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政治价值体系的历史变迁经历了五个阶段:商周时期的神权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元阶段;封建社会儒家一元主导阶段;清末民国时期的多元阶段;当代儒家传统权威主义与西方新思想并存的二元政治价值体系阶段。政治价值的竞争和冲突促成了政治价值体系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新阶级的产生和利益结构的分化是政治价值体系变迁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政治价值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同社会整体转型一样处于过程之中,还存在着官本位主义、权威主义、等级思想与人民自由民主并存,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做主没有完全得到结合,理论期望与实际功用存在差距等等问题,未来应朝着将二元政治价值体系转变为具有很强代表性、稳定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一元政治价值体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的音乐思想打破了儒家传统的“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观念,将政治与音乐疏离,认为政治高于音乐。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特定的政治历史使命是他的音乐思想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唐代雅乐简陋和俗乐繁荣与他的音乐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儒家传播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构成之一,影响深远,衣被中华数千年。儒家传播思想的核心是传播与现实政治紧密相连,借助传播以实现对道德的规范,影响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在历史的进程中,儒家传播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由“传者本位”——“受众本位”——“回归的传者本位”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经过千百年的冲击震荡、发展演变和自我完善,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传播事业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圣性”是儒家用来指称成就超越人格即圣人的内在根据 ,虽然“圣性”这个概念在儒家的概念系统中始终没有正式提出过 ,但是对它的探讨却与儒学史相始终 ,与“圣人”一起构成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所在。儒家对圣性的探讨经历了一个长时期同时是充满了不同见解与矛盾的过程 ,心体与性体的纠葛是儒家对圣性理解的最终关枢。  相似文献   

5.
汉代“大一统”国家体制以及思想建构离不开汉代儒生博士实现儒家政治理想的努力,这是一种依存度非常高的双向建构。儒家士人对于汉代政治的参与,以浸润的方式在西汉宣、元帝时期达到了高峰,在东汉明、章帝时期趋于鼎盛。为实现儒家政治理想以辞章自鸣依经取义而又斟酌其辞的儒家士人焕发出了极大的政治热情,形成了“大一统”国家的政治、文人乃至于文学的新气象。无论是从藩国文学到宫廷文学,还是从铺张扬厉的汉代大赋到发凡起例的史家著作,都精心营构着汉代文章学的范式,秉承着国家文学“美政”“讽谏”“须颂”的使命。东汉党锢之祸后,凝聚涵养了四百年的文人精神趋于涣散并不断改辙易途,士人的家国情怀以及“大一统”文学精神走向了末路并消解,魏晋时代迎来了哲学与文学的狂欢。  相似文献   

6.
儒学在两汉治国思想中的地位有较为明显的变迁。在取代秦朝法家思想和汉初黄老思想治国的过程中,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疑在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但是,当时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以儒术缘饰吏事,并非真正推崇儒学。到了东汉时期,儒家学说与政治思想相互适应,儒学逐渐从西汉时期政治的“缘饰”过渡到东汉的“以经义断事”,不断在政治话语中取得主导地位。儒学与政治思想的相互适应,在东汉时期获得了文化阶层最大程度上的认同。作为汉代文学代表的汉大赋,成为这一时期体现政治文化思想最为完备的载体,本文试图以京都赋中关于两汉国都选址的争论为切入点,来阐述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7.
两宋时期的思想家用形而上学的方式理解和把握了“天”与天道,把“必然之天”从可感意义上的“天”分离开来,为可感世界建构了一个逻辑的前提,从而在更抽象的水平上理解和把握了普遍的道德原则,也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和把握了政治的合理性。两宋时期的“天理论”,表明了传统儒家的政治哲学最终完成了逻辑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李白在《古风》中推崇儒家美刺观念 ,但他的诗歌缺少关怀民生的热情 ,毕生认同文学侍臣的身份 ;李白也常歌颂山林之隐 ,但在实践中或作为取仕的“终南捷径”,或为了炼丹向仙。所以 ,李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者。唐朝初盛时期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培养了士人的个性精神 ,李白作为这一特殊文化的杰出代表 ,由于沉湎于超凡出俗的精神体验 ,从而在大众社会中缺席 ,并承担着巨大的孤独。儒道观念作为一种“公众意见”,可以帮助李白作为“他者”而体验在场的快乐。李白的儒道言说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李白的旷世孤独和奋力挣扎。  相似文献   

9.
刘志平  李珊 《南都学坛》2007,27(1):36-38
礼与法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脉络是:礼与法在春秋以前的夏、商、西周三代处于混一状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分离。在春秋以前的夏、商、西周三代,以“周礼”为典型代表的三代之礼是一个严密完备的社会控制体系和政治文化系统,整合了礼与法,处于整体化、系统化的礼法混一状态;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在“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下,对传统的西周“礼治”体系进行了不同方向的扬弃,形成了“法家之法”和“儒家之礼”的分离对立。于是,无所不包的西周“礼治”体系就分解为“法家之法”与“儒家之礼”,礼与法在制度实体和思想理论上都成为两条线索独立并行。  相似文献   

10.
“圣人”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的“圣人”观念与巫文化时期的“巫”存在着渊源关系 :圣人由巫演化而来 ;先秦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 ,直接促成了这一转变演化 ,也就是说 ,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过程也就是他们对“圣人”政治理想的构建过程 ;巫之所以能演化为“圣”和“圣人” ,有深刻的理论根源、社会历史原因和独特的社会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11.
唐朝经济繁荣、政治昌明,儒释道文化共同繁荣。李白深受当朝气象、尤其是道学和儒学思想的影响。在诗歌创作和人生道路中无处不体现出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入世”思想和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的“出世”思想。  相似文献   

12.
建国初期,我国大学生思想经历了彷徨、逃避政治的痛苦时期,最终在“三大运动”的实践锻炼中新旧思想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为大学生符合社会主义制度思想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日益激烈,人民生活于战乱和饥寒之中,迫切要求天下归于一统,这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相适应,各种思想政治学说也应运而生,在思想政治领域出现了一个十分活跃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是这个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儒家注重现实的传统,发挥了孔子提出的“德治”主张,广为游说诸侯,  相似文献   

14.
<正>一、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唐代诗人李白,被誉为“诗仙”,其诗歌风格独具一格,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和深厚的诗歌价值。那么,李白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呢?李白的一生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李白在5岁到25岁时,他饱读诗书并在蜀中游历。李白在五岁时就跟随父亲来到了江油县,十五岁的他已经创作出许多诗篇。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许多政治主张的创造者和开拓者,他有其自成体系的治国方略并且一生都在推行。他创立的以“仁、礼、德”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被后世所信奉和推崇。通过解读《论语》来对孔子政治思想进行宏观的把握与微观的分析,得出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为人以仁”“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础与精髓,在经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于洗礼后,能否在现代化背景下焕发新生;儒家关于政治治理的思想,在现代化的新时期面对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在政治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政治追求等方面与现代政治治理需求有根本一致,但政治施政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文化发生了根本变化;儒家政治思想会通过自身的更新与发展,成为现代化发展的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17.
儒家学说有许多宗教的与非宗教的因素。非宗教因素决定了中国政治伦理思想的“入世”特色 ,宗教因素则迎合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神道设教”的口味。儒家的宗教性仪式主要体现在祭天、祭孔与祭祖方面 ,祭孔和祭祖两项深深影响了普通民众与秘密社会。儒家伦理思想在清代秘密社会中有两种表现方式 :一是成为秘密社会教义中的光环 ;二是成为秘密社会内部日常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8.
生命的理想图式与幻灭──李白“功成身退”思想及其意义阮堂明李白一生经历曲折,思想也复杂多变。他融合了儒、道、佛、杂、纵横、兵等诸家不同的思想。这多家思想对李白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相加、叠合,而是有机的融合。而且这诸种思想就其对待人生和现实的基本态度看,大...  相似文献   

19.
儒家学说作为一种政治哲学与其作为一种道德哲学是密不可分的,其政治实践的起点建基于对人性善恶的价值判断,由之形成一种以人性修养为根本的教化政治,其仁政思想也是与为政者的人性修养密切相关的。儒家的“经”、“权”思想,为其在义利、律法等具体政治实践方面,提供了灵活调适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通过“育君子”与“化小民”的双重路径达到“至忠孝、明人伦、成君子”终极目标的思想教化模式.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目标导向和教化方式对于弥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重“工具性”轻“目的性”、重“灌输”轻“内化”等偏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