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渤海的主体民族是靺鞨,核心是粟末靺鞨,这一传统观点至今仍然最具说服力.仅仅从接受唐朝册封前大祚荣政权的国号为靺鞨,以及当时外部世界对他们的称谓是靺鞨这一点就足以说明问题同时.我们对靺鞨族的来源也应有新的认识.靺鞨族、甚至粟末靺鞨部都包含着其他民族或部族的因素都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渤海的族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族是我国东北史上的一个民族,公元七至十世纪,它建立了一个地方民族自治政权,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但它的历史至今仍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讨,尤其是它的族源,更成为学者关注的课题。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参加讨论。一、渤海族的主源是粟末靺鞨学者们对于渤海族有多源,既有粟末靺鞨,又有高丽遗民,意见是一致的。争论点  相似文献   

3.
革末革曷族祖源于肃慎,南北朝时发展演变为七个大的部落,粟末革末革曷即为七部之一。中唐时期,出身于粟末革末革曷的大祚荣创建了渤海王国。由于渤海王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变迁中涉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特殊关系,使其在国际史学界中长期受到重视。因此,研究、考证粟末革末革曷的形成、发展、演变史及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渤海王国的渊源,分清革末革曷民族与高句丽民族的界线等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渤海王国是以粟末靺鞨为主体而建立的地方政权。公元七一三年(开元元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从此该政权“去靺鞨号,专称渤海”①。大祚荣死,子武艺继位,“大开宇境”,到宣王仁秀时进一步扩大地盘,成为雄踞东北地区的强大政权。渤海诸王一再“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②。因而在唐文明影响下,渤海政权成为当时祖国边疆地区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王国,史称“海东文化”。本文仅就渤海的文学艺术(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音乐和舞蹈)等,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渤海的文字 要探讨渤海的文学艺术,首先必然要涉及到作为文…  相似文献   

5.
渤海国是我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靺鞨人建立的地方政权。公元698年,粟末靺鞨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建立起靺鞨人的第一个政权。公元705年,唐中宗“遣侍御史张行岌往招慰之”①,大祚荣应招,明确了与唐朝的隶属关系,并于公元711年第一次派人到唐朝贡献方物。公元713年,唐玄宗派崔忻为宣劳靺鞨使到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大祚荣接受了唐朝的册封,改国号为渤海,与唐朝正式建  相似文献   

6.
渤海靺鞨考     
《旧唐书·渤海靺鞨传》一开头便道:“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有些学者根据这一记载,认为:“大祚荣是高丽人。”然而,这一记载中,有“渤海靺鞨”一词。特别是,“渤海靺鞨”一词中有“靺鞨”二字,这二字足以使我们怀疑“大祚荣是高丽人”这一看法的正确性。由于“渤海靺鞨”一词涉及大祚荣的族属问题。所以,渤海史的研究者在论及渤海族属时,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解释一下“渤海靺鞨”,自觉不自觉地表明了自己对“渤海靺鞨”的看法。如中国学者王成国认为:“渤海靺鞨即粟末靺鞨”。又如,朝鲜学者朴时亨在论及这一问题时,认为:“渤海不只是由高句丽人组成的,它还包括在数量上仅占多数的靺鞨之众,而且其国都也位于粟末靺鞨住地。但在这里掌握主导权的是高句丽”。  相似文献   

7.
前几年,曾在北京市文物管理处看到唐张建章墓志铭。此墓志是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在北京德胜门外冰窖口附近出土的,志石两块方形,志盖刻篆书“唐蓟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张府君墓志铭”,四行十六字。志文楷书,三十二行,满行三十一字,共计九百零九个字。这块墓志的出土,对了解和研究唐朝与渤海关系的历史,颇为重要。隋唐时期,居住在我国东北境内的少数民族靺鞨人分为七大部。其中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和辉发河流域的粟末靺鞨部,到了公元七世纪末,兼并周围各部,势力日益强大。六九八年(唐圣历元年),粟末首领大祚荣自立震国(或作振),称震国王。七○五年(唐神龙元年),唐中宗派遣侍御史张行岌前往招抚,大祚荣随即归附。七一三年(唐开元元年),唐玄宗派遣郎将崔忻前去粟末地区设置忽汗州,任命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并册拜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于是大祚荣“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可见史称“渤海国”之名是由唐王朝的册封而来  相似文献   

8.
渤海国的社会性质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以前有人提出渤海自建国之日起就进入了封建社会;也有人认为渤海表面是封建化了,但实际上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家长奴役制时期。对于这两种意见,我们不敢苟同。我们认为渤海的社会性质前后发生很大变化,前期是奴隶制社会,后期则是封建社会。粟末靺鞨(初为勿吉粟末部),隋及唐初为高勾丽所役属。高勾丽经过漫长的奴隶制  相似文献   

9.
渤海王国(公元698—926年),是以靺鞨人为主体建立的隶属于唐朝的地方政权。渤海王国建立以前,中原的佛教已在部分靺鞨人中传播。建国后,由于唐朝的影响,渤海统治集团重学崇儒,提倡佛教,把佛教做为维护和加强其统治的工具,不惜人力、物力,大力兴建佛寺、佛塔、佛象,佛教很快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一种主要宗教。随着佛教的兴盛发达,唐代佛教艺术也源源不断传入渤海。文献记载,渤海统治者曾塑造精美的金佛、银佛去长安朝觐、进贡。又据不完全统计,仅渤海王都上京龙泉府遗址(今宁安县东京城附近)  相似文献   

10.
渤海建国前史事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696年"营州之乱"前,当地已拥有6万左右人口的靺鞨人,并已形成为一支潜在的政治势力.为了寻求出路,他们卷入了"营州之乱",并在大祚荣的领导下于697年乘机东奔、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东奔队伍主体和主导力量为粟末靺鞨.  相似文献   

11.
靺鞨人的迁徙与渤海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靺鞨人的迁徙约始于公元三四世纪之交,沿松花江河谷西迁,最远达嫩江以西,可能远至呼伦湖西南.因沿第二松花江河谷南下,至晚在5世纪,靺鞨人已与高句丽发生冲突.6世纪末,粟末部内迁后,第二松花江和松花江流域的靺鞨诸部皆臣属于高句丽.唐朝未能把握好高句丽灭亡后东北局势的新变化,其对靺鞨政策的失误为大柞荣建国创造了契机.由于得到靺鞨诸部的支持,大柞荣在建国之初就控制了今黑龙江南部至吉林北部、东部的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12.
从古代文献看渤海国的族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渤海国的族属问题,当前中外史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建立渤海国的民族和渤海国的主体是靺鞨人;也有人主张是高勾丽人。虽然渤海史的资料比较少,但是我们依据现有的中外古代文献的有关记载,加以综合比较,还是可以得出有充分根据的结论来。 渤海国的族属,中外的古代文献本来有明确的记载。渤海同时代人杜佑在《通典》中,就有如下记载: “高宗平高丽、百济,得海东数千里。旋为新罗、靺鞨所侵,失之。”① “李 伐高丽……其后,余众不能自保,散投新罗、靺鞨,旧国国土,尽入于靺鞨。高氏君长递绝。”② 这两条材料中的靺鞨就是渤海。《…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史学界发表了不少研究渤海史的论著,笔者在拜读这些文章时高兴地感到,今天研究渤海史的广度和深度,皆超过前人;但又觉得,因为作为探讨渤海史主要依据的新旧唐书《渤海传》一些记事有差错,或表述不确,所以大家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仍存在分歧。拙文想就四个问题略陈管见,就正于读者,特别祈请与我持不同认识的同志指正。一、关于渤海的族属关于渤海的族属,《旧唐书·渤海传》载:“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新唐书·渤海传》说:“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历来史家据此认为,渤海源于靺鞨,是以靺鞨人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从近年国内发表的文章看,大家皆主靺鞨说,  相似文献   

14.
《学问》2015,(4)
黑水靺鞨是隋唐时期活跃于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黑水靺鞨自隋朝出现,直至渤海国灭亡后仍以强势地位存在着。唐朝为了实现对渤海国北部的牵制,在黑水靺鞨活动地域设置了黑水都督府。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黑水都督府的建置、职能,特别是其治所位置给予了充分研究,但一直聚讼纷纭,而近年萝北县江岸古城的发现为寻找唐黑水都督府的确切位置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新线索。  相似文献   

15.
靺鞨族世代居住于白山黑水之间,是我国东北地区著名的古老民族之一。从文献记载看,“靺鞨”一词始于隋代。到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其粟末部逐渐强大,于公元698年建立“震国”。这就是后来被誉为“海东盛国”的渤海王国的前身。其后靺鞨人的后裔——女真及满人,又先后建立了金国和清朝,在我国的历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因之,搞清靺鞨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靺鞨”一词的称呼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迄今为止,国内无论是教学、研究领域,还是词书字典的注音,都把“靺鞨”一词读作“末合”,注音为 m(?)h(?)。著名的《康熙字典》称:靺鞨“蕃人名”。唐书北狄传:“黑水靺鞨居肃慎地,亦曰挹娄,元魏时曰勿吉”。其对“鞨”字的注音则为“何葛切,音曷(即合)”。近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重印本)、《辞海》(上海辞书出版  相似文献   

16.
渤海国号的由来,《新唐书·渤海传》记为唐先天中,朝廷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胡三省按此理解为:“始去靺鞨,专号渤海”,故此现代东北史大家金毓黻先生等往往以渤海专代靺鞨,并从而以此推论二者的音转问题。但是,如果全面地审核现存有关史料,这一所谓“渤海”专代“靺鞨“或“靺鞨专称渤海”说,就显得难以成立。今冒昧略陈管见,敬乞方家赐教。  相似文献   

17.
渤海国,即我国唐朝勃海(忽汗州)都督府管辖区,它作为地方政权对境内各族来说,不单体现为通常的军事政治联合体,而且在其统治的二百余年中确实形成了以靺鞨人为主体而又不同于固有鞣鞨族的新的族的共同体,即我国历史上的渤海族(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概念应为“部族”,我国学术界也习惯于称之为民族,但均指前资本主义民族而言)。笔者认为渤海国与渤海族两个范畴不尽相同,本文即着重阐述其相异之点,力图科学论证我国中世  相似文献   

18.
渤海王国有多少人口?由于文献记载语焉未详,迄今尚无定论。本文拟在钩校中外古籍的基础上,对这一关系到“海东盛国”兴亡盛衰的问题,试作初步的探索和考证。 一、关于渤海初期的人口 渤海王国初名震国(或作“振国”)。《旧唐书·渤海靺鞨传》称大祥荣自立为振国王之际,“地方二千里,编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此外如《新唐书》、《五代会要》、《册府元龟》、《文献通考》及朝鲜史书《东国史略》、《东国通鉴》等等,也均谓其时“户十余万,胜兵数万”。 然而,“户十余万”是个相当笼统的数字。究竟是十二、三万,还是十七、八万,实难确指。如…  相似文献   

19.
渤海国部分府州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东平府《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拂涅故地为东平府,领伊、蒙、沱、黑、比五州。”该府既然在拂涅故地,而拂涅为靺鞨诸部之一,那么我们只要弄清拂涅故地在哪里,也就可以知道东平府的所在了。《新唐书·黑水靺鞨传》记載:“……又次曰安居骨部;益东曰拂涅部。”即是说,拂涅靺鞨在安居骨靺鞨以东。而安居骨靺鞨一般人公认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一带。所以说,东平府即拂涅故地应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以东。具体地说,应在今兴凯湖西岸一带,理由有三:(一)阿城以东的牡丹江流域是上京龙泉府,东平府肯定尚在牡丹江流城以东;(二)既名“东平”,必然在渤海国之东部,与东京龙原府同一经度或更东;  相似文献   

20.
朝鲜史学界关注渤海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7世纪末至10世纪,在今我国吉林省大部和辽宁、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建立的渤海国长期以来被史学界称为“历史之谜”,一直为东方各国学者所关注。渤海史研究的焦点基本上集中在关于渤海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还是唐代的属国,渤海的居民以高句丽遗民为主体还是以靺鞨人为主体,渤海国的建国始祖是高句丽人还是靺鞨人,等等。其他一些衍生的问题也都是围绕着对主要问题进行论证而提出的。近一个世纪来,中、朝、日、苏等国学者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许多差异。近年来,朝鲜北南方史学家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渤海史研究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