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端生在《再生缘》中所塑造的男性形象有着很明显的阴化倾向。本文从传统文化、作者以及观众3种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以期对女性弹词中的同类现象有所阐释。  相似文献   

2.
《再生缘》是明清弹词中较为优秀的作品。陈寅恪和郭沫若作为研究《再生缘》的“先驱者”,具有开创之功,也不乏研究的深度。但对《再生缘》的文学史价值定位,似需进一步斟酌。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郭沫若均认为陈端生所著弹词《再生缘》是长篇七言排律。笔者对原书考察后认为,《再生缘》乃弹词体,律句虽多,但对偶句极少,与七言排律的形式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4.
没有圆满结局的圆满--弹词《再生缘》结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缘》是部弹词佳作.作者未竟书而亡,续者纷起.但梁德绳、秦纪文、郭沫若等看似圆满的结尾破坏了人物性格的完整,给故事情节造成了诸多遗憾.陈端生《再生缘》这没有圆满结尾的结局实际已蕴含着圆满.  相似文献   

5.
清代的女性作家创作了大量女扮男装题材的弹词作品,这些作品赞美、宣扬了女性的才能、胆识,抒发了女性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在思想内容方面以《再生缘》最为激进、自由:极力宣扬女性的个性、才情,颠覆三纲五伦,否定三从四德,极大地提高了女性地位,向男权社会发出最有力的挑战,其思想性达到了一个空前高度,由此可见作者陈端生自由、独立的精神在当时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从陈端生的《再生缘》到侯芝的《金闺杰》、《再造天》,再到邱心如的《笔生花》,清代女作家弹词形成了一个阅读、批评与创作相交织的链条,后一部作品是对前一部作品的回应和再创造。《再生缘》的“颠倒阴阳”引起了包括侯芝在内的闺秀才女的非议,而邱心如在继承《再生缘》“为女子张目”主题的前提下,对故事的框架和具体细节都作了一些巧妙的设置,既隐秘地表达了她的诉求,又使文中的叛逆性始终包含在温情的道德氛围中,体现出她作为闰塾师的创意。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其新颖的情节结构和充满激情的文学语言,更在于它对人物主体性、内在性的揭示。在这一点上,《再生缘》与之一脉相承,但它也从女性的视角改写了《牡丹亭》。围绕着花园意象、自画像描摹和自我追寻的历程等关目,《再生缘》展现了知识女性在父权社会遭遇的深刻困境,并在易装情节的叙写过程中,重塑女主人公的内在自我,从而体现了过程的意义。《再生缘》既深植于当时的文学文化语境中,又表现了对秩序的质疑和超越成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觉醒》中的女主人公爱德娜探求自我的泥泞之路。爱德娜解构了一个旧的价值体系却无力建构一个新的价值体系,她成为一个不折不挠地追求实现自我,闪耀着女性主义思想光芒的悲剧英雄。《觉醒》及其它几个短篇小说以极富有女性特质的文本呈现了女性经验,并使这些女性经验成为了作者政治意识的载体,对父权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抗辩和幻想式的颠覆。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女性开始表现出群体性的、较为强烈的创作欲望。由于传统文学类型的话语权一直为男性控制,她们就另辟蹊径,通过弹词来宣泄无奈,发出自己的声音。女作家们在作品中塑造出一个个功勋卓著、近乎完美的女英雄形象,来寄托自己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些女英雄看似风光无限,但背后却是无尽的悲凉。本文就以《再生缘》《笔生花》《榴花梦》等几部弹词作品为例,解读女英雄们悲剧性人生。  相似文献   

10.
由长篇弹词《天雨花》的序言可以推断,作者陶贞怀是明末东林党人之女。作者在弹词创作中继承父志、代父立言,披露了明末宫廷“三大案”的真相,与此同时,她又以女性的视角,对专制家庭表示了反抗。这种特殊的创作情况使《天雨花》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女性文学的复杂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