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正确处理国家、企业、集体、个人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管理经济的一个重要调节杠杆。特别是我国实行“利改税”制以来,国家财政收入的90%来自税收,这就充分说明税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关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从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来看,党的三中全会以来,许多方面突破了长期束缚我们的旧传统观念和不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如对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有助于解决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对企业推行的“经济责任制”,有助于解决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生产与分配关系。这些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起到推动作用。然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在这个领域里,条块分割,地区封  相似文献   

3.
来自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改革的启示和困惑 经过几年的改革,目前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上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基本格局:在企业创造的全部利润中,国家以一定方式拿走一个确定的比例部分,企业自己留下一个确定的部分,在企业留利中,可以有一个大致确定的比例部分形成企业劳动者的消费收入。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关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从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来看,党的三中全会以来,许多方面突破了长期束缚我们的旧传统观念和不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如对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有助于解决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对企业推行的“经济责任制”,有助于解决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生产与分配关系。这些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起到推动作用。然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在这个领域里,条块分割,地区封锁,不正之风依然存在,商品不能很好地按合理的流向流通,企业往往不能按经济合理原则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首钢分配的特点。在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中,首钢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利益必保,财政收入猛增,截富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企业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分配关系中,首钢的主要特点是多创多留,自主经营。在职工个人之间的分配过程中,首钢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包、保、核到个人的体制。  相似文献   

6.
作为冷战时代一次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地区危机,1971年南亚危机塑造了次大陆新的权势格局,促动大国关系的新发展。有关此次危机形成发展内在机理问题的研究可借鉴以色列学者本杰明·米尔教授提出的“国家—民族平衡关系”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西巴与东巴之间在巴基斯坦“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关系上的冲突与对立;巴基斯坦与印度在国家理念水火不容之下,国家间权力分配关系合法性的缺失这两个方面探究1971年南亚危机形成发展的地区根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利改税和承包制的缺陷的基础上,阐明了我国现阶段税利分流的优越性:既能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又能兼顾企业利益,因而能从根本上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文章指出了我国现阶段发展和推广税利分流的困难及相应对策,并提出了“八五”后期可全面推广税利分流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社会保障转制成本的理论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保障制度转换过程中,所有国家都会面临制度转换成本的负担问题。中国要顺利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政府必须承担新旧制度衔接过程中的全部转制成本。中国可借鉴智利“认可债券”发行经验,以解决目前社会保障资金运行中凸显的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问题。中国也可借鉴美国“确定受益制”和“确定供款制”两种企业年金计划的成功推行经验,扩大企业补充保险支出,缩小国家基本保险支出,最终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推动国家经济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总结了十四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丰富经验,是指导我们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大胜利的纲领性文献。十四大报告总结的十四年实践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法宝,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十四年改革开放实践中取得  相似文献   

10.
我们党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问题上,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的实践,所提出的两头兼顾、协调发展方针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科学地反映了中国国情的特点和新军事变革的需要。努力探索“军民兼容、寓军于民”的协调发展机制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出发,通过对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分析,全面论述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之间,各种经济形式之间,各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并进一步提出著名的“三兼顾”原则,从而调动了国内外的各种积极因素,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物质利益思想,对于我们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对于克服资产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金钱至上”的错误思想以及目前进行的反腐倡廉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主要目的之一在于保证企业经济利益,充分调动企业及其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经济利益问题是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核心问题,应当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从四川省及其他省市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情况来看,为兼顾国家、企业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利益,在企业收益分配上,实行利润留成制是应当肯定的。试点企业自有资金多了,职工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对克服企业之间吃大锅饭,调动企业和职工生产经营的主  相似文献   

13.
承包制的体制特点:兼顾平等与效率“平等”与“效率”,是现代经济中的两个最基本的目标。由于这两个目标通常存在着矛盾,所以有了“兼顾”的问题。能否较好地兼顾二者,是衡量一种经济体制优劣的最基本的标准。因此,兼顾这两个目标,也就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方针。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兼顾效率与平等两个目标,首先具体表现为兼顾企业预算硬化和企业间平等这样两个目标。这是因为,要使经济实现高效率,就要把产品经济变革为商品经济,要使在旧体制下作为“国家工厂”的一个“车间”的企业,变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实现这一转变,首要的任务就是要  相似文献   

14.
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是介于政府与个人间的一个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理顺国家、企业、个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国家作了大量的改革与调整,形成了“保两头(国家、个人),挤中间(企业)”的分配格局,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致使企业利润下降、亏损上升。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使企业的收入分配合理化,以增强国有企业的实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党在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是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特别是近几年经济改革的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几年酝酿提出来的。《决定》作为实践的产物,最大的理论突破就在于它正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种经济形式不仅正确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肖强 《金陵瞭望》2007,(21):65-65
南京汽轮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开发研制重型燃气轮发电机组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设备的生产基地,现有资产43亿元,年综合生产能力达1000万千瓦。总结归纳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和有效做法,主要是通过“构建两个体系、实施四个工程、建设三种文化”来坚持“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这三个理念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应解决好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即确立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怎样达到《决定》所规定的这“两确立一保证”呢?佛山升平百货商店经过一年试行“合股经营,共负盈亏”的股份制实践,提供了成功可行的路子。  相似文献   

18.
企业与资金供给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历来都是财务管理研究的重点.但是在中西财务管理中,主要都是探讨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分配关系,而有关企业与资金第二供给者--债权人之间的分配问题,一般少有人问津.本文试对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短短几年中,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并进行了最重要的意识形态的论证,坚持认为他在1918年提出、在1921年之后得到丰富发展的“国家资本主义”是苏俄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好途径,并把处于这个历史阶段的俄国叫“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六十年后,邓小平以实践唯物主义作指导,总结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提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的经济改革理论是两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探索俄、中这样的经济…  相似文献   

20.
一、产权关系明确,是推行税利分流的前提条件税利分流是要理顺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要理顺这种分配关系,首要的问题不在于实施的具体办法上,而是要弄清国家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即财产最终所有权与实际占有、支配、处置权的问题。如果不把这一问题搞清楚,税利分流就难于实施,即使实施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试点情况看,经济效益不稳定的企业持无所谓态度,企业经营者的压力和风险责任感消失;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的企业,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