大成了任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