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888年9月5日,李鸿章以代粤商陈承德递禀为名,奏请将唐胥铁路由天津展筑至通州(今北京市通县)。展筑理由是:“利于用兵”和“既可抽还资金,并可报销海军经费,公私利益不止一端。”9月27日,经奕譞奏请、西太后批准,并谕令户部每年拨银二百万两交李鸿章使用。而谕令一经宣示,舆论大(言华),并展开了一场争论,即所谓津通铁路之争。反对修此路者居多,上自台阁大臣,下至御史言官,纷纷上奏,要求停止工程;翁同和也力主缓修;赞成者,在王公大臣中主要是醇亲王奕譞。顽固派守旧,反对修路自不足怪,翁同和为什么力主缓修?而奕譞为什么反而赞成呢?这场争论的真相到底如何?对此问题,史学界一直存有争议。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 翁同和是晚清宫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曾为“两朝师傅,十载枢臣”,(恽毓鼎:《澄斋日记》<稿本>第四函)对当时政局起过很大作用。戊戌变法的期,翁氏既是军机大臣,又兼总署差事,故与新政关系极为密切。但是,翁是支持变法还是持反对态度?翁氏与康有为关系究竟如何?将翁氏赶出朝廷的是光绪还是慈禧?上述问题晚近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它们对戊戌变法研究又至关重要。要正确评价翁同和,要  相似文献   

3.
研究中国近代史,说到晚清政局和重大社会变革,没有不提到翁同和的,因为这些均同他有关。百年前,他曾一手支持光绪帝发动维新变法,并草拟宣布实行维新变法的国是诏和开办京师大学堂的谕旨。他因支持变法,引荐康、梁维新派而蒙受革职编管的重惩。几年前,作者曾写过翁...  相似文献   

4.
山东半岛之战是甲午战争的一次重要战役。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在此役期间担任山东巡抚的李秉衡一直褒贬不一。存在争议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即李秉衡在战役之前是否曾着力增强山东半岛防务,战役开始后,他的指挥调度怎样?他对援救北洋舰队又采取了何种态度?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对李秉衡在山东半岛之战中的表现,作一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对1957年7月21日《光明日报》史学专栏第61期所刊载的张子扬先生所收藏的翁同和戊戌政变后写给友人的一封密函进行考订后认为,此密函是伪造之作。  相似文献   

6.
李凤琴 《阴山学刊》2005,18(4):18-23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矛盾日益尖锐,对日和战问题成为时论争议的热点,至山海关事变爆发,长城抗战失利,平津危急,和战问题,面临抉择。此时南京国民政府为保全平津,赢得应付全面战争的时间,决定对日采取有限度的妥协,《塘沽协定》就是这一绥靖政策的产物,黄郛则是政策的主要执行者。  相似文献   

7.
英、美等国对日本挑起甲午战争持“中立”态度,实即对日本废除中国在朝宗主权的支持,背后则是必欲破除中朝宗藩关系的心态,各国的底线亦仅止于此。在战前争取欧美支持及国际舆论的外交活动中,中国的宗主权话语体系完败于日本的国际法话语体系。以朝鲜独立和改革为幌子,日本瓦解了英、俄均曾有意进行的调停活动。美国则采取作壁上观的心态,乐见日本扫除中朝间的宗藩关系。日本的利益许诺和外交欺骗背后是以近代国际法为理念支撑的外交体系。甲午的战败,虽然标志着清政府调适中朝宗藩关系的失败,但对宗藩关系本身的评价不应以此次战争的结果为唯一前提。  相似文献   

8.
<正> 庚子事变中的和战之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过去还很少有人涉足,最近几年才提出来讨论。但是,庚子事变中和战之争的情况相当复杂,涉及到好多方面的问题,不能只就其某一个方面进行孤立地考察。这里,试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一、后党主战派的阶级基础在庚子事变中,清政府内部仍有主战和主和两派,但这两派已不是甲午战争时期以帝后两党对立的两派,而主要是由后党分化而成的派别,而且主战派一度扮演了主要角色。那  相似文献   

9.
<中东战纪本末>是一部以报道和评论甲午中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它通过大量选录、选译中外报刊,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进行了极为详细的报道.它从军事、政治、宗教等方面对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刺激着中国人深刻自省、因耻思变.它提出的改革建议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风俗、外交等诸多方面,也多有可取之处.<中东战纪本末>对当时的中国人全面认识这场战争,深刻反省战败的原因,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对变法思潮的兴起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试论洋务思想家对和战之争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时期,在统治阶级内部一直存在着主和与主战的争论,特别是每当发生重大的中外交涉事件,这种争论就要激烈爆发一次。洋务思想家对此抱何种态度,他们究竟属于主和派,还是属于主战派,又当如何评价他们的态度,这是洋务运动史研究中应该回答的一个问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笔者对12位洋务思想家的著作进行了考察,有必要作一简要介绍。王韬在《书重刻弢园尺牍后》中说:“末一二卷间言日俄近事,而意皆主于不用兵”,“修好释嫌,要以和为贵”。这是指的他对解决俄国侵占伊犁和日本灭琉球两次重大外交事件的态度和主张。“主于不用兵”、“以和为贵”可以说是他一贯的主张。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他就强调“毋宁出于和”(《弢园尺牍》第32、38、42页)。其后,对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他都认为“宜和不宜战”。1870年他上书丁日昌,提出处置天津教案的办法是“惩疏慢以肃官常,戮顽梗以警乱首,优恤死难者家,以示怀远”(同上,第105页),与曾国藩的办案方针相一致。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王韬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一九二一年四月十九日致周作人信中提到一位“爬翁”;同年七月四日致钱玄同信中,上款称“心翁”。“爬翁”即“心翁”,即钱玄同。钱玄同,原名夏,字中季,号德潜,后改名玄同。浙江吴兴人。语言文字学家。早年留学日本,一九○八年在东京曾和鲁迅等人同听章太炎讲文字学。回国后先后任浙江教育司科长,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五四”时期为《新青年》编辑部成员之一,和鲁迅有相当密切的交往。  相似文献   

12.
欧阳敏 《学术探索》2009,(1):138-140
在英语教学中,不少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语言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场合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我们只有加强语言文化的导入,重视语言文化的偶同和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学生才能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张之洞在 1895 -1898之间 ,与维新派及维新运动的关系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 ,以识别其伪维新的真实面孔  相似文献   

14.
<正> 戚其章,山东威海市人.1925年生.1948年南京中央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毕业.1949年5月入伍,在军事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50年代初开始专攻历史.先研究中国古代史,后改为中国近代史,重点是甲午战争.现为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  相似文献   

15.
提起甲午中日战争史的研究,人们便会想到戚其章的名字。戚其章的名字和甲午战争史联系在一起决非偶然,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在这块领域内潜心研究的结果。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给他带来了施展才华的春天,拼搏的用武之地,因此,在甲午战争史研究上结出了丰硕成果。自1978年再版《中日甲午威海之战》(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初版)以后,接连撰写和出版了《北洋舰队》(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128-134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决定和影响着此后中日两国的发展趋势和走向。清政府战败后,帝国主义纷至沓来,大大加深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日本则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逐渐步入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清政府甲午战败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李鸿章奉行妥协退让的和戎外交方针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今,很多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津津乐道,但对普通文章则很少提到“鉴赏”二字。究其原因,是认为普通文章只有实用价值,并无审美价值。这显然是未经冷静思考而人云亦云的陋见。这种陋见存在于我们这个号称“文章大国”里,尤其存在于一些常搞阅读与写作的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的脑际,就下得不引起我们反思了。 普通文章有无鉴赏的价值?它同文学作品的鉴赏又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摆在文章学研究者以及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对这一现实问题,一不能回避,二不能用文学鉴赏代替文章鉴赏来搪塞。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两次鸦片战争只唤醒了少数有识之士,而甲午惨败却震撼了整个民族,牵动了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甲午战争加速了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分化,推动了清朝19世纪末的改革。尤其光绪帝受战败的刺激在政治上决策维新,经济上鼓励民间投资近代企业;甲午战争加速了封建士大夫和广大民众的觉醒,使一部分封建士大夫走上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一部分封建士大夫走上了维新变法的政治改革道路;与此同时,孙中山创立了兴中会,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武装斗争迈出了民主革命的第一步。空前的国耻和深重的灾难促使中华民族实现了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进入制度层面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19.
根据信息理论,结合甲午战争的史实,清朝甲午惨败在于信息不灵、漠视信息和滥用虚假、错误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与甲午英魂刘玉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主要如:第一,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恒久不衰的强大凝聚力;第二,使中华民族得以成为一个崇尚仁义礼智并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伟大民族。到了近代,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王朝的铜关铁锁,一方面暴露了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