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春香传》是朝鲜最优秀的古典名著之一。由于小说《春香传》具有深刻的反封建思想和高度的现实主义艺术力量,在朝鲜古典文学中,它不仅是读者最多的一部作品,而且,介绍到世界各国以后,深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小说《春香传》是和朝鲜其他的古典名著《沈清传》、《兴夫传》、《蔷花红莲传》等  相似文献   

2.
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理解。但因缺乏受众意识,中国文学典籍“走出去”步履维艰。从本质上看,文学典籍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受众是影响传播过程的要素之一。译者只有具备受众意识,仔细分析受众类型与受众接受动机,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3.
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文化视界的建立已非一日,其于学术发展、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意义,亦已为学界所认同。尽管时下在“学术扩容”、“学科扩张”的旗号下,一些古典文学研究成果疏离了文学本体,文学文本、文学现象只是作为文化和历史阐释的材料和例证而存在,古典文学研究出现了令人焦虑的“文学迷失”现象。但一批固守文学本土,而又能在开阔的文化视野中缜密探寻文学本真的学术新著,还是让人们看到了文学领域中文化学研究的优势与前景。杨兴华先生的专著《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就是这类论著中比较突出的一部…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典籍一向有“以树喻人”的传统。当代许多诗人、作家也常常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以树喻人、以树咏怀、以树明志。因此,“树”便成为当代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文学意象之一。对这一意象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古典文学与当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对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化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平家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中继《源氏物语》之后的又一杰作。它以疾风骤雨的气势,展现了新兴武士兴起、发展直至掌握中央大权的进程,又以怅婉悲戚的笔触,描绘了旧贵族衰颓、没落直至灭亡的场景,真实地反映出公元十二、三世纪日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风貌,成了日本中古史上重大转折时期的一面镜子。它的出现,一反贵族文学典雅的文风,以其豪迈刚劲的雄姿屹立在中古时期日本的文坛上,成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一部文学巨著。  相似文献   

6.
《娇红记》是中国爱情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部标志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上承《西厢记》、《牡丹亭》等经典杰作,下启《红楼梦》这部煌煌巨著,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爱情文学的发展树起了一杆标尺。《娇红记》爱情描写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既有动摇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的伦理价值、揭示社会发展本质规律的历史价值和拓展崭新爱情义界的认识价值,也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作为一出脍炙人口的爱情戏,它还是一部成功的悲剧,自问世以来不知打动过多少人的心扉,具有强烈的悲剧艺术感染力。对爱情义界的创新性开拓,更使它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了一个无可替代的位置,它所倡导的爱情婚姻原则已经颇具现代性意味。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主潮》这个现代文学系统工程中,汤哲声所著的《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转型》一书仅仅占据了“附编”的位置。然而,若放在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这个大的关节点考虑,“附编”也就不“附”了。众所周知,中国古典文学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韵味而雄踞世界文学之林。然而,这样一种自足于年的文学景观到近代忽然沉寂下来。一种似乎全新的移植来的文学模式在几十年后占据这一片空白的荒野,长出了异样的花朵。于是,文学史便以这一天然峡谷为界,划分为古典与现代两大块儿。在激情昂扬地叙说了中国古典文学…  相似文献   

8.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杰作。唐人刘知几《史通》对《左传》评价说:“著作罕闻,古今卓绝。”《左传》记事详备,文采华赡,在文学方面有巨大的价值。我国文学史家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认为,《左传》是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左传》作者善于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言行记述历史事件,描写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9.
近代文化整合中的文学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近代中国文华整合的两种模式,近代中国文学的变革也具有两种艺术取向与变革形态。一是古典文学的艺术取向和古典文学的延续形态;二是转型文学的艺术取向和古典文学的革新形态。前者以桐城派古文和宋诗运动为代表,后者以改良主义文学为代表。这两种艺术取向与变革形态虽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立场,但都显示了在文化整合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变革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十七年(1949-1966,简称建国“十七年”)是一个新生的现代民族国家力求在国际社会上赢得认同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国家机构主动对外翻译中国文学的开创时期.由作为国家对外宣传机构的外文出版社组织翻译了一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意图藉此对外再现作为新中国之遗产的古典文学形象,为新生的民族国家提供历史合法性.翻译古典文学作品由此成为重构或者“发明”新中国“传统”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发韧于现当代文学的“重写文学史”的学术思潮,同时也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这与其说是古典文学研究被动地接受了邻近学科的影响,倒不如说是这一思潮也契合了古典文学研究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向更为恰当。就现当代文学领域对问题的提出来看,只是针对以往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而发的,是出于做翻案性批判文章的需要。其实无论是对于现当代文学还是对于古典文学,最重要的事情恐怕还不是急于做翻案文章,当然这种工作也是必要的;而是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建立新的批评模式,重创新的文  相似文献   

12.
试论《水经注》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游记文学滥觞于先秦,至南北朝而大盛,《水经注》就是其中的杰出之作。北魏郦道元倾注毕生心血撰著的《水经注》,不仅被誉为“斑志之畏友”,是一部完整系统的地理学杰作,而且“虎班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步肇开的历史地位,而且在世界文苑中也堪称独秀群芳。屈原则是世界上最早对超现实想象进行了自觉运用的文学创作者,他的作品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一峰突起而百代不衰,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范本。作者就此从屈原的“美政”理想,楚辞的文化土壤入手,从楚辞的艺术创作出发,谈他在《楚辞》中所营造的浪漫主义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4.
日本动漫中大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学的元素,它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改编,集传承与颠覆于一体。日本漫画版《封神演义》虽大尺度颠覆了中国古代同名原著小说,在情节布局、人物形象塑造及思想内涵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某种程度上又很好地传承了原著天马行空的丰富想象、游戏精神等内在神韵。日本动漫业运用的“戏仿”艺术手法,是对中国古典文化资源的一次“经典再生产”。  相似文献   

15.
骈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特有品种。在1912—1919年间,当文人们已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学幕落花凋的末运,骈文竟有了一次回光近照般的兴盛。这种兴盛和后来所遭到的贬斥,说明骈文确实反映着古典文学的某些被发展到极致的特征。骈文中大量用典体现了中国文人对“时间”的独特感受,并应和了这个时期文学的主题──凭吊。以《玉梨魂》为代表的大量骈文小说的出现,则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特出的风景之一。  相似文献   

16.
:“诗仙”李白是中国是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名篇杰作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高丽朝大文人李奎报一生创作了8000余篇诗歌与散文,今传世的约有2000余篇,皆具有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本文以比较文学的视点,着重探讨李白诗与李奎报诗审美意识及其新意气势、豪迈俊逸、忧国忧民、行路苦难、自由独吟、回归自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史上,元曲同唐诗、宋词并称,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高峰之一。可是“四人帮”却把古典戏剧一概贬之为宣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妖魔鬼怪的毒草。在他们大搞假左真右、疯狂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情况下,元曲这宗丰富多采的文化遗产也  相似文献   

18.
1950-1960年代美英的中国“十七年文学”解读者,部分来自政治、历史研究领域,部分来自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研究领域,少有专业学者。“冷战思维”、“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等对其影响深刻,使他们的言说大多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并倾向于采用西方艺术标准评价“十七年文学”。但族裔身份差异使西方本土解读者与华裔解读者两部分力量,深层次文化立场并不同,促使本时期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言说呈现出了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雷雨》是三十年代出现的一部现实主义文学杰作,它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重大成就之一。 自从这部作品问世以来,经过四十多年的考验,庶几已成为定评,是一部影响较大优秀的剧作。但对它的不足之处的批评,大都是指责作者过于强调了伦理道德,纠缠了血缘关系,削弱甚至掩盖了尖锐的阶级斗争,冲淡了主题思想云云:如王瑶所著《中国新文学史稿》批评作者说:“他以性爱与血缘的各种巧合的伦常纠葛来冲淡了这个悲剧的社会性质。”(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上册272页);吉林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小组所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指出它的缺点是:“作者过分强调了  相似文献   

20.
张江先生提出“强制阐释”的观点并非单纯在西方文学研究中存在,也表现在借鉴西方文论研究成果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不仅背离了文本的历史语境,也削弱了文本的文化意义。杜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但20世纪以来的杜诗研究也存在着“强制阐释”的嫌疑,对其展开分析,有助于我们从新的切入点认识杜诗的艺术魅力,从而分辨出“强制阐释”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