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理解是与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在《保卫马克思》中,阿尔都塞从三个方面批判了黑格尔历史哲学及其辩证法原则:其一,阿尔都塞以外在性的实在论观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内在性的实在论观点;其二,阿尔都塞以统一性的“整体”结构批判了黑格尔的同一性的“总体”结构;其三,阿尔都塞以复杂性的辩证法模式批判了黑格尔的简单性的辩证法模式。由此,阿尔都塞在批判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同时,完成了对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结构主义解释。这是与他明确的政治意识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刘溪 《阴山学刊》2014,(2):106-112
阿尔都塞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思想活动都属于“实践”,实践因此被划分为生产实践、政治实践和理论实践.生产实践、政治实践只能产生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主体主义和一元决定的,黑格尔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都属于意识形态,而理论实践则是与意识形态决裂而产生科学的过程,它完全以自身为标准,完全在思维中进行,这个过程是与黑格尔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决裂的过程,所产生的是无主体的、以多元决定为特点的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为了保卫马克思,引入了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从而彻底颠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  相似文献   

3.
"过度决定"是阿尔都塞解释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用语。他试图通过这个用语表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以及教条主义"经济决定论"的质的差别。在阿尔都塞看来,马克思的辩证法认为矛盾作用机制是复杂的,受结构及其条件影响,而结构的作用则是与自然科学线性因果、黑格尔辩证法的表现性因果不一样的结构因果性。阿尔都塞的"过度决定"具有内在的理论张力,对其后社会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霍尔由"过度决定"出发为文化自主性打开了分析空间,齐泽克由通过"过度决定"和结构辩证法发展出一套意识形态批判程序。从阿尔都塞到霍尔、齐泽克,呈现了这种理论动向:从最初为解决还原论的单一线性因果性难题而打开结构与要素之间关系的元理论假设,到具体情境之中决定性/自主性关系的再探讨,再延伸到实体的偶然性(本体论)与主体的必然性(认识论)之间对立,最终,"不存在元理论或本质关系"成为"过度决定"的含义,偶然性崇拜与永恒的斗争成为其理论后果。围绕"过度决定"问题的连续理论深化呈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的某种核心特征及其与马克思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讨论的是作为一种思潮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的黑格尔要素。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包括了阿多诺、阿尔都塞、拉克劳与墨菲以及齐泽克等诸多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虽然在哲学与政治倾向上略有差异,但却都通过创造性的解读黑格尔来展开其理论构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这一解读的主要对象。对辩证法中否定性维度的强调导致了延迟的否定:真理在误认中才能获取;辩证矛盾所具有的不可消除性为拉克劳的社会对抗概念提供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支撑;而阿尔都塞与齐泽克对于黑格尔的精神是块头盖骨的解读再次让黑格尔的精神等同于拉康的真实界,变成了一种不可能性。从这一意义上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构成了后马克思各色思想所具有的共同的隐形逻辑。  相似文献   

5.
阿尔都塞的反经验主义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批评了阿尔都塞因袭实证主义思潮,以“认识论上的断裂”论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划分为以经验论为理论基础的“意识形态”时期和成年马克思的以反经验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时期的做法;剖析了阿尔都塞的所谓“反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理论,指出阿尔都塞把认识过程完全置于思想领域中的“理论实践”论是一种“颠倒了事实”的认识论;他以马克思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去论证他的“两种客体”论是没有根据的;而他的真理本身是真理的标准论则在承袭了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的真理标准论的同时,又抛弃了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立场。因此,阿尔都塞所提出的对马克思主义一系列新解释是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相背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疑难.我们借鉴海德格尔关于尼采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来类比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以期达到对“颠倒之谜”的本质性理解: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绝不是简单的翻转和剥离,而是从黑格尔辩证法中转向出来.这一转向,马克思是通过穿越黑格尔哲学的意识形态幻象,“退回”到对象实际的此岸世界——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标志的现代社会——而实现的.沿着这一理论路径,马克思破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化”,最终确立了“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问题就是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主要从两者思想的渊源关系方面,探讨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阿尔都塞则与他们相反,他从科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的区分原则出发,研究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他注重两者的区别,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不是对黑格尔哲学的简单"颠倒",而是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结构性的根本改造,具有不同的规定性和特有结构。  相似文献   

8.
张一兵 《河北学刊》2008,28(1):11-20
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研究的前期阅读,总体上是在一种外在的、他性镜像支配下发生的并不成功的思想实验,面对黑格尔的巨型思辨哲学逻辑,列宁依据一个外在的镜像他者,形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简单否定性判断,这是一种封闭式的理论回路中所发生的假性阅读。而随着阅读与思考的深入,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逐步发生了转变,他越是走近黑格尔,由《逻辑学》等文本内在的总体逻辑所产生的新的理论思考场就越使他靠近马克思。这种新的思考与其原有的阅读构架发生了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9.
伯恩斯坦是以存在与应当之间的分裂为特征,从伦理必要性来解释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之同情马克思,在于其对伦理思考的本体论化,并最终走向消解"自我意识自主域的观念"及其道德理想主义.海德格尔意识到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某种联系,但却不明白黑格尔将伦理学的思考转化为历史--社会哲学的思考,这种理论兴趣一脉相传于马克思并得到了革命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范畴的规定有多方面的近似点,如都用“世界历史”来表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及其共同基础,都用“世界历史”来表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等,这说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之间存在着继承关系。但是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进行了批判,这又说明前者对后者是一种批判继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