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毅教授     
周毅教授 ,男 ,193 6年 1月生于辽宁省阜新市 ,中共党员 ,教授 ,19 63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本科 ,留校执教。现任张学良基金会会长兼秘书长、东北军史暨张学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编有《东北军史》、《东北军十四年抗战史》、《张学良暨东北军将领传》、《张学良暨东北军新论》、《张学良文集》(上下 )等专著和资料。公开发表的论文有《走向抗战的东北军》、《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军》、《试论张学良思想转变的过程》、《张学良思想转变的标志》、《试论武汉时期的张学良》、《论东北军与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2.
北伐战争胜利在望,全国地方军阀的主力大多被摧毁,北方仅剩下奉系军阀张作霖。"皇姑屯事件"后,东北少帅张学良面对诸多因素,举棋不定,最终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改旗易帜,实现了国家形式上的统一。本文就"东北易帜"的时代背景、东北军面临的尴尬处境、南京国民政府对奉系军阀的态度及政策、日本对东北的野心以及奉系军阀自身状况等几个方面论述"东北易帜"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西安事变后,东北军由一支较稳定的地方军阀集团迅速蜕变为各自为政的数支军队.这种蜕变主要表现为东北军内部派系纷争的表面化,高级将领的离心和东北军对"三位一体"的背离.东北军的蜕变是由于张学良的被扣、高级将领的裹胁和南京政府的分化,但归根到底则源自其军阀属性.东北军的蜕变瓦解了这支地方实力派,但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整合.  相似文献   

4.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军奉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军在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四个多月就占据了全东北。不抵抗政策造成东北军不战而溃,使东北山河转瞬沦陷;不抵抗政策给东北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危机。事变前张学良曾主张武力抵抗,是"力避冲突"方针导致"不抵抗主义"的产生和形成。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旧居又称张氏帅府,由曾雄霸中国北方的奉系军伐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修建,并由此得名为大帅府。1928年,张学良将军年仅28岁便继承父业主政东北,张氏帅府又由此得名为少帅府。张学良旧居是全国唯一一处以在世人命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旧居,记述了它的发生、发展,记述了它的主人们的生平业绩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说,张学良旧居浓缩了东北的现代史,是一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主要部队密切合作,积极抗日。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团结东北军共同抗日,在东北军中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并为营救张学良做出努力。在鲁南、晋西北、冀中等敌后战场上,八路军与东北军并肩作战,共同对敌。面对蒋介石发起的反共磨擦,东北军主要将领予以坚决抵制,部分官兵由此走上新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7.
1929年爆发的中东路事件,引发了中苏之间的武装冲突,以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惨败而告终。这场冲突破坏了东北亚地区三足鼎立的稳定局势,对于张学良处理九一八事变的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日本来说,看清了中国的形势,更加轻视东北军,加速了侵华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郑华金 《老友》2012,(7):14-14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东北。身为东北军统帅的张学良,奉行蒋介石不抵抗的政策,不战而退,长春、沈阳相继陷落。社会各界纷纷指责,张学良有苦难言。当时,报纸上曾发表过这样一首绝句:  相似文献   

9.
张学良的教育经济思想源于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了达到"促成国家现代化"的目的,张学良在东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通过对张学良大力兴办教育事业、调整专业设置以培养实用型人才,注重教育经费投入,强调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等思想的探讨,以及对张学良发展东北教育事业实践的分析,探究了张学良的教育经济思想。将张学良教育经济思想及实践与现代教育经济学理论相比较,旨在表明张学良教育经济思想的超前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为了摆脱日本的控制,毅然改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他对内进行"东北新建设",增强东北的实力,以抵制日本势力的入侵;在对日外交上,他设法限制或抵制日本在东北的权益,甚至公开实施对日抵制政策,并支持东北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张学良对日抵制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维护了国权,促进东北救亡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引起了日本的极大恐慌,日本以"中国官民共同排日"致使"满蒙危机"为借口之一,打造战争舆论,发动九一八事变。  相似文献   

11.
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前在东北发生的两起严重的国际事件,在由两事件引起的中日交涉中,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当局对日本采取隐忍退让、力避冲突的方针。张学良之所以采取如此方针,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国内内争未消的局面及其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张学良本人对日本和当时的国际格局的错误判断造成。这一方针不仅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加速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力避冲突"最终也发展成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不抵抗主义"。  相似文献   

12.
1936年12月12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东北军和西北军在陕北“围剿”红军接连受挫的形势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及其南京方面的一批军政要员,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事后的十三天,即12月25日,在蒋介石以“领袖人格”保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下,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到了南京,从而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对于张学良亲自送蒋到南京去的这一举动,当时的东北军、西北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以及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博古等同志,是不赞同的,同时也是难以理解的。他们都曾说服过张学良不要亲自…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博弈可以看成两人在对日对共政策上的较量,是"攘外后安内"政策与"安内后攘外"政策的博弈.张学良认为先"攘外"后"安内",主张"息内战,御外辱"、"息内争,求和平",停止"剿共"内战,一致抗日.这种主张可视为对蒋介石"安内"政策的反驳.当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安内"政策失败后,意识到解国难须另觅新路.当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三位一体"局面形成时,蒋介石继续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自此,两人的博弈拉开帷幕,而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对蒋"安内攘外"政策的一种正面反抗.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组织了十几支抗日游击队,并很快发展成包括11个军的东北抗日联军.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抗日联军积极主动地配合关内作战,拖住了几十万日本关东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部继续坚持就地战斗.其主力则转移到中苏边境整训.后来配合苏军出兵东北和夺取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0月14日至15日,由“张学良教育基金会”发起,东北大学张学良研究中心、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辽宁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张氏帅府博物馆和张学良教育基金会等单位共同组织的“纪念西安事变七十周年暨张学良逝世五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的10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张学良将军的亲属出席了研讨会。10月14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东北大学汉卿会堂举行。开幕式由张学良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魏向前主持。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宛山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评价张学…  相似文献   

16.
贞勤 《山西老年》2013,(4):18-19
1936年12月12日晚上,古城兰州,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过,东北军五十一军迅速解除了驻兰州国民党中央军的武装,并扣押了部分国民党中央驻兰要员,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兰州事变"。"兰州事变"是"西安事变"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指挥者是东北军五十一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将军。两"事变"和平落幕不久,张学良和杨虎城先后被囚,杨虎城还几乎全家遇难,同样把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得罪苦了"的于学忠却安然无恙,抗战期间还因功晋升为一级上将。  相似文献   

17.
1928年中,张学良开始主政我国东北地区。"东北新建设"时期就此开始。本文通过推广义务教育、建设小学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创办新民小学和农村实验小学、"辽宁省公立中小学教育基金"资助小学教育等方面考察了张学良主导的"东北新建设"时期辽宁省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促引张学良走上抗日路张学良从欧洲考察军事回国,遵从蒋介石的命令,到汉口就任豫皖鄂三省剿共副总司令。1935年2月,张学良到庐山面见蒋介石,并向蒋介石保证:一定在三个月内肃清豫皖鄂三省境内的红军。接着张学良和蒋介石一起,在汉口接见东北军主要将领于学忠等人,研究如何尽快把东北军从河北境内移师豫皖鄂,以便替蒋介石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可是,张学良多次与红军交战都失利,他的老部下何立中、牛元峰先后阵亡。国民政府的军政部规定,部队兵员军饷和枪支弹药及给养,以省籍为补充区域,伤亡官兵的抚恤金,亦从死伤者的原籍省、县…  相似文献   

19.
张琳 《百姓生活》2012,(12):51-51
1925年东北军打败孙传芳后,张学良首次进入上海。当少帅张学良第一次和宋美龄见面时,宋当时未婚,在上海堪称知名闺秀、才貌双馨的美女。两个人当时都只有20多岁。张学良与宋美龄一见面,立刻为她出众的气质倾倒,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并不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而是张学良下的命令,从而导致沈阳失守,东北沦陷.由于张学良对日本的看法与蒋介石观点基本一致,两人对"九一八"事变的处理,也就十分的相似.所以,张学良和蒋介石对东北沦陷都应负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