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历史悠久、仪式复杂,较完整的保留了原始风貌,反映出浓厚的原始宗教文化色彩,同时也透射出凉山彝族的鬼神观、生活禁忌、性别意识,以及通过祭祀圈反映出社区内部的交往情况,是研究彝族民俗文化和宗教生活的活素材.  相似文献   

2.
从仪式到表演--恩施三岔"还愿"仪式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北恩施三岔一带,有一种古老的还愿仪式,这种仪式保留了许多巫文化和傩文化因子.从其以祭祀为主的表演程式看,应该是处于前傩戏阶段的一种宗教祭祀仪式,对我们认识人类的早期宗教信仰无疑有活化石般的价值.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政府的指导,学者、文化人和媒体的介入,还愿仪式正在发生变化,从祭祀仪式向娱乐性的表演演变,其故有的文化内涵和象征也正在消失,其结果将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失真.  相似文献   

3.
瑶族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的民族,广西凌云县的蓝靛瑶就是它的一个支系.祭祀文化是蓝靛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了解蓝靛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本文将通过介绍凌云县蓝靛瑶的道公、祭祖仪式和丧葬习俗来考察其祭祀文化.  相似文献   

4.
利川鱼木寨丧葬仪式既是既往之人肉身毁灭的告别仪式,也是鱼木寨土家族民族特点的一面旗帜。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孝道与丧葬文化的联系、鱼木寨丧葬仪式流程的阐述,来分析鱼木寨地区丧葬仪式中亲人团聚、守灵哭丧、做家祭、丧戏孝歌、宣讲孝义、烧七祭祀等环节,所体现出的宗族孝道、对亡者的哀思、为逝者祈福、追念亲情、报答亲恩、教化后代等土家族孝文化中的特点。进一步力证了鱼木寨地区丧葬习俗与中国孝道文化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5.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存在着火葬、石葬、墓葬、天葬、塔葬、灵葬、树葬以及水葬等丧葬形式.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与宗教的交互作用,藏族的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具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6.
瑶族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的民族,广西凌云县的蓝靛瑶就是它的一个支系。祭祀文化是蓝靛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了解蓝靛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本文将通过介绍凌云县蓝靛瑶的道公、祭祖仪式和丧葬习俗来考察其祭祀文化。  相似文献   

7.
"游坟"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事项表现了回族特殊的社会经历,这种经历与伊斯兰教、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立足于对"游坟"习俗文化意义的解析,改变以往学界仅从丧葬仪式层面描述"游坟"习俗的事实,并从宗教观、自然观等多角度对"游坟"进行诠释,以此展示回族文化的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8.
孙立生 《民族论坛》2012,(10):103-105
苗族的丧葬仪式是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苗族的丧葬仪式,从中发现苗族丧葬仪式的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是显著的,人们可以从中学习本民族历史、宗教、习俗、神话、生产等知识,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其情感抚慰功能减少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缓解了人们悲伤、焦虑的心情;其社会整合功能加强了家族、宗族的凝聚力量,增强了以村落为地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新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9.
唐代长安中亚人的聚居及汉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文献及考古材料,对唐代长安中亚诸国人居住情况进行了考察,首先提示出唐代长安西北隅存在着一个胡人聚居区,并说明这与胡人聚族而居的习俗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其次,作者通过对聚居于长安的中亚诸国人在姓氏、婚姻、丧葬、宗教、文化等几个方面汉化表现的分析,探讨了其背后的地域、语言、血统及宗教等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丧葬习俗不仅是民俗现象,而且是集多种社会功能于一体的重要文化仪式.文章在较详细民族志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深描”手法对黎族独特丧葬仪式进行阐述,试图借助“过渡仪式”理论分析仪式主体人的行为和心理结构,旨在探索黎族丧葬活动的结构转换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明祭祖节俗依附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对土地的依赖.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香港清明习俗并未因为取消土葬而日渐式微,反而衍生出清明思亲法会的新节俗.这意味着传统清明祭祖的仪式空间由户外转向室内,参与仪式的主体由个体家庭转为群体,仪式目的从传统的思亲报恩扩大到了具有公益性质的慈善事业.2008年清明节被列为中国内地法定假日之后,香港清明祭祖的新节俗,也已经在部分内地城市如温州、三亚等地出现.  相似文献   

12.
13.
While remittances have come to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debates about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link between religion, migration and transnational financial flows has yet to be understood in its full complexity. Drawing upon a multi-sited ethnography of a transnational African church,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is overlooked dimension of migrant transnationalism by analysing how religious donations converted into ‘sacred remittances’ produce a moral economy of religious life shaped by a politics of belongings at various scale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social meaning that diasporic actors attach to religious donations sent to the homeland (the Congo) and how this compares to the practice of sending remittances to family members. The article also argues that transnational circulation of sacralised money operates within a field of meanings and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moral expectations, entitlements and differentiated regimes of value. Sacred remittances, as ‘global money’, may generate a diversity of transnational linkages between donors and recipients but they remain embedded in landscapes of status and power.  相似文献   

14.
古代藏族关于自然崇拜的观念及其功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古代藏族出于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珍爱和顺从 ,产生了崇拜自然的宗教观念。对自然的崇拜包括了对天地环境、动物及植物。崇拜自然是为了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保护自然 ,顺从自然规律。文章对此作了简述 ,并对自然崇拜观念和行为的功能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维吾尔族为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 ,人口九百多万。向麻扎圣人求子是维吾尔族农村妇女中常见的信仰行为。本文认为这种求子习俗在维吾尔族中经历了较长的演变过程。维吾尔族的生育观从对生育神乌玛伊的崇拜到现在专司生育的麻扎的出现 ,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东女国是沟通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的重要桥梁,当然,在唐朝和吐蕃政治、经济、宗教、社会习俗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加之东女国自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东女国的经济生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而这种民族特色不仅被保留了下来,而且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旅游品牌,它在振兴西部经济的伟大战略中必将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鼓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宗教与文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互动关系。在欧洲中世纪时期,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这种联系变得尤为紧密,因此产生了大量诸如"圣人传"这样的宗教文学作品。本文特选最著名的"圣人传"作品《圣马丁的生平》为例,分析基督教"圣人传"的特点,以及它与基督教经典"福音书"之间的关系,试图说明"圣人传"在基督教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教案是十分突出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基督教在传播中呈现的侵略性、强权性,激化了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近代教案频发的根本原因.基督教实施强制性的文化移植,挑起中西礼俗冲突,则是民族矛盾的延伸和深入,构成民教冲突的内蕴.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在政治上具有无可辩驳的正义性,并反映了民众对于本土文化的珍惜与捍卫.但是,对于近代教案所凸显的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也必须予以正视.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渊源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蒙古族的敖包祭祀仪式源远流长,从氏族社会延传至今.学术界关于敖包的起源众说纷纭.笔者运用词源学、考古学、宗教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与方法,通过对敖包祭祀渊源、功能、禁忌、种类等诸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敖包的原型来自先祖的石板墓,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敖包祭祀源于祖先祭祀,是古老的萨满教"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敖包的种类逐步增多,并且其功能也发生了演变.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地缘、宗教及社会发展等因素的考察,分析了这些因素与西藏传统风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并通过列举相关实例,对上述因素在藏族传统风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