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电视法制节目走故事化叙事的路线有着自身特定的媒介逻辑。故事化叙事在为电视法制节目赢得广泛社会认可,赚得较高收视率,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社会效果。平衡电视法制节目故事化叙事中的眼球效应与教化职能,纠正其间的不良偏向,在确保法制节目可视性和亲和力的同时,维护其特有的严肃性本质,显得应时而必要。  相似文献   

2.
教育叙事研究的哲学基础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哲学思想、现象学、解释学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哲学基础。在后现代哲学的否定性、多元化和差异性思维方式影响下,教育叙事研究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交互主体性理论和现象学方法是教育叙事研究直接的理论来源。解释学关于“理解”的观念,对以“理解”为核心的教育叙事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叙事方法是用故事叙述的方式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关于学校的故事能够体现学校文化的主要的方面,学校文化的体现和叙事方法有很强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4.
“宗教现象学”一词在学界的使用相当混乱,这种状况跟作为区域现象学的宗教〖HTH〗现象学〖HTSS〗与作为区域宗教学的〖HTH〗宗教〖HTSS〗现象学这两种背景的交织分不开,胡塞尔现象学与范德流宗教现象学之关联即反映出这种情形。宗教现象学属于家族类似概念,在其名下,有几条基本的方法论原则被交叠分享着,但反化约主义、捍卫宗教现象的自主性、尊重宗教现象则是不容否认的方法论“底线”,违背之,纵然其研究是所谓的“本质研究”、“意义理解”,亦不应被归属于宗教现象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事情本身”意味着黑格尔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意识本质主义的,“物质”则似乎表明马克思看待世界的方式是物质本质主义的,而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思想家赋予“事情本身”这一“首先由黑格尔提出的术语”以新的内涵,力图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看待世界方式的基础上型构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即现象学看待世界的方式:该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既非意识本质主义,也非物质本质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乃是世界本身.不过,现象学家看待世界方式或现象学看待世界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切入世界本身以型构我们所意欲的理想世界?这一问题让我们又重新意识,甚或认识到了马克思基于物质之看待世界方式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育叙事的“深度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叙事可以理解为描述(主要是“描写”)教育故事,这种“描述”、“描写”形态使教育叙事与教育论文拉开了距离。教育论文的基本形式是用“论证”方式“讲道理”,教育叙事的基本形式是用“描写”的方式“讲故事”。教育叙事是否成功,取决于讲故事的人是否保持了描写的“深度”。我们关注的问题是:究竟如何保持教育叙事的“深度描写”?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还原方法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完整的现象学还原方法分为“悬置”、“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三个步骤 ,也可以说是三个相对独立的方法。它们体现着“返回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态度。英伽顿和日内瓦学派都在各自的现象学文学批评中运用了前两种方法。其结果之一是造成这些文学批评的一定的“文本中心”现象。  相似文献   

8.
叙事作品必须涉及到两种时间,即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叙事时间则是指小说家对故事时间的具体安排,它是通过具体的叙事话语来实现的。《儒林外史》的叙事时间是通过顺序和时距两种方式来表现的,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长河中勾勒出小说内部节奏快慢交替的二维空间  相似文献   

9.
社教节目是电视节目中对观众进行社会教育、文化教育的一类节目样式。在我国当前大多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和播出体系中,社教类节目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观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源于其突出的传播特色.  相似文献   

10.
荣格心理学的现象学构成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格将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种“禅触”,即触及本质的动态方法的内容。荣格心理学的理论特色正在于它的触及本质和动态方法。因此,荣格心理学才能跨越时间和空间(文化),极具原发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出于对精神现象及其复杂性的高度尊重,他采取了“现象学的”态度,对无意识的梦幻和想像进行直观,认为无意识或精神的本质是集体无意识或原型。尽管荣格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家,但荣格心理学与现象学却有一种很明显的内在联系,现象学的构成识度正是荣格心理学具有上述特点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卢梭以自然哲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了其人本主义特色的自然教育思想,主张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凶材施教。这些思想无疑是合理的,但他据此视天性为至上,抹杀教育的社会意义,由此而得出的教育目标——“自然人”必然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相似文献   

12.
“性恶论”是荀子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具有助于道德个体修身塑德,促进人生环境和谐,引导社会秩序有序建构的现代价值。然而,由于历史上对“性恶论”的德育价值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知,导致道德价值判断的标准失衡、道德奖惩机制形式化、道德滑坡趋势严峻、道德教育效果不佳,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实施与深化。因此,当代道德教育应汲取荀子“性恶论’’德育思想精华,以“化性起伪、隆礼重法、涂之人可以为禹”的新路径,在家庭、学校、社会领域深化道德教育,提升个体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阎锡山为了实施“用民政治”,推行“六政三事”,大力兴办各类教育,以使民众达到识字、看报和记账的程度。由于规划周全,措施得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山西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归结阎锡山兴办山西教育的性质,主要有以维护统治为轴心的功利性、国民意识驱动下的民族性、体现个人意志的独特性、沽名钓誉式的虚荣性以及军阀本性导致的短暂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民国初年确立的教育宗旨与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不仅有形式上的区别,而且有本质上的不同。这种不同的后面是二者的教育价值观所导致的不同教育追求:五育并举以完善人性,塑造完全人格为价值取向,其追求是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民初教育宗旨以社会现实为价值取向,突出教育的社会救亡工具价值和社会急务。民初教育宗旨确立的教育是一种片面教育,但这种片面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不可避免的片面。当今社会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我们的教育完全有理由站在"人"的发展的角度去充分考虑、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问题,在这方面,民初的教育宗旨能给我们一定的借鉴,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也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表现出重理论思辨的特点,出现这种现象,有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研究者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为轻视理性探究和实证精神的文化倾向与模糊性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的影响表现在同一阶层的"趋同"倾向与不同阶层的官本位影响;研究者自身的影响表现为因生存压力产生的内心焦虑与进而发展起来的自傲对高等教育研究取向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一时成为全国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简单解析"钱学森之问",分析中国教育现状,给出如下观点:高校体制改革,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创新思维模式培养、渗透,是解决问题直接而较简单的办法,但仅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良好的社会制度导向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具有深远意义;但从教育的本质来看,从人类心智的发展规律来看,学术自由,启发心智培养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解决问题之道。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乡村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一大财富.古楳作为乡村教育的代表,他提出了“教育不是民众的”“教育要考虑国民性”“教育要考虑我国的经济状况”“教育不可功利化与商品化”等观点.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与今天的农村教育在经济社会背景、国民性、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分析研究古楳的乡村教育思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不仅是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也是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该研究对山东省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信教大学生的绝对数量不多,其信仰呈多元化趋势,仍以信仰佛教为主;大部分学生对宗教的本质、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宗教与迷信的关系能给出合理的选择;大部分学生对我国的宗教政策和高校宗教教育有正确的认识。但在不信教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信运气"、"信金钱",这些现象应该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中国避免了严重的人口危机,但也带来了独生子女家庭的不稳定以及随之而来的"失独"问题。一胎政策、当今社会的高风险性、不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失独"老人社会保障的缺失等原因使得"失独"问题日益严重。这一社会问题的缓解,需要国家在宏观方面调整生育政策、完善社会保障措施,也需要独生子女家庭改变家庭教养模式提高独生子女的抗压能力,另外还离不开"失独"老人之间的互助。  相似文献   

20.
“开发西北”是20世纪20-30年代出现的一个社会热潮,在此热潮裹挟下,西北高等教育迈出了现代化的步伐.抗日战争开始,“开发西北”扎实推进,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就是东部高校内迁运动,这一运动将西北变成了暂时的国内高等教育中心之一.抗日战争之后,虽有内迁高校的“复员”回潮,但客观上看,“开发西北”的基础,内迁高校的影响,以及内迁高校留下来的种子,构成了西北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础和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