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山丁是东北沦陷区的一位乡土作家,也是“乡土文学”的倡导者。强烈的民族意识使山丁的创作始终保持着文化抗争斗士的风格,他的作品充溢着对殖民者掠夺的反抗意识。他以对乡土的热爱、对抗争的坚持、对希望的执著赢得了沦陷区作者的尊严。  相似文献   

2.
东北沦陷区文学大体是在 1939年后进入中兴期 ,1941年华北沦陷区文学开始崛起 ,19 44年以后 ,两个沦陷区文坛都逐渐显露出萎缩的态势。① 这一得到学术界认可的研究结论 ,向人们表明这样一个史实 :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学 ,其发展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的 ,但却承担了极其艰巨的民族重任。置身于法西斯专制之下 ,新文学作家们在“不聋而哑”的时代无畏地“不言而言” ,成为延续和发展中华文学的中坚。同时 ,基于政治格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 ,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学呈现出迥异的风貌。从文体的运用、题材的选择到创作格局的调整 ,从形式结构到美…  相似文献   

3.
1931年至1945年期间的东北文学,被称为"沦陷区文学".沦陷区话剧文学一直处于边缘.纵观沦陷区话剧文学,其主题中的压迫中的抗争、隐忍中的反抗、专制中的附逆等精神和思想,体现了东北沦陷区话剧文学独有的艺术价值:反映了铁蹄下东北人民的斗争、呐喊、屈辱和叹息,反映了作家在民族危难时刻勇于斗争的精神和个别作家背离民族大义的错误立场.这些剧作增加了中国话剧文学主题的维度,在中国话剧文学史上是独有的一页,和沦陷区小说、散文、诗歌等共同构建了沦陷区文学的完整历史.  相似文献   

4.
探讨道家文化与乡土文学的内在关联,发现其发生机制都有“原乡”的召唤,精神契合于充满“怀旧”情绪的“乡愁”.遍布乡村大地的民间道教信仰,以内在的生活观念或外在的巫风民俗构成乡土文学的一道风景线.农民既是乡土文学的舞台主角,同时也是道家文化的主要承载者,这使乡土文学书写不能不深具道家文化意蕴.乡土文学与道家文化的关系必须放在整个中国文化与文学传统的语境中来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5.
1931—1945年14年间,东北三省(包括东蒙地区)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之地。日本侵略者利用其扶植的伪满政府通过其控制的文化机构与报刊,对东北沦陷区实施了文化再疆域的殖民手段。在这样的再疆域时空中,文学形态呈现出两种维度:一是通过隐忍、委婉的方式表达抗争的精神;二是在殖民者操控中以“服务战争”、宣扬“东亚共荣”与“中日亲善”为目的的献纳之作。通过对《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以及沦陷区的文化形态、诗人气质与旧体诗创作的考察,旨在说明东北沦陷区的爱国知识分子们在被压迫与被殖民的境遇中,并没有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脉失去生命的气息,在殖民与反殖民、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中,日本侵略者意欲对东北沦陷区的文化再疆域企图并没有取得其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中日的金融争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日的金融争夺战冯都,王家红金融的渗透与反渗透“七七”事变后,日本在中国先后设立了4个大型伪银行,发行伪纸币,抢占沦陷区市场,以适应其政治、军事侵略的需要,如在东北,伪满洲中央银行市迅速占领了东北的货币市场,取得了侵华战争中较巩固的货币阵地。...  相似文献   

7.
东北沦陷区知名作家李克异所写的、第一个系列长篇《贝壳》、《面纱》,和另一部誉满中外的长篇《历史的回声》,都是作家里程碑式的作品。可惜,到目前为止,对这两部作品研究评论不足。甚至有大庙不收,小庙不留之趋势。这两部作品,虽然写作时间有先后,却都是写东北历史生活或沦陷区生活的,应该收在东北文学史沦陷区文学史内,不该歧视、排斥,而是应该研究、继承这份遗产。  相似文献   

8.
伪满《大同报》文艺副刊《夜哨》是1933年东北沦陷区文学的一个重镇,在有限的21期刊物中,一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作家以此为阵地,以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为武器,以揭露与控诉黑暗现实、反映青年觉醒反抗为基本主题,拉开了东北沦陷区抗日文学的序幕,成为东北文学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弥足珍贵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金剑啸创作过大量的左翼文学作品. 他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语境中, 以有限的生命时间和无限的革命精神在东北沦陷区宣扬马克思主义思想, 为推动中国左翼文化运动在东北沦陷区的形成和壮大做出了表率, 既为这片荒寂的土地上带来了抗日救亡的革命思想和无产阶级文化的新鲜气息, 也使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阵营中又增添了一支坚强的新生力量, 表现出在国家、 民族存亡之际中国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普遍政治关怀和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年,作家刘绍棠在吉林、河北、湖北等地的参观访问中,都大声疾呼创作“乡土文学”.在一九八一年《北京文学》等一期上他又发表《建立北京的乡土文学》一文,“响亮地提出建立北京的乡土文学的主张”,号召北京地区的文学评论家“应当重视北京文学创作中的农产品”.他说:“我说了很多话,其中一大话题,就是对世界,我们要建立中国的国土文学;在国内,我们要建立各地的乡土文学.我们必须在文学创作中,保持和发扬我们的中国气派与地方特色.各国之间,各地之间,文学创作可以互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土文学研究先后形成了三种范式:革命范式、“新启蒙-纯文学”范式、“现代性反思”范式。每一种研究范式的生成,都内在于时代政治之中,都有其具体的现实针对性,在一段时间内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种范式及其背后不同的政治文化逻辑,构成了当代中国乡土文学研究的内在张力与矛盾。今天的乡土文学研究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框架下拓展研究视域,整合经验,补齐不同研究范式的短板,真正实现对“启蒙/救亡”“文学/政治”等二元解释架构的超越,重建乡土文学与历史肌理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东北沦陷区南满作家山丁、秋萤等人,继北满作家肖军,肖红转入关内后,仍然沿着北满作家开拓的新路向,在抒写人民的苦难、暴露“现实黑暗”的选材和立意中,巧妙地发掘出一些更为隐蔽的喷火口。如采用有意谈化作品的社会背景,较为隐曲的艺术表现,别有所象征与暗示的奴隶语言等手法,在文网高张的困境里唱着“囚徒”的悲歌。这种有所为的自觉的文学创作,是反满抗日主题的深化与拓展,是东北沦陷区新文学的一种压而不死的新生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表现出鲜明的启蒙意识,在不同时期,它们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五四”乡土文学以揭示病苦为核心,表现出批判蒙昧的启蒙意识;30年代乡土文学以皈依乡土为指向,表现出返归自然的启蒙意识;40年代乡土文学以审视人性为核心,表现出改良人生的启蒙意识。纵观三个时期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我们可以清晰的窥见三个时期乡土文学启蒙精神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民间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1]。当现时的乡土文学一改以“救世”姿态对乡土“返观”、“俯视”角度,而以一种平易的民间视角去“平视”农民及其脚下的土地时,这类通体散发着“土气息泥滋味”的乡土文学便以其非常本色的自身特质冲击或震撼了中国文坛。这种乡土文学浓烈地反映出民间意识,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选择。 一、民间认同-以“土著”身份传达特定地域,特定时代的特殊生态景观与风土人情,体现浓郁乡土气息。 按照陈思和先生的理解,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民间”是指产生于“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自由自在”而又“藏…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持久不息的乡土文学一脉中,40年代以流亡怀乡为主要特征的乡土文学创作成为与20年代乡土文学文化批判和30年代乡土文学社会分析相区别的时代主题。为本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变动中的思想观念所影响,以鲁迅为代表的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身处两种文明的边缘,这使他们的乡村故事在对中国乡村的理性批判和从童年培养起来的情感依恋交织中,凸现着“五四”文明批判的时代精神。30年代中国现代都市和工业文明的渐进,不仅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也暴露出“五四”时期思想界对于本土文化态度方面留下的问题。乡土文学的主题因此从…  相似文献   

16.
陶德宗 《北方论丛》2005,6(6):38-41
在抗战文学研究中,那种仅以"七七"事变后的大陆时空而绘制的沦陷区文学地图是残缺的.自19世纪末开始,日本帝国主义不断的侵华战争,在中国的"两岸三地"先后形成了一片又一片沦陷区.所谓沦陷区文学,除"七七"事变后的大陆沦陷区文学外,还应包括"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文学,日殖统治下的香港文学和整个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在内.在由这样一个时间维度、地理维度和精神维度构成的沦陷区文学地图中,从比较视角对"两岸三地"沦陷区文学进行打量,将会对沦陷区文学的整体风貌、个性差异与抗战文学的多元构成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从 1932年 3月 1日伪“满洲国”宣布成立 ,至 1945年 8月 15日日本投降 ,日伪统治东北整整 14年。在这期间 ,日本帝国主义为建立殖民统治秩序 ,在实行军事镇压、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的同时 ,竭力改变东北原有的学校教育制度 ,建立新的学校教育制度 ,试图通过教育来实施社会的内在控制 ,其奴化的性质已是无法否认。本文拟通过对当时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的分析 ,揭示日伪在东北沦陷区所推行的教育本质。一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吞并了整个东三省 ,并很快在东北拼凑了伪满傀儡政权。作为稳固殖…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乡土文学理论是在域外文学的启发和示范作用下产生的,但在形态上却更多地保留了传统文论的特点.在功能论上,乡土文学理论经历了从“乡土启蒙论”到“宣传论”的变化;在创作目的上,现代乡土文学理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分流与对峙的局面,左翼理论意在颠覆,自由主义作家则倡导警示.启蒙与宣传、颠覆与警示成为乡土文学流变的主线,与之相关的创作方法、审美趣味、语言色彩、叙事视角、结局模式等理论也依据各自的逻辑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茅盾算不上是一位纯粹的乡上文学作家。然而,茅盾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对五四以来的“乡土文学”却很是关注,针对文坛上的乡土文学作品发表评价,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之《序言》、《关于乡土文学》等文中,提出较为系统的关于乡土文学的见解。同时,作为一个全面描写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的不少作品,如《农村三部曲》等,也不乏地方色彩,富有乡土气息。茅盾这一理论上的探索和创作上的尝试,对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茅盾对“…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文学的多维性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的文学呈多维发展道路,对其应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考察研究。抗战时期的文学不等于抗战文学。抗战文学以皖南事变为界线,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上海“孤岛”文学和香港文学,应属于抗战文学,而东北沦陷区文学和关内论陷区文学则不属于抗战文学。当然,即使这两个沦陷区的文学,也有些微的差别和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