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是新疆农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取得了许多突出成就,为以后历代新疆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文章以考古资料为研究文本,在分析考古资料基础上,结合佉卢文书的史料记载对汉代新疆农牧业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
《考古》、《文物》、《考古学报》三大杂志和《湖南出土铜镜图录》、《浙江出土铜镜》等书刊上有较多汉代江南的铜镜资料。汉代江南有发达的铜镜制造文化。固着在铜镜上的花纹、铭文展示了汉代江南人的各种信仰和社会风俗。汉代江南铜镜文化与中原铜镜文化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突出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杭嘉湖是明清时期蚕桑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蚕桑丝织业不仅在该区域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带动该区域城乡经济发展变化的轴心和动力。因此,蚕桑丝织业的发展在促进该区域的自然经济的日益瓦解、商品经济逐步取得优势的这样一个历史重大转折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汉代农业考古的发现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汉代农业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情况分为农作物、农业工具、谷物贮藏和量器、田地形态、灌溉和施肥、家畜饲养、农业生产图像等七个方面进行总结,以较全面地反映五十年来我国汉代农业考古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汉代农业考古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2006年10月13、14日由重庆师范大学“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三峡考古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古代巴人历史与文化、重庆地区汉代以后的历史与文化、三峡动物考古、古代三峡文学与艺术,以及三峡考古与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世纪的五六年间,是山东地区汉代考古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尤其是为了配合基本建设所进行的考古发掘,取得一系列重大收获。  相似文献   

7.
三峡地区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状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地区农业史研究近来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囿于文献和考古材料,目前研究成果还不多,汉代及汉代以前的研究更是薄弱.本文根据三峡地区考古发现及相关文献对两汉时期三峡地区的耕地、农具、农作物、水利设施等情况进行了探讨,认为汉代是三峡地区农业的第一次飞跃.促使这次农业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良好的气候条件、政府扶持、社会稳定和人员交流等.  相似文献   

8.
汉代画像石中有胡人、骆驼、狮子、象以及佛教人物等许多外来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反映了汉代战争、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对汉代文化艺术的影响。汉代对外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汉代画像石的创作素材,还在造型手法、创作思想上对汉代画像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汉代画像石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汉代《诗》学渊源问题是聚讼千载的公案,素来学界多将之归于荀子,而于孟子的传《诗》之功却鲜有置喙。但是结合最新考古成果、从文化地理角度对影响先秦两汉时期《诗》学发展的地域文化因素详加梳理却会发现:先秦时期至汉代初年,孟子的活动场所与影响所及,主要集中在齐鲁和南楚地区,而这两大区域恰恰是春秋以来《诗》的主要传播地与保存地,共同的地域文化倾向与共同的传承者,不仅为两者在秦汉年间的汇流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汉代《诗》学中呈现出的诸多宗孟面貌提供了合理解释。换而言之,从地域文化角度来看,汉代《诗》学导源于孟子的倾向明显。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与汉代石阙艺术相关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画像艺术、铭文艺术等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归类,厘清汉代石阙的研究现状和研究重点。从现有研究文献的分类看,文献主要集中在地域范围内的汉代石阙艺术考古研究、历史文化研究、建筑艺术研究、个别画像艺术研究及铭文书法艺术研究上,对汉代石阙艺术在地域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在整体性的艺术研究上尚存在盲区和欠  相似文献   

11.
从目前考古发现、文献资料以及口述史等研究情况来看,汉代西北区域在各民族闻的迁徙、交融与互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民族手工业规模与民俗文化生态。单从出土汉代西北地区的漆器来看,其手工生产、装饰设计与市场流通等维度上,确乎能反映出汉代西北区域手工业发展,更能窥探其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是汉代西北地区漆器手工业是反映西北民俗文化、信仰与宗教的一个窗口,民族手工业与民俗文化共同形成了民俗文化生态层;二是汉代西北地区漆器手工业的造物思想与汉俗文化思想之间形成互动与共生的民俗文化形态;三是汉代西北地区漆器手工业生产与市场具有开放性与民族化,体现了西北民俗文化的包容性与自律性。  相似文献   

12.
彭金鸿 《老友》2016,(4):6-8
2016年3月2日,《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始展出,备受瞩目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墓主身份终于揭晓。多重证据最终确定,墓主为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自2011年启动考古发掘以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各类精美文物2万多件,创下了国内考古多个第一。那么,这座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古墓,为什  相似文献   

13.
唐代前期黄淮地区属于国家的经济重心,也是全国的丝织业重心。中唐以后,黄淮平原的丝织业发展虽然受到战争的冲击,但仍然保持了传统并能够继续向前发展。蚕桑丝织业遍布所有的州县,贡绢州的比例也高于其他地区;丝织品的质量精纯,位居全国首位,生产的数量丰厚,仍为政府丝织品的主要供应地。  相似文献   

14.
通常所说的四灵是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汉代的壁画墓、画像石墓中,以及汉代的帛画、铜镜、印章、瓦当上,都常见到它们的图像。有的是单独的;有的是以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方位排列。考古上在各地的普遍发现以及数量之多,似可说明四  相似文献   

15.
经过多年考古工作的积累,重庆地区发现了丰富的汉代画像遗存。主要见于三类载体:一是画像石棺(含崖棺)、鎏金铜棺饰等葬具,二是画像石、画像砖、崖墓墓壁等墓葬本体,三是石阙、碑刻等。在地域分布上,多见于长江、嘉陵江干流及其支流沿岸;在画像制作上,以平钑减地为主要技法;在题材内容上基本趋同,以双阙、凤鸟、伏羲女娲或西王母为固定组合,是这一时期求仙思想的实物反映。目前,重庆地区汉代画像的发现与研究存在考古工作系统性、资料刊布等方面的不足,研究局限明显,有待于更高层面的全域时空梳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其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汉画像石在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曹新洲 《南都学坛》2001,21(1):123-124
南阳汉代碑刻,据史料记载应为数不少,但流传下来的实乃罕见,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汉代墓室中的碑刻题记,其内容给南阳汉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所刻文字反映了汉代刻石书法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8.
对汉代汉族服饰色彩的考古资料进行梳理发现:汉代服饰色彩并无什么明显规律可言;汉代服饰色彩的等级性并不明显;汉代女子服色较男子的服色丰富且鲜艳;汉代组绶制度确有实行,且色彩搭配丰富;西汉早期,侍从俑的内衣衣领基本上均为红色,可能包含了为墓主人服丧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在汉代,由于刑罚的严酷,许多自由人触犯刑律而沦为刑徒,因此在社会中刑徒存在的数量是不少的。但国家在对刑徒管理和役使方式上,却不尽相同。在有关汉代的文献和考古材料中有不少关于“弛刑徒”的记载,正反映了这种情况。对弛刑徒的役使是汉代劳役刑的一个特  相似文献   

20.
文章依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青海考古出土的汉代漆器,结合青海西羌文化及其出土漆器本身的设计特色,认为汉代青海漆器属于本地生产,并有鲜明的西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