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研究尤其是毛泽东诗词研究关涉的基础概念。然而,关于“毛泽东诗词”概念的外延至今仍存争论,未有定论。是否为“毛泽东本人”所作、是否为毛泽东“原创”、能否算作“诗词”、初稿和过程稿是否纳入、未经毛泽东定稿或同意发表的作品如何看待,是评判特定作品是否属于“毛泽东诗词”所要考虑的五个主要问题。对“毛泽东诗词”概念外延的理解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能否基于毛泽东诗词开展客观严谨的学理研究,能否在新时代进一步推动毛泽东诗词的正面传播、阐释和运用。  相似文献   

2.
在毛泽东诗词中,毛泽东用如椽大笔书写人民群众,人民性是毛泽东诗词的内在属性。首先,毛泽东诗词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毛泽东对劳动人民充满深厚的阶级感情;其次,毛泽东诗词热情礼赞人民力量的伟大;再次,毛泽东诗词呈现了毛泽东为人民幸福奋斗终生的光辉历程;最后,毛泽东诗词体现了毛泽东独具特色的人民历史观。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挖掘毛泽东诗词中的人民性,对于我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毛泽东诗词不同版本中的十五个误句予以订正。笔者曾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中所收诗词的历次版本中的十个误句,写过一篇《毛泽东诗词十订正》的文字。因此,这次订正叫做《毛泽东诗词再卉正》。“再订正”不只继续订正《毛泽东诗词集》中所收诗词不同版本中的误句,更多的是订正国内有影响的有关毛泽东诗词的书籍、报刊中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中的误句。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诗词既是中国现代革命实践的产物,又是对中国传统诗词艺术继承和发扬的结果。本文即从毛泽东诗词善于对中国文学遗产“转益多师”,善于从古人诗句和当代口语中熔铸诗词语言,善于运用形象思维的构思和表现方法创造情景交融、事理浑一的意境诸方面,论述了毛泽东诗词的典范意义,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发展传统诗词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浓缩表现形式,其对外传播有效地塑造了我国革命文化的形象。毛泽东诗词的革命文化以表达中国革命史事件和抒情主体的精神为内容,并藉由“山”“水”主题及延伸的革命文化负载项得以表达。西方英译单行本的叙述和译文互相诠释,直观地对毛泽东革命地图及个人形象进行整体性构建;以“官方定本”为代表的中国译本中的诗词译文拥有绝对的主体地位,我国对“官方定本”中译文的数度修改有效凸显了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文化。  相似文献   

6.
在广阔的意义上,毛泽东诗词的“革命浪漫主义”和雷纳·韦勒克的浪漫主义概念在反叛新古典主义普遍性的基点上建立了统一性。在专门的文学内部研究意义上,韦勒克为浪漫主义概念设立了“想象力”“自然观”“象征和神话”三个主导性规范。毛泽东诗词也在这些规范上实践着一种辩证的和象征的诗歌观。在考察术语含义普适性和流变性的过程中,对于直观相似上的推理,必须附加保留条件非常谨慎地予以估价。不能过于强调毛泽东诗词与传统中国的联系,也不能一味强调毛泽东诗词的西学背景。作为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结合”的个人性典范,毛泽东诗词是中西文化因素的复杂交融。  相似文献   

7.
关于毛泽东诗词跨文化传播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跨文化传播学基本原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毛泽东诗词的跨文化传播历程进行回顾与考察,我们认为,毛泽东诗词的跨文化传播,在不同历史阶段为我国在国际社会赢得一定“文化权利”和“文化地位”,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实现中外“文化交流”与“文化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跨文化传播毛泽东诗词,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外向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毛泽东诗词中数词“万”、俱往矣、人遗矢与鬼唱歌几个修辞艺术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修辞艺术显现了毛泽东诗词极高尽远、奔放豪迈、文“白”交融、用典贴切等特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毛泽东诗词与古代诗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了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作者认为:毛泽东从陆游的诗词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毛泽东的诗句“春风杨柳万千条”源于白居易的《杨柳枝》词,“斑竹一枝千滴泪”源于刘禹锡的《潇湘神》和《泰娘歌》。毛泽东的诗词既源于古人,又高于古人。此外,作者对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出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诗词的文化精神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早期诗词表现了三种精神,即豪迈的“雄气”、高尚的理想和大公无私的“孝”的精神;第二,描写战争内容的诗词主要表现了团结战斗、人定胜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三,新中国成立后诗词的主调是歌颂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第四,毛泽东诗词最博大的人文精神是不断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